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

2019-09-12 04:05张立亮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SWOT分析

张立亮

摘  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丰富了农业发展形式,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主要特征的差异导致其发展也有着不同。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查询对经营主体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环境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swot分析

一、背景介绍与数据来源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了研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生长环境以及政策支持进行了充分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说法自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年度部署中出现后,对其的研究大多都是理论上的分析探讨,实践上的总结分析尚不充分,学术上更是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本文将通过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并以一微观主体进行案例分析,以期将微观主体所具有的问题发掘进而提供相应的建议。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合肥市长丰县的实地调查,全省农业经营户1081.3万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12.6万户,占比1.17%;农业经营单位10.3万个,农民合作社4.6万个,占比44.66%。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主要从事农业行业构成:种植业94.7%,林业1.7%,畜牧业2.1%,渔业0.7%,农林牧渔服务业0.8%。

二、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分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负责人他们的个人素质、家庭环境、区域环境都会对他们的经营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将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个人素质

从性别角度看。男性从业者占据很大比例,达到83.33%,女性比例为16.67%,可以看出男性为农业的主要从业者,男性仍然为主要劳动力。

从年龄段来看。样本年龄具体分布为:35岁以下占比16.3%,36-54岁占比57.3%,55岁及以上占比26.4%。从年龄段来看,年例比例还是较为理想,老龄化的现象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者中表现不是那么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轻化程度较之普通农业从业者高。

新型农业主体的受教育程度较为理想。样本数据分布为:高中及以下占比33.33%,大专占比16.67%,大学本科占比50%。被访问的经营者中达到高中或大专以上学历的负责人在众多经营主体中占据很大比例,尤其在管理层上,多为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可以看出新型农业主体受教育程度高。

(二)家庭环境

家庭人口统计为:3人占比16.67%,4人占比66.67%,5人占比16.67%。从数据统计来看,家庭大多是两代同聚一堂,少数家庭会有三世同堂,其中无劳动力的老人与孩子不能参与经营,其劳动力投入数量与两世同堂数量相差不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总收入水平较高,家庭年总收入10万以下占比3.6%,10万-15万占比17.5%,15万以上占比78.9%。可支配收入可观,为其投入生产提供经济基础。

(三)区域环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选择的区位围绕乡镇,土地面积集中,土地流转制度完善,便于规模经营(表1)。在规模经营的主体数量统计上,规模农业经营户有12.6万户,农业经营单位  10.3万个,农民合作社4.6万个。规模经营在当地基本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规模经营的条件优良。

下面以绿色小马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农业合作社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中发展情况。

三、绿色小马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分析

(一)“绿色小马”合作社发展的优势

交通便利。合作社临近206国道、合淮埠高速。

品牌效应明显。长丰县注册有集体商标,长丰草莓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大的品牌下,“绿色小马”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壹畦趣”增加产品辨识度。

合作社主要负责人自身条件优良。主要负责人经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高,过往经历丰富,经过专业培训,职业技能成熟。

发展模式全面。草莓种植、销售、加工与旅游相结合,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经营间隔期。

(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合作社成员流动大,管理成本高。农业生产前期准备周期长、持续性投入资金大、回收周期短的原因,一些实力稍弱的成员在中期撤出,增加土地使用成本。

劳动操作不规范,导致效率低。工人年龄结构单一,多为当地高龄女性,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学习能力低。

管理层不健全。合作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异”,其组织形式混乱模糊,运行不规范。合作社主要由董事长运营管理,一人担任多角,基本的职能部门缺失,运行效率低。董事长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

(三)发展的机遇

中央一号文件自2013年以来多次提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在2018年一号文件详细的提出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规模经营户,政策支持力度强大。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創新政府财政资金支农服务方式,缓解农业信贷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以“劝耕贷”为支点,扶持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过去一段时期发展较为成熟,各项研究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生存能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成长快速,经营方式也多样化,经营种类繁多,各种生态种植模式得到推广,特色种养、多产融合,壮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队伍。

(四)当前的严峻形势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土地规模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对于合作社的规模研究尚不明确,适度规模具体数据表现是多少不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确定规模时往往会出现过度追求规模,实际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大规模经营,土地荒废、管理脱节、产量低、平均成本增加等问题在规模经营中常出现。

四、结论和建议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资金、技术、服务和持续发展上的问题,从业者还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随着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经营必将是快速发展,需要结构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加入,才能不断壮大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

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创业初期的资金和经营规模,这对于初期经营至关重要;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还需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产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其单独发展,适当的与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进行联合经营,对于应对市场风险和共享资源有着不可忽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演化与走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4):43-55.

[2] 钟真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研究——基于京郊农村的调查》,载《中国软科学》,2014(8)。

[3] 安徽省统计局2017年统计年鉴。

[4] 合肥市2018年三季度土地流转情况统计。

[5] 邓衡山等:《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何在中国难寻?一个框架性解释与经验事实》,载《中国农村观察》,2016(4)。

[6] 钟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演化与走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4):43-55.

[7] 《关于印发长丰县农业信贷担保“劝耕贷”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长政办秘〔2018〕63号,http://www.changfeng.gov.cn/11858222/25109562.html。

[8] 鲁钊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福利效应研究》,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6)。

猜你喜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SWOT分析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巴彦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维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