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石鲁与“长安画派”

2019-09-10 07:22范阳子
颂雅风·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画派长安笔墨

范阳子

摘要:提起石鲁,似乎长安画派就是他的固定搭配。杰出画家的出现必然和地域文化、地域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石鲁作为从延安来的革命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便留在了西安,与陕北黄土高原继续保持着血脉相连的情愫。他与赵望云一起,集结了一批西北画家,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启发,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口号,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共同开创了具有生活气息、时代感和崭新风貌的“长安画派”,为中国绘画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长安画派 革命题材

“长安”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北京是元明清三朝故都,也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多少古典画派、现代画派以及海外流派这里融合、冲突、展示、并存。长安与东南沿海地区不同。自宋朝以后,普通大众的俗文化与文人墨客的雅文化在东南沿海地区共同繁荣,名人汇聚,留下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尤其是近百年来,这里又成为世界文明的交流、展示窗口,成为中国外交的不二之地。而地处中国西部内部的古都长安,则要比东南沿海地区封闭得多。文人画作中虽不乏传统,却并不正宗;交流也日益渐多,但却难掀波澜。在长安的众多博物馆里多是打制石器、青铜鼎彝、兵马俑阵、秦砖汉瓦,汉俑唐俑,体量巨大的石雕、碑刻,而难觅缠绵、细腻的文人画卷的踪影。所谓的“新潮”,就如台风一样难以跃过高大的秦岭山脉。

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可以以唐、宋为分界。中国文化精神的上升,雄强博大并且充满活力和张力的时期是在唐以前。唐以前这种正大气象正是我们当代所呼唤与追求的文化精神之所在。但是自宋元之后,中国的文化精神开始走下坡路,逐渐显露出衰靡之象。身处长安的画家们将文化精神自觉与笔墨语言进行区分,促使周秦汉唐始终崇尚的文化精神结合于宋元之后的文人笔墨语言,将西北地区独一无二的壮阔、雄厚的自然风貌与当地朴实、淳厚的人文美进行充分融合,来表现长安画家对传统文化精神特有的领悟与思考,将新颖的笔墨结构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相融合来塑造现代中华文化的新品格。所以,长安画家不是求取巧妙精致、韵味细品的阴柔之美,而是属于“执铁棹板,唱‘大江东去’”,沉厚博大,艰涩豪放一格。

1958年,石鲁负责策划和组织了中国美协西安分会的国画创作研究室,作为研究室的核心人物,自然他的美学思想与艺术精神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其他五位创始成员,他们共同探索着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的使命。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国画创作研究室在北京举办习作展览会,并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自此他们便有了一个新的称号“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究其原因,其一在于其对中国画的风格与特点的深入探索,长安画派注重生活元素以及革命题材在画作中的表现,其在绘画手法以及审美表现方面,极具时代特色以及地域风格,认为中国画作为时代特色的具体呈现,必定要能够如实反映当代社会风貌。其二,在于其对中国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绘画语汇的积极探索。

“长安画派”初步摒弃了当时以西方绘画方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吸收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使其作品形成了一定特色。总的来讲,“长安画派”倚其汉唐正大的气象文脉、磅礴的气势以及深厚雄强的西部地域风格,表达出了一种黄土高原的文化积淀与人文情怀。在创建“长安画派”的年代里,石鲁在他的艺术札记中写到了他的奋斗意欲的根本能量——“把事物的意义和真挚的感情,看得比实际生活高而更高。重气节、重品德、重情义、重真理,轻利欲、轻名財、轻物欲,这正是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修养条件,因为艺术是不计任何代价的创造。”他把事物的“感情”看得比实际生活要更高,艺术创作要重“气节”、重“品德”、重“情义”,这才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条件,艺术是不注重任何得失和代价的“创造”,这也是石鲁艺术创作精神的体现,也是他的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内涵。石鲁的许多艺术观点,影响着“长安画派”的其他画家们。同时石鲁的许多艺术理论,也正是在吸收其他人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每个人发挥着各自的艺术独创性并利用群体的集思广益,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可以说,没有石鲁,“长安画派”难以异军突起;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其他画家对石鲁产生的积极影响,也难以成就后来的石鲁。

“探索,不断探索!”

如果舍此而谈石鲁,即是失去了其真正的灵魂。不断探索创新是石鲁的精神实质。他以写生为主要手段,参以古人的笔墨技法,但并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继续探索,探出了一条新路,其拖泥带水,色墨混用,沉雄浑厚的笔墨表现手法,来自于对黄土高原的热爱与对大自然的真诚探索。既重视现实生活气息的同时,又不忘传统精神的继承,赋予了中国画以时代精神。

石鲁曾说,“民族不能忘掉她的文化,忘掉她的文化就等于丧失她的民族精神。”对于传统,重要的不是传习而是再生,一切可传之统,都要求你重新把它创造一遍。艺术的原创性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它虽不受传统束缚,但“创新”本来就是传统的题中之义,与传统相连,是活的传统,你只有身体力行,这个传统才会成为你自身的一部分。重视生活,还要重视传统。他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传统与生活的关系,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相融合,去感知自然,师法造化,突破藩篱,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石鲁这种处理探索与创新、传统与生活的关系的方法,对我们当下中国画坛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征.从学徒到大师—画家赵望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7.

[2]广东美术馆.于无画处笔生花:石鲁的时代与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3]王朝闻.再再探索[J].文艺研究,1981(3).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画派长安笔墨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西游新记 2
立体画派
笔墨厨神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
水与火
画派怎能打造?
画派能否打造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