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位《高逸图》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文化

2019-09-11 18:26朱雯琦
参花(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竹林七贤魏晋南北朝

摘要:隐士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大量文人士大夫投身山水田园。这一时期的隐逸文化不仅赋予了魏晋文化独特的色彩,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孙位的《高逸图》是隐士绘画题材领域中一幅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描绘对象为六朝时期著名的隐士群体——竹林七贤,画面表现的是这些人避世闲适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

关键词:孙位 《高逸图》 魏晋南北朝 竹林七贤 隐士文化

一、引言

隐士是隐逸思想的载体,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深刻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促进了田园山水诗和水墨山水画的诞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急剧动荡,士人的生命朝不保夕,隐逸思想尤为盛行。竹林七贤是这一时期隐士形象的代表,对后世影响很大,嵇康、阮籍等是今天仍会被提起的名字。中国自古表现七贤题材的绘画作品屡见不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就是唐末孙位所绘的《高逸图》,本文将围绕此图分析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时期的隐士文化。

二、《高逸图》简介

孙位,唐末书画家,一名遇,原籍会稽,后入蜀。擅画人物、鬼神、松石、墨竹,尤以画水著名,是《益州名画录》中唯一的入逸格的画家。

《高逸图》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上海博物馆。《高逸图》是《竹林七贤图》画卷的残存部分,仅剩四个人物,四个士大夫从右至左分别为山涛、王戎、刘伶、阮籍。《高逸图》中,第一个高士半裸上身,披浅紫袍,侧立抱琴童子,准备解开琴囊把琴送交主人。而主人目不斜视,正有所沉思,他面前陈列的铜制香炉和盏托,是当时抚琴时必要的陈设物品。第二高士也半体赤裸,披透明纱袍,手执如意,趺坐毡毯,面前摆书一卷,尚待展开;书卷两旁置小铜钟各一枚,还有一件带盖的铜熏炉,唯小铜钟的用处不明。第三个高士手执方斗,侧旁童子跪呈双耳罐,似盛饮料,转过脸来作欲饮状;毡前列有铜鼎,鼎中有勺,铜盘里有高杯三盏,与饮食有关。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高士,手执芭蕉扇,面前两只高足盘中,盛鲜桃六枚,童子端来方斗,动态矜持。①画中每位人物表情各异,充分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颇见不拘世俗的魏晋风流。

三、隐士的定义、形成因素和特点

隐士文化历史悠久,“自从华夏民族有了文明社会,有了政治,有了从政的现象和意识起”,②隐逸现象就已经出现,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应是中国隐士的鼻祖了。隐士的概念是较为复杂的,名称也多种多样,很难说清楚它的具体含义。但我们大体上可列出三个条件去框定:一是“不仕”,不做官,隐于田园或山水之间,自给自足。二是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南史·隐逸》记载,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三是要长期隐居于深山老林。对于这一点,可适当放松,因为中国古代隐士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先隐后官和先官后隐的,还有时隐时官和时官时隐的,也有迫不得已而隐的。因此,只要认认真真隐过一段时间的就可算作隐士。

关于隐士形成的因素,概括起来也有三点:其一,从主观因素上来说,很多隐士考虑到朝代更替、世事动荡,隐居不仕是一种趋利避害的选择;其二,“中国文化的本质,尚谦让,行中庸,薄名利,鄙财富,这些都有助于‘隐士思想之形成”;③其三,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隐士生存提供了条件。

隐士也并非一生无所求,他们隐居为求其志,从事着儒、道、佛的研究,隐逸思想反映在文艺领域中的特征便是崇尚自然,柔弱平和,这也是中国隐逸文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隐士文化的代表竹林七贤

魏晋隐士文化十分兴盛,这也是有其社会背景的。“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最为频繁的时期,民族矛盾激化,礼崩乐坏,统治阶层腐朽,门阀斗争激烈,士人常常会因卷入政治斗争而丢掉性命。名教思想被抨击,玄学之风兴起,佛学也大为盛行,这两种学说都有出世的思想,对魏晋时期隐士文化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也让不少出身贫寒的有识之士报国无门,无法实现其政治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大批文人士大夫退隐江湖,把自然山林当作精神家园,以吟诗作画来逃避现实,以求“穷则独善其身”。其中竹林七贤的隐逸成为标志性的事件。竹林七贤见《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琊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贤也。”竹林七贤所代表的魏晋风流是一种老庄气质,虽然有放荡不羁、悖理纵情的行为,但都是通过反叛世俗、追随本心的方式去实践老庄精神,因此,竹林七贤七人间都是意气相投的,可以相互理解和欣赏的。后世大批文人也追求这种不羁的魏晋精神,他们的精神也成了中国精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隐士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山水画、田园诗、隐逸精神。魏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隐逸思想正是山水画的源泉。自然山水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使他们的身心得以涤净。如隐士山水画家宗炳有“卧游”说,通过神游山水以达到畅神的目的。同时,出世的隐士文化也促成中国画风格的形成:不求形似,淡泊缥缈,没有一丝烟火气。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被评为上上之品。

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兴起也与隐士文化有密切关系。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体悟自然山川之美,客观的山水成为文人的审美和歌咏对象。魏晋之后,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有陶渊明、谢灵运、王维、韦应物、孟浩然等,他们大多数深受佛、道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归隐意识,是隐士或准隐士。这些隐士诗人将他们自由闲适的隐士生活和淡泊缥缈的隐逸思想融入创作的诗篇中,使山水田园诗有其独特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士大夫“面对动荡的政局和残酷的社会现实,转而纵情于自然,隐于山林,寄情山水,形成了崇尚山水景物的‘自然之美、‘魏晋风度的人格之美和平淡天真的‘素朴之美的审美取向。”⑤隐士的淡泊名利也受到后人的推崇,人们尊重、向往隐士高人,朝廷也予以鼓励,后世隐士也是层出不穷,当然其中投机取巧以搏虚名的也有,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对隐士文化的推崇。

六、结语

画家孙位所处的时代尽管离竹林七贤的时代很久,但竹林七贤所代表的文化已经是中华哲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史,关于竹林七贤的绘画作品层出不穷。隐士消极避世的思想是悲观的,很多隐士也是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得失而不愿出仕。但是隐士文化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的。隐士采取的出世方法和生存智慧让他们在遭受人生和社会的不公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时仍可以泰然处之。每个人都有内心焦灼、愤懑不平的时候,隐逸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出口去缓解自己焦虑的心情。隐士大都有出众的才华和个性,为了“求其志”“全其道”而默默忍受孤独的勇气是令人钦佩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若是不能兼济天下,也要独善其身,遗世而独立的隐士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固然不可取,但它独善其身的精神理念还是让人心生向往和敬佩的。

注释:

①杨仁恺:《国宝沉浮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②木斋,张爱东,郭淑云 :《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③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⑤刘忠国:《中国古代隐士与山水画》,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版。

参考文献:

[1]刘忠国.中国古代隐士与山水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2]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杨仁恺.国宝沉浮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朱雯琦,女,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竹林七贤魏晋南北朝
历代竹林七贤主题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简析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绝版的竹林”之七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竹林七贤”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简论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妇女的悍妒风气
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北上刍议
竹林七贤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