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行者《种金得草》的金钱观

2019-09-18 10:30刘健
牡丹 2019年23期
关键词:小光金钱观刘禹锡

刘健

徐行者(原名徐强)是桂林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他是广西签约作家,历任桂林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同时,他也是一位勤勤恳恳的国家公务员,在行政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履行职责。他关注民生,善于观察生活细节,抓拍人生真相,挖掘生命真谛。《种金得草》是徐行者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了他比较满意的十四篇小说,反映了许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多篇小说都围绕着人们的金钱观进行创作。

一、难以抵挡的金钱欲望

欲望的本质就是需要,需要吃穿、情爱、财富、名利地位等。而获取金钱是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重要途径。人们常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其实对金钱的贪欲才真正是万恶的源头。人一旦对金钱产生了贪欲,追求金钱就会没有止境。当金钱的欲望不知不觉地占据了人的内心,就会变成一种精神毒品,让人难以抵挡,人们就会企求不劳而获的横财,甚至不择手段地谋取金钱。

(一)企求不劳而获的横财

1.大光好吃懒做,想独占遗产

在小说《遗嘱》中,作者笔下的大光有着好吃懒做的习性,而且对金钱有着无限的贪欲。大光的“小眼睛转溜溜地,那眼神给老扣的感觉就是耗子在为贪婪计算着什么”。大光性格恶劣,但不愚蠢,精于算计,还有一定的知识。大光家里生活贫困,但他从未想过要通过勤劳和智慧去获取财富。他的父亲老扣用辛勤和努力换来了财富,让家里贫困的生活条件日益好了起来。但这并没有让大光从中得到正确获取金钱的启迪,反而让好吃懒做的大光产生了独占家产的心思。金钱的贪欲让精于算计的大光彻底丧失人性,大光为了金钱变成了偷窃者,做出了偷鸡摸狗的勾当,他趁父亲老扣不在家,偷取父亲老扣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大光的偷窃行为被弟弟小光发现后,他不但不知错,而且对小光拳脚相加。不仅如此,大光还人面兽心,趁小光外出打工,而父亲老扣卧病在床,想蒙骗遗产。大光好吃懒做,不想用双手赚取金钱,只想坑骗不属于自己的横财。

2.莫文斌获得遗产,身边突然冒出的分羹者

徐行者以金钱为试金石,让伪善的人暴露了隐藏在面具下的丑恶灵魂。在小说《遗产》中,主人公莫文斌是一家公司一个普通的财务人员,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拿着勉强可以过日子的工资。他有幸被上天眷顾,一个连他都不知道的上海叔父给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让他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对金钱的贪欲让莫文斌身边那些平时冷漠无情的嘴脸,变得更加面目可憎。莫文斌获得这笔遗产后,平时高高在上的经理亲切地和他握手,目的是想在公司困难时好向莫文斌伸手借钱;跟莫文斌无亲无故的隔壁赵大姐厚着脸皮向莫文斌要十万元;对面房间结婚很久的梁大姐以想去新婚旅行的借口,直接向莫文斌索要三万元。当莫文斌获得遗产的消息刊登在报纸上之后,各种谋财者接踵而来,银行的员工、人寿保险的推销员、街道工厂的经理等,这些不速之客来谈的事情无一不是关于金钱的。就连他的父母亲过世了几年都从未问候过他的亲戚们,也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向他要钱。此外,莫文斌还接到了各种来信,有向莫文斌求婚的,有因贫困而请求救援的,甚至有威胁莫文斌要钱的,这些信的字里行间都只不过一个“钱”字。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分羹者,无不暴露他们对金钱的贪婪。

(二)不择手段地谋取钱财

1.大光联合阿三,蒙骗遗产

在小说《遗嘱》中,贪婪的大光为了独占遗产,不择手段地谋取钱财。大光的父亲老扣因为大光逼走弟弟小光而一气成疾,从此卧床不起。见钱眼开的大光就想趁机缠着病弱的父亲老扣早立遗嘱,贪得无厌地想把家里全部的财产占为己有。父亲老扣对待两个儿子向来不厚此彼薄,自是不愿。大光便与村里的无赖阿三合谋算计。阿三是村里有名的泼皮无赖,好吃懒做,整天游手好闲,还贪財好色,经常给人出害人主意。丧尽天良的大光为了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贪欲,在父亲老扣即将去世之际,联合阿三在父亲老扣喝的水里下药,在父亲老扣昏迷后,和阿三演个偷天换日的戏码,让阿三躲在昏暗的房间里,假扮父亲老扣,当着村民的面立下遗嘱。大光为了独吞遗产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机关算尽,即便弟弟小光以后回到家里,也没有办法与他争夺财产。

2.“我”与外国人互设圈套

徐行者在小说集《种金得草》中指出,在金钱与利益面前,人居然可以无视道德法律,这还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金钱的欲望都是让人难以抵挡的,甚至有人不顾他人的利益去巧取豪夺。小说主人公“我”不缺乏聪明才干,也不缺少知识。在金钱利益面前,“我”放弃了刚入大学时想当正义律师和经济学家的梦想,做起了蒙骗他人钱财的勾当。“我”抵挡不了金钱的诱惑,为外国的旅客设下一个个圈套。“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车停在饭店的门口,等待外国旅客上钩。“我”抓住外国游客爱讲实惠的心理,假装与他们同路顺便送他们一程,先扮演“好人”骗取他们的信任,然后串通猪朋狗友把一些便宜的瓷器当作昂贵的古董卖给外国旅客。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在一次“工作”中却掉进了别人设的局中局。一个面目和善的外国妇人,先用自己编造的遭遇骗取“我”的同情,然后,让她的同伴王正功假装是她的精神病医生,抛出金钱的诱饵,引“我”上钩。“我”却被金钱迷惑了心智,串通妻子、朋友和(假精神病医生)王正功设局,想在外国妇人的病治好的同时,从中谋取五百美元和钻戒,结果反被骗。残忍的社会现实,渐渐把很多人的善心给磨灭了,让人的心肠变得坚硬和冷漠,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去伤害他人。“我”和外国妇人都抵挡不了金钱的诱惑,互设圈套,为了满足对金钱的贪欲,不择手段地谋取钱财。

二、畸形的金钱观导致道德沦丧

金钱观体现出人们对金钱的观念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俗话说“人为利名牵”,人们在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时,往往容易被金钱所引诱。当今社会是商品经济建设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崇尚金钱,误以为拥有金钱就有了一切。他们无视人类社会艰辛建立起来的道德观念,成为十足的拜金主义者。如果人不能正确地认识金钱,就会形成畸形的金钱观。金钱观跟道德分不开,而道德又跟亲情与爱情有密切的关系。人在获取金钱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金钱和道德两难选择的局面。也许会跟最重要的亲情和爱情狭路相逢,贪婪之人就会把亲情和爱情当作金钱的陪葬品。到最后,贪婪之人就会成为金钱的阶下囚,害人害己。

(一)扭曲的金钱观导致众叛亲离

1.大光设局坑骗父亲老扣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金钱,都离不开金钱。但是,一个人倘若过分地追求金钱,迷信金钱,就会成为十足的拜金主义者。徐行者在小说《遗嘱》中形象地塑造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拜金主义者大光。大光和小光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在土地贫瘠的伏龙洲,父亲老扣辛辛苦苦将大光和小光兄弟俩抚养成人。父亲老扣可以说是一个疼爱孩子的好父亲,外出开荒的时候,都要把两个儿子放进箩筐里挑着去。父亲老扣对两个儿子的爱是不偏不倚的,为儿子建的两间房子都一模一样。大儿子大光却是一个自私贪婪的不孝子,为了独吞父亲的遗产,把父亲老扣气得卧床不起。大光不仅没有在床前照顾病弱父亲,想方设法把父亲老扣的病治好,反而勾结村里的泼皮无赖阿三,给父亲老扣下药,设局谋取全部家产。大光不顾父亲意愿,耍尽手段想要父亲老扣写下遗嘱。百善孝为先,大光不念父亲老扣对他的养育之恩,却对父亲老扣做下丧尽天良之事,可以说比畜生还不如。大光对金钱的贪婪,使他丧失了伦理道德,最后害死了疼爱他的父亲。

2.大光为独吞遗产殴打逼走弟弟小光

人们常说,兄弟如手足,而在贪婪的人看来,兄弟之情不如金钱来得重要。小说《遗嘱》中的大光是一个金钱至上、无视兄弟之情的人。他好吃懒做,事事计较,就如一只贪婪的老鼠。父亲老扣分给两兄弟的一块玉米饼子,大光都要斤斤计较,把饼放在手上掂了又掂,还要把小光的那一份捏碎扔在桌子上。由此可见,大光是一个多么心胸狭窄的人,没有一点做哥哥的气度,而小光却老实厚道,事事谦让大光。大光贪得无厌,在他的眼里只有金钱,没有什么兄弟情谊可言。大光的偷钱行为被小光发现以后,他丝毫没有羞耻心,还拳脚狠厉地殴打小光,事后还处处找小光的麻烦,甚至逼走小光。金钱的欲望就像黑暗中的恶魔,把大光的人性良知给吞灭了,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被金钱所囚禁的奴隶。在金钱的诱惑下,冷漠自私的大光抛弃了与小光的兄弟亲情,把一个原本和睦的家庭闹得不可开交,兄弟阋墙。

3.趋利附势的亲戚们骚扰莫文斌

在小说《遗产》中,莫文斌的父母过世后,他就变成了没有亲人、孤苦无依的可怜人。虽然还有亲戚,但从未有过来往。莫文斌的亲戚莫名从报纸上看到莫文斌获得两百万遗产的消息后,便带着妻子和三个女儿来找莫文斌。莫名以需要钱帮女儿添嫁妆为借口,厚颜无耻地向莫文斌要钱。莫文斌为了尽快摆脱莫名一家的死缠烂打,尽管旅馆的费用很贵,他还是找了住房附近的一家旅馆给他们住下。莫名一家在林城逗留了五天,在此期间,他们还向莫文斌讨要各种礼物,加上伙食费和住宿费,这就使莫文斌损失了七千元。接着一些素不往来、不曾见过的亲戚也给莫文斌写信,以各种各样的借口索要钱财。后来,甚至还冒出一个拿着照片来认亲的同父异母弟弟,威胁莫文斌要给钱。莫文斌已经看透了掩盖在亲情下的金钱魔力,趋利附势的亲戚让亲情变得无比廉价。

好吃懒做的大光,为了金钱害死自己的父亲,逼走亲兄弟。莫文斌那些趋利附势的亲戚,为了金钱变得厚颜无耻。他们都把血缘关系当成他们理所当然地索要金钱的借口。他们漠视亲情的可贵,利用亲情,成了金钱奴役下的行尸走肉。

(二)扭曲的金钱观导致爱情变质

1.完全受金钱支配的夫妻关系

在小说集《种金得草》中,夫妻关系是被金钱和利益所支配的。大学毕业的“我”,为了金钱放弃了大学时候的梦想,不再追求一份稳定踏实的工作,而去诈骗不义之财。“我”的妻子,知道实情不仅不阻止,还和“我”狼狈为奸。“我”的妻子在发现“我”外面有女人,背叛了自己的婚姻之后,每天与“我”争吵不休。妻子与“我”的争吵不过是因为心中的愤恨和不甘,没有一点点的爱意。当“我”将可以获得钻戒和五百美元的计划告诉妻子之后,妻子立刻愿与“我”和好如初,极力地配合我谋取那笔钱财。妻子为了金钱能无视“我”出轨的事情,不计前嫌和我合谋,可见金钱的“魅力”之大。感情是维持夫妻关系的纽带,而“我”和妻子的婚姻是建立在金钱利益之上的,已经只剩下徒有其名的形式。“我”和妻子是完全受金錢支配的夫妻,已经没有了真感情,金钱终究成为击垮“我”和妻子之间关系的导火索。

2.莫文斌和女朋友因钱生隙

在小说《遗产》中,莫文斌是一个普通的财务科员工,算盘技术不好,只是在数字方面还算精通。莫文斌的女朋友芳芳心高气傲,在算盘运算上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指法,算盘技巧一流。莫文斌在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女朋友芳芳经常会帮助他。在莫文斌没有得到上海叔父赠给他的遗产之前,他和芳芳相互爱恋。芳芳是他幻想中理想的妻子,而他也是芳芳曾经旁敲侧击暗示想要嫁的对象。当莫文斌告诉芳芳获得二百万遗产后,他们俩的爱情开始变质。芳芳变得疯狂,幻想着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夫人之后的雍容华贵。接着,两人就在商量钱的用途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芳芳还因为莫文斌接受其他女人的巧克力感到生气,更让芳芳不高兴的是,莫文斌在被新闻记者问到是否有结婚对象时,没有表明自己已经有了未婚妻。这时,莫文斌跟芳芳的爱情已经因为金钱出现了裂痕。莫文斌享受了金钱带来的生活变化后,看透了身边这些趋炎附势、贪图他金钱的女人。他甚至认为整个人类都是金钱的附属品,但唯独感到芳芳与众不同,不贪图他的钱财。莫文斌决定要把钱全部烧掉,找回以前不富裕但轻松的生活。芳芳却不顾一切地扑到莫文斌身边,把火猛地吹灭。芳芳吹灭的不仅是烧着钞票的火焰,更是吹灭了莫文斌追求正常生活和平凡爱情的希望。

(三)扭曲的金钱观导致害人害己

1.“我”骗人不成反被骗

在小说集《种金得草》中,“我”的“工作”是从外国旅客身上诈取钱财,哄骗他们高价购买一些廉价的礼品。“我”本想从来中国旅游的外国妇人身上捞一笔横财,想骗她花高价买一些不值钱的礼品回国,却不曾想反被外国妇人哄骗进了圈套,在听了外国妇人误会佣人刘芳偷钻戒的事情后,心想“像我这样的男人,居然发了不赚钱的善心”,“我”带着外国妇人到当地的公安局去找人,却不知不觉中掉进了外国妇人精心设计的金钱陷阱里。“我”抵挡不了金钱的引诱,被外国妇人和她的同伴(假精神病医生)王正功欺骗,当了免费的司机和导游,还被骗得心甘情愿地拿出一笔钱当作他们旅游的花销。金钱是为人服务的,而“我”却受金钱的役使,为金钱当牛做马。“我”对金钱的过分执着,使“我”丧失许多应有的品质,眼睛里只有金钱,无视法律法规,突破道德底线,利用不正当手段谋取金钱,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我”精于算计,善于设计圈套,本是挖陷阱的那一个,却不曾想有一天为了满足对金钱的贪欲而掉进了别人挖的金钱陷阱里面。金钱可以迷惑人心,像“我”这样精明老练的阴谋者,也会被金钱所蒙蔽。

2.刘禹锡因意外之财喜极而亡

在小说《拍卖行》中,刘禹锡夫妻俩刚装修过的房子还缺少一些家具。夫妻俩以省钱为目的,决定去拍卖行碰碰运气。一幅明清流派的山水国画,让刘禹锡倾心不已。渴望得到山水画的欲望,让刘禹锡愿意花多一点钱把画竞拍下来。而在与别人竞价的过程中,争强好胜的自尊心迷惑了刘禹锡,让他忘记了最初的价位目标,不断地自我抬价。刘禹锡用高价把山水国画买回了家,直到半夜从梦中惊醒才后悔莫及。刘禹锡信用卡上透支的钱,让他难以偿还,他便决定把这幅竞买回来的山水画重新卖掉。当他擦掉画上的斑迹后,竟然发现这幅山水画比原来预想的还要值钱得多。一笔意外之财本可以让穷途末路的人绝处逢生,刘禹锡却因为得到这笔意外之财喜极而亡。这幅昂贵的山水画对刘禹锡来说本是一件好事,但刘禹锡太过于看重画的金钱价值,最终酿成了因为心肌梗死丢了性命的悲剧。

三、勤劳节俭和积德行善的金钱观

金钱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交换人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心术不正的人,不愿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便不择手段地取获取金钱,最后自食恶果。由此可见,畸形的金钱观会让生活成为悲剧,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现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获取金钱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勤劳致富,依靠才智发家,但是必须建立在合乎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徐行者在《种金得草》这本小说集中提出了正确的金钱观,对待钱财应该取之有道,持之有度。当通过劳动所获取的金钱不能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时,可以勤俭节约,而在金钱有所剩余、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可以积德行善,兼济他人。

(一)对待钱财应该取之有道

1.老扣勤劳致富

勤劳是改变贫穷命运的重要途径。小说《遗嘱》中的老扣,家境清贫,老伴早死,又有两个儿子,而且老扣生活的地方很贫穷,村里找不出富裕的人家,连个卖小菜的都找不出。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婚姻革命》中说:“纯粹为了金钱的工作是没有价值的,只有那种包含着某种爱的工作,无论是对人、对物或仅仅是对幻想,才会有价值。”老扣因为对两个儿子疼爱,想让他们摆脱贫困的生活,而努力劳动。他人穷志不穷,渴望发家致富,旅游业的兴起让他有了赚钱的机会。他生活的穷乡僻壤的伏龙洲成了一个景点,吸引了许多观光游客。当村长号召村里人要穷则思变,发家致富时,老扣善于抓住商机,他头一个响应村长的号召,下海捞鱼,然后把鱼卖给远道而来的观光游客。老扣还是最先单干,在海里放网箱进行养殖的。他不仅勤劳,还有长远的眼光,在变卖了网箱里的鱼之后,又养起了猪。他凭借自己的勤劳,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祖辈的茅屋两厢各盖了间瓦房,让两个儿子将来可以独立成家立业。

2.小光自力更生

在小说《遗嘱》中,小光没有父亲老扣那样的经济头脑,也不像哥哥大光那样精于算计。但是,小光是一个老实厚道、不争强好胜、懂得谦让的人。父亲老扣挣下的钱财和能让人发家致富的渔网箱,大光耍尽手段地想要得到,但小光对此不屑一顾。当大光想独占遗产,千方百计地想把他逼走时,小光则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去南方打工,想凭借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反观当下,多少人依靠着自己父母的权力,仗势欺人,荒度人生。又有多少人因为父母的财富,荒淫度日,甘愿啃老,大光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小光不同,他不贪图父亲老扣挣下的家产,而是想凭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财富。金钱让大光变得贪婪懒惰,而金钱却又让小光更有拼搏的志气。

3.大光改邪归正

常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在小说《遗嘱》中,精于算计的大光,抵挡不了金钱的诱惑,设计想谋取全部的家产。当阴谋被父亲老扣识破,做贼心虚的大光,脑门直冒冷汗,但父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希望大光在他死后能够脱胎换骨做个好人,最后还把大光最想要的渔网箱分给了他。大光被父亲老扣的爱护之心彻底感化,心中惭愧不已。从那以后,大光幡然醒悟,好好做人。改邪归正的大光凭借着父亲留给自己的财富,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聪明,建立了伏龙洲水产渔业股份有限公司。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它反映着人们一种价值行为上的道德取向。人们通过正当的、道德的途径获得一定的金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通过辛勤的工作获得金钱,这种金钱才是一种真正能够带来快乐的产物,人们在使用金钱时才会心安理得。

(二)对待钱财应该持之有度

1.刘禹锡因福得祸

有的人花钱的原因,开始时可能是因为物质的缺少,而到最后往往是因为控制不住购物的欲望,这种欲望使他们陷于恐慌,但又无法自拔,造成异化的结局。这正表明了人们在对待金钱上的“非理性”。在小说《拍卖行》中,刘禹锡就是一个不能理性对待金钱的人。在拍卖行里,竞买妻子喜欢的五斗柜时,刘禹锡看着越来越高的拍卖价,很理性地劝妻子不要再加价,说这笔花费他们家承担不起。刘禹锡在作为局外人时看得很清楚,轮到自己时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当轮到刘禹锡竞买自己喜欢的那幅山水画时,尽管竞价数字在飞涨,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加价,膨胀的购物欲让刘禹锡失去了理智。妻子说他已经疯了,但刘禹锡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这么理智过,直到半夜惊醒才发觉买下山水画是多不明智的举动。亲人朋友不能帮他支付这笔债务,而卡里透支的钱必须还。欠钱的后果让刘禹锡坐立不安,内心无法平静,他的行为会被人谴责,甚至会招致法律的诉讼。当刘禹锡小心翼翼地把山水画的斑迹擦掉,发现了这幅画的价值时,他兴奋得尖叫,结果因为太兴奋亡于心肌梗死,因福得祸。

由此看來,人对待金钱一定要持之有度,钱应该用在需要的地方,而不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当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人们要保持理性的思考,不要过度消费;也不要因为一笔意外之财而得意忘形,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莫文斌乐善好施

在小说《遗产》中,莫文斌得到叔父赠给他的遗产后,他享受挥金如土的生活,但他没有进一步迷失自我,他不仅心地善良,而且乐善好施。他在跟女朋友芳芳商量怎么使用这笔遗产时,最先想到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报纸刊登他成为百万富翁的消息后,他面对那些求助信,知道那些很可能是骗人的,但他也会选择一些他认为是不幸的人,以匿名方式送去钱财。他同时也会对自己中意的公益事业进行捐款。他面对趋利附势的亲戚也无法做到冷漠无情,不管是面对死缠烂打的亲戚,还是突然冒出来的弟弟,都会施予一定的钱财。他对孤苦无依的弱者,也抱有同情之心。他住房门口有位擦皮鞋的老婆婆,已经年近七十,她的两个孩子都是恶棍,无人赡养,她的老伴十年来因中风一直卧病不起。这位老婆婆尽管境遇悲惨,但她不会整天愁眉苦脸。莫文斌欣赏这位老婆婆的乐观精神,也同情老婆婆的遭遇,给了这位老婆婆两千元钱。他只提出一个条件,希望老婆婆能休息一个月,回家照顾老爷爷。虽然老婆婆没有遵守约定,但莫文斌也没有把两千元钱要回来的意思,而是能感同身受,理解老婆婆的做法。

猜你喜欢
小光金钱观刘禹锡
和年轻人谈谈“钱”
赌博是如何毁掉人生的
小光
赏牡丹
一名小学生的金钱观
《刘禹锡 陋室铭》
论莎士比亚的商业观
楼梯扶手不是滑梯
刘禹锡与《陋室铭》
太阳对地球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