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学校管理工作初探

2019-09-10 07:22黄道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57期
关键词:初中学校管理模式新课改

黄道根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浪潮中,学校管理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走在教师前 面,引领教师前行,带动学生的全面进步。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类型就教师管理模式、学生阶段管理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学校;管理模式;阶段管理

新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深入,给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新课程改革促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部分,其成效直接决定了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有一则《小毛驴过河》的寓言故事这样讲道:第一次小毛驴驮着盐,不小心在河边摔倒,部分盐融化到水里,毛驴子顿时觉得轻松了很多;第二次毛驴驮着棉花,它又想如法炮制再偷一次懶,结果部分棉花浸了水后越来越重,最后毛驴就驮不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和自身,一成不变的方法可能是无法适应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同样如此,我们必须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积极思考新模式和新方法。笔者所在学校属于初级中学,学校从开办以来,总人数从100人到今天的3000人,班级从2个班到现在的20个班,每个年级约1000人,学校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管理工作也跟随新的形势在不断调整。现结合所属学校类型就教师管理模式、学生阶段管理特点作如下探讨。

一、教师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学校在开办之初,根据校情制定了“等级式”管理模式后,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激增,传统的“等级式”管理模式带来层次重叠、冗员多、信息流失大、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弊端,无法适应学校的发展。于是学校开始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部门,使学校的管理层和一线教师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减少,将“等级式”管理转变为“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等级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扁平化”管理模式在精简管理层次的同时增加了直接面对职能部门的数量,形成“一对多”的管理结构。此时学校的管理者主要起到一个“交换数据库”的作用,但过宽的扁平宽度会影响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的掌控,导致信息无法回笼,降低了决策效率。这成了实施扁平化的难点。将“等级式”和“扁平化”管理模式整合后,学校构建了“回通扁平化”管理模式,如下图:

“回通扁平化”管理模式特点分析:

1.管理模式体现信息传达的直通性。这种管理模式下,学校部门的任何信息都可以直通另一部门。校长室不仅直通学校的各职能部门,还可直通一线的年级组及级组部门。这种直通特性让信息衰减率降到最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既接地气又能使管理层实时监督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2.管理模式体现工作信息的回通性。从管理图可发现,学校所有部门都是联动而非单一独立的,信息既可从上到下传达,也可以从下到上或从左到右式传递,从而使工作完成情况能快速回馈到相应的部门,提升回馈率。

学校是以人为主体的单位,管理项目冗杂,时刻变化,任务繁重。学校管理者以往更多注重的是如何用规章制度去约束教师和学生,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一味追求制度约束,已不能适应学校管理的新要求。管理者只有建立健康的管理模式才能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实现管理的理想境界。

二、学生阶段管理特点分析

初中是一个人成长中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初中三年,学生的成长变化会日益明显,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出现各种问题;初中三年是孩子进入青春发育的敏感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初中三年是孩子学业承上启下的关键期,面临小升初的不适应到中考的压力,有些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导致学业退步或产生厌学情绪。针对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学校将“三为”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不同阶段管理中。

(1)初一阶段是“为生”教育。何为“为生”教育?“为生”教育的核心就是习惯养成教育。初一阶段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产生两极分化,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在这一时期抓好习惯养成教育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什么叫习惯呢?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为什么会这样呢?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小象是被链子绑住的,而大象则是被什么绑住了呢?大象是被习惯绑住的。可见,初一阶段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则是习惯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生活习惯上,主要从守时惜时、讲究卫生、安全饮食、合理用眼、勤俭节约、团结互助上进行培养。在行为习惯上,重点从文明礼仪、懂得感恩、尊重他人、勤于动手、锻炼身体、遵守秩序进行教育。在学习习惯上,关键从认真听讲、主动回答、乐学善思、预习复习、反思总结、持之以恒上进行培养。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习的保障,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的关键,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核心。

(2)初二阶段是“为人”教育。“为人”教育的核心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如果说初中阶段学生的层次严重分化,那么八年级就是一个分水岭,他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阶段——叛逆和躁动的青春期。孩子进入青春发育的敏感期后,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孩子们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学生。

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一是建立青春期课堂,让学生认识青春期是一个过渡、发展、变化、反抗、负重的时期,是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尽快度过的时期,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二是建立人际交往课堂,让学生掌握好同学相处的两种关系:同性关系和异性关系,教会学生真诚、尊重和保密这人际交往的“三大法宝”。三是建立早恋课堂,不要把早恋视若洪水猛兽,而要认识到这是学生在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面对早恋,要慎重处理,巧妙引导,让他们自然地渡过爱河,切忌不明智的简单处理。在实际中要采取措施,主动预防,善于发现,正确引导,尊重理解,多加指导来帮助孩子拒绝早恋,把握青春。

(3)初三阶段是“为才”教育。“为才”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开发智力的一种综合技能,主要是指自学能力、学习策略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进入初三,随着中考升学压力的增大,学生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重要。

自学能力是一种依靠自己自主学习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从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以及元认知。三者是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学习策略的掌握要逐步培养,循序渐进。

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很重要。总结,即在知识体系中划分出重点和要点,通过重点和要点把知识的主旨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归纳,即是把知识进行归类,在知识间建立各种联系,使整个知识体系更有条理。知识通过总结归纳之后,无论是记忆、理解还是应用,都要轻松方便许多。提高总结归纳能力需要把握好总结的时机,同时可借助思维导图总结归纳所学知识。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正经历着教与学的历史性变革,学校应顺应这一教育改革的潮流,结合学生阶段特点积极思考管理新模式,使教师发展,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左中志.新课程改革下的年级管理思考[J].时代教育,2009(188).

[2]刘堂利.新课改下年级管理工作初探[J].领导科学论坛,2014(46).

[3]张艳梅.浅谈初中阶段年级管理的策略[J].教育管理,2015(21).

猜你喜欢
初中学校管理模式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试论激励理论在初中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