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办高校传统文化选修课融入“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2019-09-10 08:21薛风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民办高校课程思政

薛风

摘要:传统文化选修课是高校公共选修课的一部分,符合“课程思政”的需要,有其独特的地位、意义和任务,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本文从学校和教师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究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公共选修课

全国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也称校选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各高校层次不同,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它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健全的人才和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而开设的通识课程。 当前,全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已经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传统文化选修课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一、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的意义和任务

在公共选修课当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是教育部明确规定的。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1]。高校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课堂要真,思想要活,立场要定,不能盲目开设。另外,从《通知》中也能看出,传统文化选修课不同于其他选修课的地方在于,它是当前国家提倡“课程思政”理念的辅助阵地,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课程,还是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种途径。从 “课程思政”的层面上说,传统文化选修课也是多层次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高校传统文化选修课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主要任务有:1.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2.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3.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4.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1]。

二、民办高校传统文化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队伍也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达到756所[2]。很多民办高校在办学上,依托于或模仿于公办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所以在传统文化选修课的开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公共选修课的共性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民办学校公共选修课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这一门课无关紧要,修够学分即可,对课堂内容的期望并不是很高。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只关注某门选修课点不点名,考试怎么考,分数高不高,很少会关注课堂本身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根据课程外的因素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课程质量来选择某一门选修课的,这本身就违背了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

2.民办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设置公共选修课的制度和规范尚不健全

由于民办高校公共选修课开设历史较短,积累经验不足,导致在开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培养方案中缺乏对选修课的具体指导意见。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民办高校注重“实用性”,特别重视专业课程和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缺乏对本专业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的引导,只标明了学生学习公共选修课应该学习多少学分;二是课程开设的审批流程不够严格规范。公共选修课一般采用的是教师申请,学校审核,学生选课这样一个流程。在审批过程中,部分学校不会去严格要求,凡是申请都可以通过,最终选择权放在学生手里,若是达到开班条件即可开课。这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只会重视那些要求比较低的课程,进而漠视或者淡化课堂内容;三是教学监督体制不够完善。公共选修课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低,有很多课程并不是专业教师上的,而是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这导致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层次不齐,不能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出现了一些“水课”。四是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科学,传统文化选修课的内容较少。在笔者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文化类选修课只有2-3门,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有很多想学传统文化的学生选不上课,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五是对于教授公共选修课的教师保障不够。民办高校很多以营利为目的,民办高校教师的正当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很多公共选修课的课时费难以落实,导致教师申报课程的热情和教学质量下降。

3.师资水平不稳定,缺乏“课程思政”的思维

传统文化选修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务,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精神追求。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很多老师没有利用好这个育人平台,在开设课程中只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而没有结合“课程思政”,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缺乏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在教学中,大量播放视频,大量照本宣科,大量讨论与课程无关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对课堂管理不够甚至违反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教师授课过程中轻视考勤、轻视备课、轻视考试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课堂人员不足,旷课严重成为不折不扣的“水课”。

三、传统文化选修课融入“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学校层面

1.加强课程管理,完善传统文化选修课教学制度。民办高校要在每一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选修课的比重,前提是质量。教师要通过试讲、备课两个阶段的考核。在开设课程中,注重课程内容是否具有“课程思政”的思维,注重教师的讲课水平。

2.加强学生管理,提高传统文化选修课的课程质量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民办高校要引导学生重视公共选修课,要在制度上予以体现,不能特殊化对待公共选修课,特别是考勤上的管理,这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必要前提。

3.培养一支具备传统文化和思政专业背景的教学队伍。思想政治辅导员中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要鼓励其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从师资上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

(二)教师层面

1.开设主题鲜明的选修课。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及十九大精神,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的内容,认真思考课堂教学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现阶段对于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社会热点和育人成效相结合,打造学生喜欢听,学生有思考,学生能去做的金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要有的放矢的选取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开设“中国廉政文化史”、“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改革开放史”、“中原改革人物史”等课程,结合当地实际,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结合课程内容,可以邀请当地相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优秀党员代表、优秀退伍士兵进课堂,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去讲解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EB/OL].(2014-03-28)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xxgk_166543.html

[2]教育部. 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1906/t20190617_386200.html

猜你喜欢
公共选修课民办高校课程思政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共选修课的慕课模式探讨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