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分析

2019-09-10 21:53尤通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7期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高校管理

尤通

摘 要:高校实验室作为学校科研、实验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管理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些高校由于专职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手段落后,实验室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开放实验室管理较为混乱。为了保证高校科研活动与实验实训的教学质量,需要加强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工作。基于此,本文对我校当前开放式实验室管理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管理;高校

1.引言

当前,实验室在高校办学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尤其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各个院校均十分重视大学生实操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参与课程实验或科研项目是高校学生锻炼能力、深化对专业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开放式实验室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平台。然而,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却成为不少高校“头疼”的问题。实验室管理水平不仅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能力。在新時期如何加强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是高校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本文对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提升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水平提供帮助。

2.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的不足

第一,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课程要求的变化使开放式实验室购置的高端实验仪器与设备数量越来越多,这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学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大多是依靠兼职的教辅人员,除了需要处理本职工作以外还需要管理费实验室仪器设备,加之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工作量本就比一般实验室工作量大,导致管理人员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专职管理人员的缺失是影响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第二,管理制度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实验室会根据各个学院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设置实验项目以及实验时间,当既定的实验项目完成后,实验室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闲置状态,浪费了资源[1]。与此同时,开放式实验室较为特殊,因为涉及到多个学院与部门,管理制度比较模糊,一些管理制度可行性较低,难以发挥制度约束作用。

第三,实验室经费投入机制不完善。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十分重视高校教育改革工作推进,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比26.04%,比去年增长7.45%。然而,为了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学校一般会将教育经费用于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用于实验室管理的资金较少,这就导致实验室内一些老旧实验设备并未更换,影响了科研活动与教学实验活动的开展。此外,因实验室经费管理不完善,容易出现管理人员重复购买低值易耗品的情况,使有限的经费更少,致使一些费用相对较高的实验项目难以实施。

3.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重构

3.1多方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

首先,建设一支合理的管理队伍。高校开放式实验室因其管理的特殊性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管理,即专职管理人员、辅导教师、助管学生、行政人员,建设一支多元化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其中,专职管理人员全程负责管理工作,而实验前后开门、关门以及简单仪器清洗与维护则可以由辅导教师或助管学生完成;学校行政人员则不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纪律等情况。

其次,加大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力度。由于助管学生、辅导教师并非专业性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因此在上岗前需要由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其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实验室管理知识,了解实验室管理制度,成为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的得力助手。学校也需要重视专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分批安排培训,不断提高专职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使专职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协调好、安排好实验项目,遇到问题时会与课任教师协调解决问题。

此外,完善人员激励制度提升实验室管理队伍稳定性。学校应该保证实验室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等方面与其他管理人员或教师有着同等的教育,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地位。对于高级职称教师、专家兼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在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从而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减少实验室管理队伍中人才的流失。

3.2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

在对实验室管理前,管理人员需要明确实验室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健全管理模式与制度。参考国内经验,实验室可以采用院长负责制,即二级学院院长直接负责担任小组组长,小组内管理人员由组长安排,小组内必须有一名专职管理人员,专职管理人员直接对组长负责。

在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时,需要坚持协调发展、为学校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服务的原则,制定合理化、系统可行的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实验室安全与卫生制度,例如学生在使用实验室前必须在管理处登记姓名、项目名称、学号、使用时间、基本操作流程等信息;实验人员在领用材料时间也必须登记详细信息;实验人员在实验后必须清理试验器械,并将其放回在规定地方,严格按照要求处理实验残留物等。二是完善公共设施使用责任制。对于公共走廊、公共储物室等公共设施,严格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制度实施,并做好等级工作,如果发生制度则直接对使用人负责。这一责任制度可以避免人为因素损坏实验室公共设施,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三是完善领导实验室定期检查制度,督促实验室管理工作改进。

3.3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高校应该将实验室的建设、管理纳入学校总体管理计划或发展规划内,根据环境、人员结构等综合因素,统一规划。实验室管理经费可以按多渠道集资思路,从基础设置建设、教育事业等费用中各抽出一定比例用于开放实验室管理中。如果是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有偿服务的,则需要提交部分收入用于实验室管理中[2]。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加大对实验室管理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减少重复购置用品等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结语

实验室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高校重视,并制定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来执行。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强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提升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科研、人才培养、国家战略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常坤. 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分析与实践[J]. 新校园:阅读版,2018(5):19-19.

[2] 李河山,徐尤龙,赵燕. 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 文学教育(下),2018(18):90-91.

猜你喜欢
开放实验室高校管理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开放实验室物联网安防系统设计
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开放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