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9-10 07:22肖伟生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42期
关键词:探究性交流探究

肖伟生

新课标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要探究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滿探究的活力。那么,如何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探究欲望

提出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伊始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一定容量和开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此问题,并对此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如,展示图形、实物、照片、漫画、做游戏或进行角色扮演等。提供的这些教学实例和材料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运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和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思维上的心理障碍,为新知识的学习切实作好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双重准备。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的同时,教师便达到了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目的。

二、明确自主问题,提高探究的积极性

展开探索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明确问题,展开探索就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和引导。尽量做到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尝试操作、自学等形式,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引导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鼓励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在课堂中应多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使学生在交流、评价活动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观点,交流探索的结论及问题的解决过程,达成一致。分析评价在学生的探究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抽象出本质规律或概念,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充分感知,从而建构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有非常重要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络,教师在其中友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子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

猜你喜欢
探究性交流探究
如此交流,太暖!
设问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交流平台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交流平台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