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测单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确定

2019-09-10 07:22程春雨
关键词:百合花百合学情

程春雨

摘要:基于“以学定教”理念的前测单,是本着探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能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分析依据,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可能的学习手段。前测单的设计应依据“焦点讨论法”,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结合教学效果反观前测单的设计。

关键词:前测单以学定教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焦点讨论法

一、前测单的内涵与作用

(一)什么是前测单

目前,教育研究领域对于前测单的定义相对模糊,没有统一的表述。例如,王迪在《学习前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其实施》一文中提出,学习前测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编制成测试题目,然后在学习之前(或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将显示学生的当前学习水平。付蓓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单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课前单(前测单)包括學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预习题目等,是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学生学情进行备课分析,设计出来的难度较低的预习题。以上两种观点代表了目前绝大部分教育者对于前测单的理解。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前测单并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

王迪给出的定义中,学习前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内容编制成测试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测试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之前让学生做一张关于本课的测试卷,再结合做的效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第一,在做测试卷之前,教师已经制定教学目标,如何让目标观照学情?第二,通过测试掌握的学情,真的能代表学生的已有基础吗?说到底,这样的前测依然是为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服务的。相比来说,付蓓的解释更能体现出学生“学”的特征。但是,在前测单中搭设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等“支架”后,学生反映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已有的水平,还是在“支架”指导下的另一种学习状态呢?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基于“以学定教”理念的前测单,是本着探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能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分析依据,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可能的学习手段。也就是说,无论是前测单的设计还是前测单的使用,都应该指向学生的“学”,要为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服务。

(二)前测单有哪些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前测单,能起到哪些作用?

1.前测单是教学的起点。

初中阶段的学情探知应当关注这几个方面:兴趣点、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阅读时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经常会为自己的某个新想法而自鸣得意。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况到底如何,教师并不一定都能掌握。我曾经问过一些教师:如果设计这个问题,你认为学生能回答得出来吗?他们都笃定地告诉我:肯定没问题。而我真正的疑虑是:如果学生没有问题,那我们还有必要教吗?我也曾做过类似的事情。第一次教学沪教版初中语文六年级下册《百合花开》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以百合或者野草、蜂蝶鸟雀的口吻,讲述“百合花开”的过程。我曾为这个设计得意了好久。可是实际上,这个精心设计的“亮点”却恰恰成了整堂课的“败笔”。原因是:六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转换叙述视角”的能力,他们自然不理解这样设计的意图。教师可以通过前测单的设计,完成学情的收集——这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首要步骤。

2.前测单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初中生而言,养成梳理字词、分段概括大意、大致了解文章内容等基本的阅读习惯是很必要的,却并不是最重要的习惯。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等着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同样作为阅读者的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于目前的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要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逻辑。设计好前测单,就有可能帮助学生重新定义自己的阅读,重新建构自己的阅读体系,在阅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提出问题的习惯甚至是探索新知的习惯。

二、前测单的设计与使用

(一)依据“焦点讨论法”设计前测单

焦点讨论法(简称“ORID”:O,Objective——客观性问题,即发掘客观事实;R,Reflective——反映性问题,即反映自身感受;I,Interpretive——诠释性问题,即呈现多元观点;D,Decisional——决定性问题,即开启新的可能),是指从挖掘客观事实开始,由感觉到思考,最后做出决定,这是自然的思考过程。这种方法在工作与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却很少用于教学领域。

在第二次教《百合花开》一课之前,笔者设计了一张前测单:

(1)概括百合花开的过程,完成下表。

时间形态内心感受(想法)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一个春天的早晨极深沉的欢喜开花、结籽(2)在它开花的过程中,哪些品质让你感动?为什么?

(3)你认为百合为什么要开花?

(4)你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惑或者不懂的问题,需要老师或者同学帮忙解决的?

这4个问题就是按照焦点讨论法的原理设计的。第(1)题属于“客观性问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即对客观事实的发掘。第(2)题属于“反映性问题”,它可以反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直观的、真实的感受。第(3)题属于“诠释性问题”,这个问题不但要说出自己对百合开花的理解,还要能提供相应的课文依据。第(4)题属于“决定性问题”,它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多元的可能,也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重要的考量依据。

(二)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

前测单的设计和使用主要指向学生的“学”。所以,接下来就要通过前测单来科学地探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确定后续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可以视作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学生在学习中会获得各种各样的经验,可能与教师所教的东西大相径庭。而且,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收获也不一定相同。因此,有必要以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不一定相同为前提。这样看来,前测只要能反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即可。

笔者在对《百合花开》的前测单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对“你认为百合为什么要开花”这个“诠释性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学生的回答大多集中在第9段(18位学生中有14位的答案集中在第9段),但所有人的答案都是片面的。有学生认为,百合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有学生认为,百合开花是因为“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还有学生认为,百合开花是因为“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分析发现:其一,答案集中在第9段的前三句话,学生都是片面地表述,并没有把百合花开的全部原因说出来。这是因为,学生认为这三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不用重复说。其二,没有一位学生回答第9段的最后一句“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这说明学生都认为这句话不是百合开花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模糊且片面的。其实仔细研读之后,不难发现,第9段对文章有着关键的作用——承上启下。这几句话既是百合对上文野草和蜂蝶鸟雀的回应,也引出了下文百合终于开花之后的种種“行为”。而这几句话虽然用分号相连,但表达的意思却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三句呼应了上文第2段的“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第3段的“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而最后一句则照应下文“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留言……”因此,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位置关系也是不能互换的。

这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学生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也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直面的、必须厘清的问题。基于这个问题,我设计了第一个学习内容:细读第9段,全面理解百合开花的原因。试图通过对这一段的分析,帮学生重新认识百合花开的过程,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

对于最后一个“决定性问题”,笔者统计了全部18位学生的问题,其中有6位表示对文末的“百合谷地”以及人们的行为不理解。

显然,问题的集中出现,是因为学生确实对这一部分存在困惑。王荣生教授在关于《百合花开》的评课中也提到过,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弄懂的重点,前半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基于此,我确定了第二个学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归纳百合在开花的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内容,深刻领会百合花开的精神内涵。

这两个教学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的。了解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对于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是有作用的。而对第9段四句话的深入分析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使得原来不清晰的问题变得明确。这些都为后文感悟百合在开花的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埋下了伏笔,也提供了保障。

(三)结合教学效果反观前测单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和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会有无数种可能发生,而后者只有一种可能——我(教师)说你(学生)听。当教师将前测单所体现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多位观察员提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平时的表现其实并非如此。例如,小W同学是班上比较调皮的,平时上课也总是不爱听讲,在此次课堂教学中却能积极发言,受到老师的表扬。

在感慨小W同学转变的同时,我们也在课堂上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师在百合开花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变”与“不变”的原因是什么?经过一番合作探究,你们有话要说吗?

生野草和蜂蝶鸟雀对待百合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师什么变化?

生之前它们是“嘲笑”和“讥讽”,甚至是“不屑”,后来却变成了“不敢嘲笑”。

师你认为它们“不敢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认为它们看到了百合的努力,很佩服百合,所以在它开花后就不再嘲笑它了。

师请坐。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百合经历了从“没人欣赏”到“人们从城市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师其他人还有看法吗?

生我补充一下,原来的“偏僻遥远的山谷”变成了“百合谷地”。

师很好,还有吗?

生百合从“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到“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

师还有吗?

生我认为是从“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到“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

师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呢?我们再想想看,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变”的是什么?

生百合的信念没变。

师什么信念?

生“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说明这样的信念一直没变?

(学生读第9段。)

师还有吗?

生“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师大家看看这个“念头”是不是贯穿始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百合开花的整个过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陆陆续续)“变”是因为“不变”。

从这段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打开了,回答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点;学生能够领悟到“变”与“不变”的关系,学习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教师的追问能够做出及时的回应,在对话中表述得更全面。我们发现,当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的问题时,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更为活跃,对问题的探求更为深刻,更容易产生认知的共鸣。而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

三、几点困惑

前测单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笔者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

一是如何突破时间的限制。

前测单的设计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虽然可以依据“焦点讨论法”设计前测单,但是如何将几个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地呈现出来,既能探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需要设计者投入许多思考的时间,不断地打磨表述的语言。不仅如此,收上来的前测单还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汇总、分类,完成最终的分析,时间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是如何处理前测课中与课后学情的关系。

从开始阅读到学习任务结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情一直在变化。依据前测单确定教学内容并且完成教学设计,并不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是直接出手,还是要给予时间让学生继续思考?如果出手,什么时候最合适?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肤浅的问题和解释?如何对待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和天马行空的回答?课后如何探知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如何了解他们是真会还是假懂?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的学情变化的产物,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前测与课中、课后的学情变化呢?这些困惑,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 王迪.学习前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其实施[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 付蓓.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单设计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百合花百合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百合:润肺止咳宜炒宜炖
百合,你买对了吗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吃百合,不得“百合病”
百合花
鸭蛋百合汤治慢性咽炎
漂亮的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