文化自信视角下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新思考

2019-09-10 07:22王艳平
关键词:新思考公安院校大学语文

王艳平

摘 要:公安院校是培养人民警察的摇篮,是公安文化的发源地,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语文作为全国公安院校课程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人文类公共基础课,承载着传播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文章就文化自信的教育使命,公安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缺失,文化自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探究大学语文对坚定公安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新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深刻阐明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强调传承中华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意义。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培养公安干警“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精神。公安院校是培养人民警察的摇篮,是公安文化的发源地,增强公安文化软实力,培养公安干警的文化自信,有赖于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作为全国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人文类公共基础课,承载着传播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为适应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安工作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学更要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进行新探索。本文就大学语文文化自信教育的使命,文化自信教育的缺失,文化自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探究大学语文对坚定公安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重要意义。

一、大学语文肩负着文化自信教育的使命

“文化自信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同时又是对往古来今的中华文明深切的价值关切,包含着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1]“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从自己的文化发展中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这是民族、国家自信的底气所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不朽的作品,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诸子论著到两汉的传记;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无不彰显了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气度。大学语文恰恰成为这些不朽作品的载体。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文化素质的教育,各大院校的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学语文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基础学科,大学语文教学也成为公安院校对预备警官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公安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缺失

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设施和科技强警推行,公安院校也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培养符合公安工作的知识结构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学生,是公安各院校的教育目标。而如何达到这个教育目标,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配置体系,“文化作为大学语文课堂的母体和源泉决定了大学语文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它不断地为人类的发展与延续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2],大学语文的设置就为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但是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大学语文文化自信的教育在公安院校遭到了极大的挑战,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理念的影响

公安院校有其办学的特殊性,办学的理念是为培养忠诚的公安卫士,培养具有实战能力、政治过硬的公安人才。长期以来公安院校课程设置以公安适用专业为主导,专业核心能力不包括语文能力与素养,在精神品质的培养上重坚持政治建校理念,这样大学语文课程自然不会成为专业主干课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学习,老师更加注重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学生,而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往往被忽视。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学而无用,可学可不学,将语文课视为休息课,休闲课,更有学生在课堂上看其他专业书、课外书,做一些其他考试的试卷。大多数大学语文教师因学科地位不高,缺乏进行教研、科研的动力,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这样也就逐步把大学语文学科推向了边缘化。不改变理念,想利用其加强文化自信教育也就失去重要的依托。

(二)网络文化的侵蚀

当今社会是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是知识宝库,同时也是垃圾的回收站,网络文化自然对当代的大学生也带来一定的冲击。一是很多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网络用语流行,使得使得学生对现代汉语规范语言的应用弱化,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下降,学生长期使用电脑,导致提笔忘字,错字、别字频出,使得学生对几千年流传下来汉语文字自身魅力失去了兴趣。二是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不利于对传统文化吸收。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文化如暴力的武侠小说、低俗的言情故事等,学生天天手捧手机,打游戏,看网络作品,网络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这样便缺少了对书本阅读,特别是对几千年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经典著作的阅读。大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刊的蕴含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文章,学生更是不愿深读细严,长此以往大学语文所构建的文化教育空间垮塌,文化自信教育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三)应试教育对文化自信教育的制约

国家教育部门虽然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是中小学乃至大学评价机制仍然是考试,学生能力参考标准还是分数。深受应试教育唯分数至上的影响,学校老师的教学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语文教学也总是分析总结、阅读理解、字词句篇、背诵默写,中小学在家长和老师的双重压力下,为分数而强学强记,这样十几年的学习让学生对语文早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学生早已习惯了只学习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有意无意把人文精神的传承,文化素養熏陶排除在外。等上了大学,课程设置更是繁杂多样,特别是专业课成了学生的主修主抓对象,而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学生更是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公安院校也不例外,学生更是愿意把精力投入到以考试为主的实用的法律基础和公安业务专业课上,投入到新鲜而又刺激的体能射击、擒拿格斗等警务技能实战课上,而不设置为考试科目的大学语文自然被学生划归到可学可不学课程中。在一没兴趣二不用考试情况下,想实现大学语文文化自信的教育,自然就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渗透

(一)更新理念重塑文化自信的教育观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藏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可见,教育理念是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教育实践的效果,甚至成败。”[3]教育理念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公安院校实现优秀人才培养应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首先把公安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文化,把文化自信作为公安院校师生校园文明精神建设重要部分,人们自觉地接受着各种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感染和熏陶。其次在课程体系中在,要把人文精神重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培育、塑造和传播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把大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文素质,文化自信教育的核心,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公安院校要秉承文化育警理念,实施文化强警战略,推进公安校园文化自信建设,实现公安院校的优秀人才培养目标。

(二)在经典的作品中实现文化自信教育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文化自信的教育,首先就要依托于教材中经典的优秀文化载体即作品。教师通过对作品分析、阅读、讨论来实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文化自信的教育,有针对性的选取教学篇目就成为关键。目前公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有的以时代发展为轴选取作品,兼顾中外结合;也有以主题模块为坐标,突出行业的特点。无论哪种教材其中都不乏优秀的作品。“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名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大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哲理、道德及民族精神,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更能给他们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春雨润物般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比如《诗经》中《黍离》抒发故国黍离之悲,表达诗人强烈的故国之思,屈原的《国殇》则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歌颂英雄们刚强的意志及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精神;《棠棣》一诗包孕着“团结御侮”的思想,自古以来激励多数仁人志士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时刻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司马迁不朽巨作《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在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李将军列传》刻画了一位贤德、善战的爱国将领,歌颂了飞将军李广、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及正直廉洁、忠实诚信的高贵品质;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岳飞《满江红》等大量诗词无不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学语文这样的篇目不胜枚举,通过这些经典的篇章诵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同、求大同的时代精神”,可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更能激发学生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结合起来。增强文化自觉,弘扬文化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激励学生的的警察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今后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精神。

(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文化自信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更是屡见不鲜,但公安院校和其他院校在办学性质、宗旨上有明显不同,怎样培养出能为公安事业奋斗终生的人民警察是公安类院校的办学目的,而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思想性教育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利用文化自信因势利导是最好的契机。

首先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要把文化自信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凝结着哲人思想、人文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培养学生坚守道德的底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君子忧道不忧贫”。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兼善天下”,“利济苍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利用优秀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提升道德境界。对学生进行忠于人民、服务人民思想教育,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落脚点。“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闵、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远古《诗经》中有叹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悲士兵征战的《采薇》;春秋战国有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唐有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通过这些包含着对人民关切的作品分析引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从我国历代仁人志士找到榜样。《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国忧”;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些优秀志士的留下的警句诗篇都可以激励学生坚定信念,胸怀祖国,不为困难所折服,不为利益所诱惑,站稳立场,为实现自己梦想而奋斗。除上述以外,在对学生进行为政、执法、廉洁、奉献、勤学、苦练等方面的教育,大学语文课堂只要善于引导,把文化自信渗透到课堂中去,让人文精神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自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因学生经历长达十多年应试教育,对语文课学习早已乏味,上大学后对大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也失去兴趣,改变过去字词句篇分析式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把文化自信的教育巧妙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如本人在大学语文第一节教学中,就以杭州G20峰会片段导入,“高山流水”音乐扣人心弦,“鹿鸣”吟诵表现了中国热情、友好、包融的悠久文化传统,更彰显了大国胸怀天下,海纳百川气度。加之精美画面,优美舞蹈,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大国理政中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激起他们对大学语文人文素养新认识。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自扮角色,体会作品,再现历史;还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如利用微博、微信把优秀的文化作品赏析推送给学生,实现资源共享;还利用影视剧播放,让学生更直观的感性的体会文化的魅力,如学习《论语》可以让他们看电影《孔子》,学曹操诗歌可以播放《三国演义》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学习《春江花月夜》则可以让学生欣赏同名音乐,也可进行配乐诗朗诵。总之大学语文要克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弊端,采用多种方式来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吸收更加深厚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行文化自信的教育。

最后要發挥学生的主观能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文化自信教育,更多是学生一种体会、感受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人文知识内化为文化自信,课堂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可以围绕文化自信的主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文章,自己做课件,并推荐优秀的制作者充当“小老师”,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课,这样就使学生兴趣倍增。平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提问、多探讨、多交流,注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得到文化自信的熏陶。

(四)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育文化自信

课外是课堂的延伸,大学语文要实现文化自信教育目标,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可以结合公安院校的特殊性,把文化自信和学校开展的警营文化结合起来,结合警营生活开展文化自信讲座、请专家做专题报告,还可开展主题演讲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也可以开展文化自信的辩论会,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图书馆资源,向学生推荐蕴含丰富优秀文化的书籍,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开阔其视野,在不断积累中实现文化自信的教育。可以通过学校的文学社,开展文化自信征文活动,让学生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促进学生思考,沟通灵魂,增进共识,让文化自信化为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作为承载公安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大学语文,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让学生从悠久的历史中更好的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对未来。让学生把文化自信铭刻在灵魂中、熔铸到血脉里,矢志不渝做公安事业战斗者、捍卫者。

参考文献:

[1] 邹广文,王毅.文化自信的三重内涵[N].光明日报,2018-01-12,(1).

[2] 吴渊.浅谈大学语文教育中文化的缺失[J].语文建设,2016,(2):7-8.

[3] 苏军茹.军事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汉字文化,2017,(13):11-13.

猜你喜欢
新思考公安院校大学语文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新思考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思考
警察防卫与控制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