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哀与愁

2019-09-18 10:30周子雅
牡丹 2019年23期
关键词:自然性当代人人文主义

周子雅

17世纪,《堂吉诃德》问世,一个具有高度道德原则、理想主义但行为荒唐可笑的骑士形象诞生。凡是看过此书的人无不为他的愚蠢、疯癫捧腹,更有甚者将其树立为时代的反面教材,以此警醒世人。但深入探究《堂吉诃德》一书的语境与背景,人们不难发现,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人文魅力以及每个时代都适用的困境、出路与觉醒。本文将主要从《堂吉诃德》中的冲击性巨大矛盾入手,结合当时与如今时代特点,对这一形象进行反思。

阅读《堂吉诃德》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则是全篇贯穿的处处可见的矛盾,如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人格内部的矛盾、行动与思维的矛盾等。一方面,堂吉诃德是一个疯疯癫癫的狂人,他为着“恢复黄金时代”“恢复骑士道”而不辞辛劳地奔波,干尽了无人理解甚至酿成祸患之事;另一方面,他正直,善良,侠肝义胆,对爱情忠贞不贰。可以说,他是不多见的集人类良知与盲目、冲动、无视社会秩序的行为的结合体。但切莫以为这种结合就是这个人物的核心之处,他的品德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仅仅是表面现象,深层的成因却存在于两种对立的属性中。

笔者并不赞同许多人评价他的愚蠢,而更愿意将他令人不解的行为仅仅当作一种超乎规范的举动。大多数时候,人们的判定标准都无法脱离社会制定出来的条框,但值得反思的是,在社会性的约束下,个体意识将何去何从。人们随着潮流蜂拥而上,小心翼翼承担所谓“规范人”的角色,竭尽所能把自我的冲动、激情压抑,因此,在大多数人身上,社会性早已大过自然性,或者说,社会性已经征服了自然性。有趣的是,这在主人公身上却恰恰相反:这两类性质并驾齐驱,和谐又对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堂吉诃德的矛盾是必然的,他的荒唐举动背后隐藏着的是一颗未受过多沾染影响的纯心,它自行生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事。令人惊喜的是,这颗纯心具有行将泯灭的高尚品质,令人无奈的是,它过于纯粹而自我化严重——他的行动仅仅从他的角度出发,无视其他准则,虽然将道德付诸行动,却最终难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甚至收到了相反的效果,不仅不被赞扬、效仿,反而被人们厌弃、嘲笑。堂吉诃德无法调和自身的这两种属性,以至于到达如此悲凉之地。

毕竟,人类始终是群居动物,要想让某种风气或信仰更广泛地被认可,肯定需要妥协让步。但堂吉诃德推崇、欲图发扬光大骑士精神,又怀抱着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注定他的宣传以失败告终。这便是另一个表面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其仍然根植于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对立中。但是,假如堂吉诃德成功处理两者的矛盾,他身上的骑士迷狂也将不再存在。一种情况是社会性压过了自然性,他的行为趋于规范,变得更加圆滑;另一种情况是,他更加“疯癫”,更加不谙世事,倘若如此,或许又会由“骑士”演变成“愤青”吧!

所以,通过上述讨论,人们不难看出堂吉诃德这一人物的矛盾正以微妙又势必存在的方式,渗透全书。这种无形的冲击使得叙述哪怕一个平凡不起眼的事件,也变得跌宕起伏,充满张力,让读者深刻体味荒诞背后的黑色悲哀。这是堂吉诃德的困境,又是他的泥淖,但这也恰恰是他的出路。人们不必讨论怎样修缮堂吉诃德的行为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只需要容许这种矛盾体的存在,以此来激起更多人的反思,最终凝聚成一股大的力量。

再来纵观现在的社会。以现代性的眼光反思当代人自身的处境——其实与堂吉诃德当时的境地并无本质区别,各种社会乱象层出不穷。人们应该何去何从,是否应该从堂吉诃德身上得到启示,扮演自相矛盾的丑角,博得人们一笑的同时引来深刻反思,还是应该书写一部属于当今的《堂吉诃德》,复兴早已过去的思潮,重塑当代人的心灵?值得注意的是,《堂吉诃德》的结局并非圆满,而让人遗憾:他在垂危中理智醒来,发现过去自己的荒唐,死前立下三条遗嘱,一是过去付给桑丘的一笔钱,都不用算了;二是遺产全部归甥女,但如果嫁人时,那个人读过骑士文学,遗产就全部收回,拨给宗教充作宣传费用;三是向以他为题材的作者致歉,令其写出了这部荒唐的书,自己为此有良心负担。由此可见,他的行侠仗义、他的救赎方案,到头来还是真正地失败了,如果说前面所接受的不解、嘲笑都只是绊脚石,那这结局的自我否定则是彻底的复古骑士精神的破产。通过复兴历史来解构现实,重造未来可行性极小,书中的困境适用于每个时代,那么留下的疑问也亟待当代人在相似处境下解答。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矛盾,即堂吉诃德本人的先驱性与上述他的复古思想的矛盾。人们需要思考,是什么促使作者笔下的堂吉诃德在充当社会良知唤醒者,引导自由、自主、真实思潮的同时,却披上骑士的外衣,以逆行方式推崇一种进步的主义。此处存在着一种巨大又沉重的时代使命感。僵化的现实需要一个大肆宣扬新兴流派,大张旗鼓打倒旧势力的人物的拯救吗?不,并非如此。要让一种风潮改变,势必要付出极大代价,但为了使得成本降到最小,只能折中调和,采用更为让人接受的方法。不过戏剧性的是,在小说中,作者并非直白地赋予堂吉诃德这一特质,明确点出他骑士外衣下的人文主义,而是不点破,让他“装疯卖傻”,仅仅把他塑造成一个追求骑士精神的人,至于他追求骑士精神的深意则丝毫不透露,留给读者自行揣摩。因此,结局从这来看似乎也不是完全的悲剧——毕竟堂吉诃德感到失望的只是人文主义借之表现的骑士精神,而不是人文主义本身。人文主义仍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等待着一种新的媒介将它带上成功的舞台。

总之,《堂吉诃德》作为一部名著,留给后人深思的地方太多。他的形象契合了每个时代的困境、觉醒与出路,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又是如此真实,不再是文学作品中没有瑕疵的英雄人物形象,而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欢乐也有自己的哀愁,有高明也有不足;他负载了17世纪西班牙的运命,又必然指导人们走向未来的时代。

猜你喜欢
自然性当代人人文主义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从“福禄壶”看紫砂壶艺术的自然性与中国吉祥传统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谈通俗唱法的真实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