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任昌淳藏好太王碑拓本最早收藏者及所附题跋作者考

2019-09-17 03:28
关键词:题跋光绪金石

梁 启 政

1973年,《韩国美术全集·书芸》介绍了韩国学者任昌淳所藏的一种好太王碑拓本,该拓本为好太王碑拓本的剪裱本而非全本。虽然不是好太王碑拓本的全本,但由于拓本附有署名“右年”者于辛卯年(1891年)二月所作题跋一则和王续藩孝廉所作好太王碑释文一份,因而备受中、日、韩等好太王碑研究者关注,并被定为早期好太王碑拓本之一,简称为“任昌淳本”。所附题跋也被屡屡提及和广泛收录(见下图1)。(1)[韩]任世权、李宇泰:《韩国金石文集成(1)》,安东:韩国国学振兴院、清溟文化财团,2002年,第5页。内容为:

好大王碑,在海东高山之巅,古扶馀国,今开原县界。山临辽河,河西即高丽,僻地危厓,故此碑传本极鲜。光绪己丑,厂肆博古斋遣工往拓。经数月之久,得十数本。宗室伯兮祭酒师,王正孺、黄仲弢两编修,沈子培比部,天池舍人及右年,各以白银十金购存一本。舍人即付装潢,并取山东王孝廉续藩释文附于后,而属右年为之记。时辛卯二月。(印)(印)(印)

题跋中提到的宗室伯兮祭酒师为盛昱(1850—1899年),爱新觉罗氏,字伯熙,或作伯羲、伯兮、伯熙,号韵莳,一号意园,满洲镶白旗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右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平生喜好金石。著述有《八旗文经》《意园文略》《欝华阁遗集》《雪屐寻碑录》等。王正孺即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1845—1900年),字廉生,又字正孺,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等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侵北京时,任京师团练大臣,北京陷落,投井自杀殉国。清廷谥“文敏”。著述有《王文敏公遗集》《韵石斋笔谈》等。黄仲弢为黄绍箕(1854—1907年),字仲弢,又字鲜庵,号习斋居士,浙江瑞安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历任会馆编纂修提调、京师大学堂总办、编书局译学馆监督、湖北提学使等职,精于金石、书画、目录之学,著有《汉书艺文志辑略》《楚辞补注》等。沈子培为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盦,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刑部贵州司主事,官至安徽布政使。著述有《蒙古源流笺证》《岛夷志略广证》《寐叟题跋》等。盛昱、王懿荣、黄绍箕、沈曾植均为清末著名学人,且均有金石癖好,收藏有好太王碑拓本也属正常。题跋中说该释文的作者为王孝廉续藩,即王续藩(1825-1910年),字念斋,号筱园,山东掖县人,(2)关于王续藩的生卒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山东乡试朱卷·王续藩》(光绪戊子科聚奎堂原本)记载王续藩生于“道光乙酉二月初九日亥时”,即1825年二月初九亥时,民国《四续掖县志》卷六《王念斋传》载其“卒年八十六”,据此推算,王续藩卒年当在1910年。也是金石爱好者,或许也是早期好太王碑拓本收藏者之一。以往日、韩学者曾对于钤印在该题跋上的三枚印章做过不同的识读,并对该拓本的最早收藏者“天池舍人”进行过推测,但未能确定。该跋文后所钤记的三方印章究竟为何内容,“天池舍人”为何人,这涉及该拓本的来源和流传,因此略作考察,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图1 韩国任昌淳本好太王碑所附题跋

一、关于题跋所钤印文内容及对题跋者的考察

关于该拓本所附跋文所钤印的三方印的印面内容,韩国李亨求、朴鲁姫《广开土大王陵碑新研究》将三方印章分别识读为“蔡右年”“千年”“囗囗囗孝光绪丙戌改今名”,(3)[韩]李亨求、朴鲁姫:《广开土大王陵碑新研究》,首尔:同和出版社,1986年,第224页。而韩国任世权在其《广开土王碑研究》(4)[韩]任世权:《广开土王碑研究》,《国史馆论丛》第74辑,1997年,第265页。以及与李宇泰共同编著的《韩国金石文集成(1)》一书中分别识读为“蔡右年”“千年”“永(?)名积年光绪丙戌改今名”。(5)[韩]任世权、李宇泰:《韩国金石文集成(1)》,安东:韩国国学振兴院、清溟文化财团,2002年,第16页。日本武田幸男的《广开土王碑墨本研究》将三印印文分别识读为“蔡右年”“禾千”“幼名吞贝年光绪丙戌改今名”。(6)[日]武田幸男:《广开土王碑墨本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2009年,第203页。从以上学者识读的结果上来看,将第一方印释读为蔡右年是没有问题的,正是由于准确识读出该印,所以学者们知道了该题跋为蔡右年所作,因此也常将该则跋文称为“蔡右年跋文”。然而,学者们对所钤印的第二方和第三方印的识读却并不一致。对于第二方印,一则识读为“千年”,另一识读为“禾千”。而对于第三方印,则分别识读为“囗囗囗孝光绪丙戌改今名”“永(?)名积年光绪丙戌改今名”“幼名吞贝年光绪丙戌改今名”。学者们将第一方印识读为“蔡右年”是正确的,同时我们应当承认该跋文上所钤印的三方印章均应为题跋者蔡右年一人之印章,而非后来收藏者所钤印之章。关于第二方印,如果单从印面字形识读的话,应分别为“千”与“禾”两字,将其读为“禾千”“千禾”均可。《广开土大王陵碑新研究》《广开土王碑研究》《韩国金石文集成(1)》将“禾”识为“年”亦可通。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禾”有“年”之意,篆刻印章时用“禾”代“年”亦非不可。“年”字古代又作“秊”,“禾千”或“千禾”应是“秊”字的拆分,或为蔡右年的字。武田幸男在《广开土王碑墨本研究》中曾引用过中国近代金石学家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一书,他将第二方印识读为“禾千”,应该是受到了该书中关于蔡右年介绍的影响。《金石学录续补·拾遗》记载:“蔡右年,字禾千,浙江德清人。咸丰壬子举人,国子监学录。博学多闻,藏碑拓极富。时盛伯兮祭酒重刻天一阁藏《石鼓文》,置韩文公祠,属君钩摹排比。刻成,论者谓胜于阮刻也。”(7)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余杭褚氏石画楼己未年(1919年)十月刊本。

《金石学录续补·拾遗》中记载蔡右年为浙江德清县人,查阅民国《德清县新志》,发现其中确实有蔡右年的记载。民国《德清县新志》卷六《选举》“举人”目“同治六年丁卯科(并补甲子)”中有:“蔡赓年,书升曾孙,改名右年,四川城口通判”。(8)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8)》,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888页。卷六《选举》“贡生”目记有“蔡庚年,乙丑优补甲子”贡生。(9)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8)》,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890页。而同书卷八《人物·名业》有:“蔡佑年,字崧甫,同治丁卯补行甲子科举人,有书名,任国子监学正、学录,士皆矜式。光绪癸卯补四川城口厅通判,勤政爱民,时土匪扰川北,势猖獗。佑年会邻近州县,昼夜督战,匪首就擒,胁从遣散,叙功以直隶州知州用。积劳卒于任,遗书数十卷。”(10)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28)》,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912页。以上民国《德清县新志》中所出现的“蔡赓年”“蔡右年”“蔡庚年”“蔡佑年”实际均为蔡右年同一人,而非数人。因为字音相同,《德清县新志》将“赓”又作“庚”,将“右”又作“佑”。根据以上的记载,蔡右年原名蔡赓年,字崧甫,同治四年(1865年)中贡生,同治六年(1867年)中举人,后任国子监学正、学录。而正是在任职国子监时,蔡右年与盛昱、王懿荣、黄绍箕、沈曾植等同时获得了李云从赴通沟所拓好太王碑拓本。民国《德清县新志》中没有记载蔡右年的生卒时间,而对蔡右年补四川城口厅通判的时间也不正确。据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所载蔡右年履历记载,其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二月“签掣四川绥定府城口厅通判”,而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蔡右年补四川城口厅通判时的年纪为45岁,(11)秦国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28)》,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3-64、67页。则其生年当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据此可知褚德彝在《金石学录续补·拾遗》中记载其为“咸丰壬子举人”也不正确,而应以民国《德清县新志》卷八《人物·名业》中记载的同治六年(1867年)为准。

除了民国《德清县新志》中有关蔡右年的记载外,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中朱祖谋(字藿生,号古微)的“受业知师”中有“蔡千禾夫子,名赓年,丁卯举人,国子监学录”(12)来新夏:《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第13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371页。的记载。而清代末期一些名人日记如翁同龢的《翁同龢日记》、缪荃孙的《艺风老人日记》中提及蔡右年时也均称为蔡千禾或蔡松夫。也就是说,蔡右年确有字为“千禾”,而非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拾遗》中所谓的“禾千”。

通过以上的考察,题跋上所钤印的第二方印应识读为“千禾”,而非“千年”或“禾千”。而第三方印应为“作名赓年光绪丙戌改今名”,即光绪丙戌(光绪十二年,1886年),正当40岁之时,蔡赓年改名为蔡右年。查台湾真微印库,其中收录有清末篆刻家黄士陵(牧甫)为蔡右年所刻“蔡右年”“千禾”“千禾所书”“千禾学篆”等不同印章十余方,而这些印章中就包含了韩国任昌淳藏好太王碑拓本所附题跋上所钤印的第一方“蔡右年”印和第二方“千禾”印(见图2、图3)。

图2 台湾真微印库所收“蔡右年”印 图3 台湾真微印库所收“千禾”印

关于蔡右年卒年,缪荃孙的《艺风老人日记》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廿九日条记:“今年封疆大吏如刘中丞钨棠……吾辈如朱鼎甫同年一新、蔡松生同年右年、许鹤巢先生玉琢、陆存斋观察心源均谢世,今越缦又继之,大有老成凋谢之感”。(13)缪荃孙:《缪荃孙全集·日记(1)》,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338页。可知蔡右年卒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民国《德清县新志》卷八《人物·名业》中记载蔡右年“遗书数十卷”,可见其著述颇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是其所著《奏修石经字像册》4卷以及参与《光绪顺天府志》编纂的《光绪顺天府志》中的16卷内容,至于蔡右年还有何著述以及其所藏好太王碑拓本的下落还不得而知。

二、关于拓本最早收藏者“天池舍人”的考察

蔡右年题跋中言其所题跋的好太王碑拓本为“天池舍人”所藏。舍人在清代为官名,据《大清会典则例》可知,清代时期内阁设有中书科,其中就有舍人一职。除此之外,清代的詹事府、通州西仓均设有舍人之职,题跋中的“天池舍人”应该担任过以上三种官职之一,而“天池”则应为某人之字或号。那么“天池舍人”又是谁呢?武田幸男《广开土王碑墨本研究》一书言:“他(天池舍人——笔者注)是与清室有密切的人士呢,还是号‘天池’的陆兆鹏(钟岱)、徐天池呢?这些都尚未弄清楚。”(14)[日]武田幸男:《广开土王碑墨本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2009年,第211页。循着武田氏的指示信息,现将以上三人逐一作考察。

至于武田氏所说的徐天池,这应该是武田氏的误解。经查考,清代后期与盛昱、王懿荣、黄绍箕、沈曾植、蔡右年等交往的群体中并未发现有名为徐天池之人。不过在清代及近代以来的很多著述中确实有许多关于徐天池的记载。但提及徐天池时,均是指明代的徐天池,即徐渭。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明山阴人。20岁中秀才,后参加乡试,屡试不中。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幕下任过书记,参加过抗倭斗争。胡宗宪下狱,惧祸佯狂,因误杀妻子而坐牢。他晚年靠教书和卖书画度日,在书法、绘画、诗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

关于陆钟岱,目前鲜有关于其生平事迹之介绍。查阅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其中载有陆钟岱的履历档案一份:“陆钟岱,现年四十岁。系顺天府宛平县人,祖籍浙江萧山县。由附生中式光绪十一年乙酉科举人,遵例报捐国子监学正、学录。十三年拣补国子监学正兼典籍厅。十五年己丑会试中式贡士,殿试二甲,奉旨:以内阁中书用。是年五月到阁,十二月充本衙门撰文。十六年十一月管理诰敕房事务。十七年送方略馆校对官。十八年九月充庆典处总办。十九年派典籍厅帮稿正白旗管学官。二十年派充八旗书院监院官、会典馆校对官。十一月兼管中书科诰敕事务。因方略馆全书告成出力,改奖作为候补侍读遇缺即补并加四品衔。二十一年八月委署侍读。二十二年十月送玉牒馆正謄录官。十月遵例报捐郎中,改捐分省试用同知。十二月因玉牒馆全书告成出力,奏保免补充同知以知府分省补用并加盐运使衔。二十四年三月印会典馆全书过半出力,奏保俟补缺后以道员在任候补。八月在部呈请验看,分发声明亲老告近。九月签掣广西,十月改掣河南补用,十二月到省。二十五年三月经前河南巡抚裕长委光州乌龙集厘金局差。二十六年八月丁父忧,回籍守制。二十七年七月,报捐遇班试用道并捐离广西改指河南。八月经崇文门正监督肃亲王善耆奏派襄办商税事务。二十八年七月因税务征收溢额出力,奏保加二品衔,仍以道员归原省补用,并请交军机处记名简放。奉旨:照准。十一月服满起复。十二月于山东赈捐案内报捐花翎。本年五月十七日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照例发往。”(17)秦国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7)》,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1-172页。履历说陆钟岱中“顺天府宛平县人,祖籍浙江萧山县……光绪十一年乙酉科举人”,据笔者见到过的一份《顺天乡试光绪乙酉科兄弟同榜朱卷》也验证了这一记载。该《顺天乡试光绪乙酉科兄弟同榜朱卷》收录有陆钟琦、陆钟岱兄弟两人的考卷,卷前介绍陆钟岱履历有“陆钟岱,号天池,行六,咸丰辛酉年五月十六日吉时生,系顺天府宛平县附生。民籍。祖籍浙江省萧山县”。根据以上的考察,可见陆钟岱确实曾任过中书舍人,并且号为天池。关于陆钟岱的生年时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记其40岁前履历,从记载中的“本年”看,应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按此推算,陆钟岱的生年时间应该为同治三年(1864年)。而《顺天乡试光绪乙酉科兄弟同榜朱卷》明确记为“咸丰辛酉年五月十六日”即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十六日,应以朱卷中的记载为准。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与陆钟岱同时之人也有称其为“天池舍人”的记载。清代朱寯瀛的《金粟山房诗钞》中有朱寯瀛光绪十四年(1888年)所作《沈仲复侍郎(秉成)出抚广西,偕建侯、筱沅、星斋、秉文、润卿、马介臣水部(锡祺)、陆天池舍人(钟岱)饯送即席赋赠》(18)《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67页。一首,这里明确称呼陆天池舍人,并以小字标识出其名为钟岱。陆钟岱是早期获得好太王碑拓本的人,从获得的人员来看,一般都有金石爱好,而陆钟岱喜好金石也有材料佐证。清末金石名家叶昌炽在其日记中亦言陆钟岱有金石癖。《缘督庐日记》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初一日记载:“饭后便道在东城拜客,见陆天池同年钟岱,有金石癖,斋中贮唐神龙四面造象甚精,云自龙门移来。”(19)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72页。叶昌炽称陆钟岱为“同年”,是由于叶昌炽与陆钟岱同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进士。依据以上所考,韩国任昌淳所藏好太王碑拓本的最早收藏者“天池舍人”为陆钟岱无疑。

通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关于陆钟岱的履历介绍,我们大体知道了他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前的经历。关于此后陆钟岱的经历,通过查阅近代上海报纸《申报》,我们对其经历也有所了解。知道其曾任署理部内城总厅厅丞(《申报》1907年10月1日第2版)、禁烟公所提调(《申报》1908年7月21日第10版)、候补京堂丞参上行走(《申报》1909年3月12日第5版),民国后曾任卓索图蒙旗慰问员(《申报》1912年11月24日第2版)、崇文门监督(《申报》1913年1月8日第2版)、北京商税征收局局长(《申报》1913年1月16日第2版)、热河国税厅筹备处处长(《申报》1914年1月17日第2版)、热河财政分厅厅长(《申报》1914年6月21日第2版)、热河榷运局长(《申报》1914年7月6日第3版)等职。

陆钟岱爱好金石,但似乎并未有相关著述存世,目前所了解到的是其曾编有《四川土产表》《北京商税局货税通表》《卓索图蒙旗慰问使档》《蒙事一斑》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有藏。关于陆钟岱卒于何年目前还不详,至于他所收藏的这套好太王碑拓本是如何流传到韩国被任昌淳所收藏则已无法考证。

三、结语

韩国任昌淳本好太王碑拓本所附蔡右年题跋记载了其本人与“天池舍人”及清末的金石家盛昱、王懿荣、黄绍箕、沈曾植等人一同购买了光绪己丑年(1889年)北京碑估到通沟拓制的好太王碑拓本,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好太王碑拓本早期流传不可多得的可贵资料。题跋中记载的伯兮、王正孺、黄仲弢、沈子培等分别为盛昱、王懿荣、黄绍箕、沈曾植,均为清末的金石家。而韩国任昌淳所藏好太王碑拓本的最早收藏者“天池舍人”为陆钟岱,题跋作者蔡右年原名为蔡赓年,两人亦为金石爱好者。蔡右年与陆钟岱长期任职京师,在京任职期间,购得了好太王碑拓本。

猜你喜欢
题跋光绪金石
题跋课程在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中的缺失与建设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近十年来中国绘画题跋研究综述
李 明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冷热
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金币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论题跋的鉴藏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