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监管方式的转变与内部审计方式的转型

2019-09-10 23:42任翔梁王月李楠
中国内部审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价值增值内部审计

任翔 梁王月 李楠

[摘要]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下,应设计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基本框架体系,以企业和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视角,关注重大风险、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采取“积极参与式”的审计方式和信息化技术手段。

[关键词]管资本    内部审计    价值增值

“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方式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国有企业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有益于引导国有资本合理、有序流动,做强实体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有利于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建立健全创新发展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在国资监管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传统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凸显,亟需构建新的内部审计基本框架体系。

一、“管资本”的基本理念

“管资本”的基本运营模式主要包括两类:

其一为企业专注于最大程度挖掘市场潜力,对消费者偏好和市场需求的敏感度较高,通过发现新需求,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技术与之相配置,设计、实验、大规模生产出适应新需求的产品并迅速投放市场,以特色的产品不断给客户带来新鲜感、新选择,以敏锐的市场触觉为起点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其二为企业重视技术研发,站在最新科技前沿,主动挖掘和研究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对新技术认知的敏感度及产品转化的执行力,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脉络,用技术进步引导市场需求,通过科技创新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进而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最终实现以技术创新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传统融资模式下,资金提供者往往基于对运行一段时间的成熟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测算,决定提供资金的金额和期限,但在新型市场环境下,市场机遇稍纵即逝、行情瞬息万变,新需求可能尚未興起就需大力培育,新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就需要投资扶持,传统融资模式的效率已很难有效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因此,只有通过资本运营方式,才能最大限度最有效率的实现价值增值。“管资本”的基本运营模式见图1。

只有通过资本运营方式,在新技术和新需求之间建立关联,将新技术和新需求结合起来,改变原先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在两条平行轨道上运行、互不联系的局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互相渗透,创造企业和科研机构互相交流合作的空间和平台,用新产品引导创造新需求,用新需求刺激研发新产品,才能真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管资本”为主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特点:一是动态调整,即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的加速,企业进入和退出某个领域的速率、频率也在加快,企业内部不仅应构建健全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还应始终做好随时对产业布局进行动态调整的准备;二是多点经营,即企业不只专注于某一主业、某一领域的单向发展,而是尝试拓宽经营路径、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多种创效模式并举、多种经营策略共用,争取实现多点开花、协调共进的经营局面;三是跨界研究,即对竞争对手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不仅研究本领域,还应关注潜在进入者可能对本行业的冲击,同时对企业尚未涉足但市场上有利可图的新行业、新领域的竞争对手,也应纳入研究范围,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四是风险增大,即与传统经营模式相比,面对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健全的内外协作机制,才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快速应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

二、传统内部审计模式的缺陷

一是内部审计模式连贯性较差,具有滞后性。传统监督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已经存续一段时间的公司或项目开展审计,且实施检查或审计的周期至少为2-3年,甚至更长时间,对计划项目之外、临时性项目的监督力度难以保证,很难做到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全覆盖”。对于公司决策的前期和过程管控参与较少。因此,无论以何种频率进行检查或审计,都是对已发生的业务进行核查,“亡羊补牢”难以实现超前防范。

二是传统内部审计关注重点多为财务收支、经济责任等方面,较少关注和介入企业自主投资风险防控。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下,国有企业将获取更大的投资自主权,但在项目投资前及实施过程中,对投资项目的预测、方式的选择、目标的实现以及再发展的决策等方面,传统内部审计关注较少,介入程度也较低,可能存在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结果与企业发展目标不一致等问题,对国有权益造成损害。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也赋予了内部审计“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内涵,指导内部审计从确认评价向增值服务多元化发展。

三、内部审计的转型框架体系和价值作用

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下,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既不完全等同于投行或金融机构仅贷出资金而不进行后期经营管理的商业模式,也不完全等同于传统国有企业行政命令下的投资决策模式,而应将两者结合,以项目制方式为基础,设计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基本框架体系(见图2),以动态监督、多点防控、跨界研究、风险管理为重点,以服务为核心,在公司层面以防范战略风险为主导,在项目层面以资本运营效率和效果为主导,在经营层面以内控建设为主导,以企业和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视角,关注重大风险、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采取“积极参与式”的审计方式和信息化技术手段。

(一)以积极控制为主的增值服务型内部审计目标

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方式下,内部审计应以推动企业经营创效为长期目标,通过关注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的风险,优化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状况、实现健康发展。同时,还应从优化风险识别、分析、衡量、防范等方面入手,持续促进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改进与完善,从强调查错防弊转向注重价值创造,从注重事后监督评价转向事前预测,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主动性和服务性功能。

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下,以项目投资的时间节点为主线,每个投资项目的运营都需要经历战略规划、项目投资、日常跟踪管理以及项目后续发展再评估阶段(见图3),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在项目运营管理流程的各个阶段,以价值增值为目标服务企业创效发展。

比如,在战略规划阶段,内部审计需要关注行研部门对各行业市场前瞻性效益测算的准确性,判断行研结论是否客观公允,研究结论对于公司未来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的效益是否能够产生正向影响,能否为企业带来价值提升、创造收益。在项目投资阶段,内部审计需要紧盯投资项目从选择立项到决定投入运营的价值管理和风险防控情况,对于拟开发项目的价值收益测算、现金流回收预测以及不同投资方式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进行重点关注,从而有助于使企业选取最有利的项目和方式开展投资。在日常跟踪管理阶段,内部审计需要对运营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的动态跟踪、监控作用进行价值评估,尤其重点关注对突发情况的应急性判断和反应的速度、准确性,是否积极主动进行了风险监测,风险预警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能否为企业避免损失、扩大收益。在项目后续发展再评估阶段,内部审计需重点关注项目组是否能够始终保持谨慎态度,坚持“有进有退”的资本运营方式,以公司整体价值增值为目标,不断优化和调整项目投资组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分层级、多样化的内部审计内容和职能安排

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下,内部审计结构应包含三方面内容,分别为战略风险审计、项目风险审计及日常监督审计,作为管理控制的工具,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咨询作用。新监管模式下的具体内容和关注重点见表1。

其中,第一层面为战略风险审计。战略风险审计重点对公司层面经营环境和竞争能力进行关注,通过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分析,掌握公司的竞争地位,并对公司跨界发展战略决策的选择和规划方向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战略风险审计是对公司整体经营目标而言的,更注重对公司长期和整体因素的评估,需要运用大量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并结合人为主观判断和预测,其审计結论对于公司整体运营方向的科学性、合理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层面为项目风险审计。项目风险审计注重对资本运营过程中投资项目过程信息进行关注,从项目立项的选择、尽职调查的充分完整性、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项目评审部门对于项目开发风险估计的全面性,到项目进行过程中投资范围、投资方式和启动时机选择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持续、动态的关注。尤其对于以往在传统审计项目中关注较少的投资再发展阶段,评价项目组能否站在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坚持“有进有退”,对于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是否已根据企业流程,增加了资本投资,做大做强;而对于前景黯淡、经济效益与预期水平相差较大的项目,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是否存在人为因素,是否已选择科学的方式逐渐退出市场,以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等。项目风险审计旨在提高资本运营项目的效率,避免企业经营风险,其审计结论对于资本运营过程中的具体流程、运营方式和方向选择,起着重要的服务和纠正作用。

第三层面为日常监督审计。日常监督审计注重对公司内部组织结构、授权形式、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进行审计评价,针对公司业务操作层面进行风险防控,强调流程再造,有助于提高企业日常运行流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这种分层级、多样化的内部审计职能安排,有助于构建综合性、系统性的内部审计监控体系,内部审计工作不再拘泥于公司的一个点或是一个面,而是面向公司运营管理的各方面和各层次,是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也是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内控风险审计、管理审计等的有机结合。可以想见,在未来经营过程中,公司面临的内外环境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下,公司的经营管理范围和跨度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多,只有建立并实施多层次、多样化的内部审计职能安排,才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

(三)端口前移、全覆盖的内部审计范围

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下,传统项目制、事后审计的方式将大大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实现审计范围的全面提升,做到审计关口前移,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首先,应实现审计领域全覆盖,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企业的经营范围和领域均会做出相应调整,内部审计的范围应适应企业多点经营的变化,做到对关键项目、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的全覆盖审计。其次,应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由传统审计的查错纠弊为主,向增值服务、价值提升以及风险管理并重转变,拓展战略管理审计、绩效管理审计、项目效益情况审计等内容。最后,实现审计周期全覆盖,审计周期应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紧盯项目设计规划、可行性分析、筹备运行、日常监督及后期发展各阶段的各项风险点,实现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预防、事中参与、事后监督全过程为主的转变,及时跟进企业经营活动,实现审计增值服务功能。

(四)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

随着企业经营和监管方式的转变,内部审计工作推进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开发运用,有助于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督。运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构建数据模型、进行数据运算和预测等方法,有助于实现对企业日常管理的动态预警。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内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借助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利用计算机审计系统和网络平台的支撑,将联网审计和现场审计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陈焕昌.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 2016(3):4-5

刘卫.华尔润集团内部审计运营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 2004

审计署济南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 2015(2):36-41

向静.华菱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构建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 2016

闫晓青.企业内部审计提质增效升级途径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 2017(7):34-39

猜你喜欢
价值增值内部审计
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构建研究
内部审计:基于监督的增值功能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增值型内部审计初探
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
基于“免疫系统”论视角构建内部审计促进商业银行价值增值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