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俗”

2019-09-10 07:22蒋郁葱
颂雅风·上半月 2019年4期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共选录柳永词五首,第一首即是《雨霖铃·寒蝉凄切》。总结前人对柳永词的评价,抑多于扬,而抑之者又集中于“俚俗”二字上,究其实,柳词语言呈现精妙隽秀和不隔之美,俚俗而又精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柳永词 燕乐 俚俗

“念去去千里烟波,……晓风残月。”女儿问我如何单喜欢这句,还加之以自创曲调?不答。后来带她去长江沿岸游玩,她才略懂其意。此词形象鲜明,意境凄迷,可以入画;气魄宏大、潇洒豪放,可以怡情,阴柔和阳刚之美并备,确实是柳永词中极品。

词大抵是随着隋唐时代的燕乐而出现,其最早是为了这种音乐形式来进行写作的。当时的主要参与者是一些民间知识分子与艺人,燕乐当时是集西域文化与汉族文化之大成的一种文化产物,具备着强大的生命力,而词的出现本来是为这种新兴音乐的不同曲调所谱写的歌词。在宋代诸多词人中,柳永虽不是最优秀的一位,确是当时誉满文坛的一位,他的作品以及创作风格对当时宋词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开创了宋词的全新方式。

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论述到:“逮至本朝……始有柳屯田永者……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时。虽……而词语尘下。”这段关于柳永词的评价,就我而言,无非两个理解:一是配合了当时的音乐风格;二是超脱了传统“词语”的束缚,创作了新的被大家认可与喜欢的俚俗语言。这两点中得到第二点正是柳永所作词的创新之处,当时坊间流行说法“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即为明证。

历史上有很多对于柳永词的评价,大多的认为其的词“俗”。这里所谓的俚俗,蕴含着两方面的含义,即情趣的俗与语言的俗。前者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受到欢迎,相对于当今的大白话,这种“俚俗”倒有半文半白的优雅,所以越到后来,批评柳词俚俗的越来越少。至于情趣的俚俗,我个人觉得,也应该结合作品的受众和时代特征来给予公允评价。

词在当时是流于市井之间的俗文艺,因此其是它的原始印记。我们今天看到的以及熟悉的敦煌曲子词,其就是词最早的原始形态,其特点就是俗。随着文化的发展,词经过长久的发展以及文人不断改造,丰富了表现力,有了新的样式与姿态,诞生了新的美学价值。柳永填词,其实就是从广大市民的基础出发,用来表现他们的心思与趣味。他不单是迎合了市民的趣味,也唱出了市井的心声。

柳永以流连坊曲的风流才子自负,和歌伎关系密切,其词的内容也是对自己熟悉的歌伎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以及关系的描述。他的很多词,赞颂歌伎不仅天生丽质,而且“自有怜才深意”,词人与之惺惺相惜甚至深深相爱。只是这些表现在词里的歌伎,常常带着词人自己作为失意文人的影子,而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关于男欢女爱的轻佻俗艳的表达,从而打上“浪子文学”的印记。

比如《定風波》这首词。整个全词以一个红尘女子的背景与语调,描写了她的爱人远去——很可能是追求富贵功名去了,留下她独自徘徊在春天里,暗自神伤。词很婉约,勾勒出她很后悔,觉得自己不该那么轻易的让她的爱人离去的情境。这首词的内容和《诗经·卫风·伯兮》类似,只是伯兮中的描写更加具备一种来自上古的质朴,它又和《闺怨》相近,然而《闺怨》描写的是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柳永此词中的女主人公,则完全就是一个普通小市民,这位下层女子,情人离开后,花开花落、季节变化,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引起她感情的波动,她已经麻木,无所谓了,有一搭没一搭地做着针线活儿虚度青春。词中俗语“是事”“可可”“无那”“无个”“恁么”等,以口语俗语写普通俗情,浅白无遮拦。

柳永词中所表现的市井女子情感上的困惑,在当时是很难用理性方法解决的。柳永所歌所写,不避开市民强烈的生命意识,不隐晦他们内心的情绪和诉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情感生活的丰富和自由度。

“山远水远人远,音信难托”“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等,柳词语言呈现精妙隽秀和不隔之美,俚俗而又精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此对照当下热度未退的“身体写作”,高下和毁誉自有轩轾。

参考文献:

[1]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亓迪.谈柳词之俗[J].文学教育(下),2009(06).

[3]潘琦.浅谈柳永词的“俗”[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7).

[4]李昌集.宋代柳词论案的历史解读与文化透视[J].文学遗产,2011(01).

[5]田维瑞,王培谦.薄幸赢当世词境拓后人──柳永词的文学史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作者简介:蒋郁葱(197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文学硕士,北海职业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