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曲人物艺术形象塑造

2019-09-18 10:30张培培
牡丹 2019年23期
关键词:小毛驴兵团人物形象

张培培

在戏曲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从外形视觉入手,更应从内心、剧情、舞台、视觉以及创新等角度多维度地进行揣摩和刻画。

笔者曾经在多部现代剧目中塑造过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如《天雪》中的香兰、《大漠胡杨》中的段香妮等。2018年,兵团豫剧团在兵团各级领导与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推出了改编自著名小说《母亲和我们》的大型现代豫剧《戈壁母亲》。笔者在该剧中饰演女一号“柳月季”一角,并凭借该剧夺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下面笔者就该剧“柳月季”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一、充分了解作品

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首先要充分了解作品。《戈壁母亲》全剧以20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建设兵团为大背景,一群怀着梦想的军垦人在特殊的环境下遇到了错综复杂的感情变故。全剧以女性的博大胸襟和无私牺牲精神化解了大漠戈壁的荒凉。柳月季人物为该剧的贯穿角色,带领孩子千里寻夫却遭到丈夫的抛弃,当自己的人生遭遇重大变故时,这位母亲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付出着她的爱。她是前夫面前的好妻子、前夫恋人面前的好姐妹、儿子面前的好母亲、同事战友面前的好大姐……她用她广阔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心诠释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在苦难面前不低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二、利用人物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心理形象

故事的人物冲突贯穿全剧,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激烈的戏剧冲突。全剧的所有冲突均紧紧围绕柳月季这一人物而展开,剧中的每个戏剧冲突均为体现一位母亲的广阔胸襟,主要戏剧冲突点如下。

(一)冲突一

千里寻夫与遭受抛弃形成了不可调和的戏剧矛盾冲突,但人物用理解与宽容包容了前夫与孟慰婷的自由恋爱关系。笔者利用这一矛盾冲突,在千里寻夫被拒场景中充分掌握人物内心既有怨恨又抱有一丝幻想的心理特点,通过舞台上顾左右而言他、打幌子等手法表达人物对命运的不甘。在得知这段婚姻已不可挽回时,将人物的内心塑造为由怨转悲又由悲转释然的心理过程,这也为人物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兵团战士埋下了倔强性格的伏笔。

(二)冲突二

柳月季视为家人的小毛驴在兵团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兵团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兵团阵地转移,它驮起重物前行,兵团驻扎后,它又担负起为战士们运送日常用水的重任。这样一头用自己的汗水默默为兵团做着自己贡献的小毛驴,在兵团遭遇洪水被困而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为挽救兵团战士的生命,柳月季含着热泪将这头被视为家人的小毛驴忍痛奉献给了大家,使战士们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通过对小毛驴的情感不舍与战友们的生命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择,该戏剧表现出柳月季的大局观念。该戏剧冲突中,人物内心从纠结、不忍、愧疚向断然作出抉择转变。通过一系列眼神与肢体刻画对小毛驴的情深与不舍,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与人物内心反转,该戏剧再次体现人物在重大抉择面前的大义和牺牲精神。

(三)冲突三

养女钟柳被柳月季视为己出,当找到钟柳生父时,柳月季并没有自私地将养女圈固于膝下,而是使其父女团聚。该戏剧冲突更深入地触及人物的深层情感,在该戏剧冲突上,是否告知养女生父已找到时的纠结表现更为突出,最终决定将养女身份告知生父时的情绪反差更有助于塑造人物伟大形象。

(四)冲突四

一人拉扯大的儿子钟槐,十几岁才与亲生父亲谋面,但在谋面不久便因边疆需要而驻守边防哨所。柳月季一方面面对的是十几年不曾与自己分离过的亲生骨肉,一方面又要考虑大兵团的建设需要。最终放弃自己的私心,她毅然将儿子交给了最需要他的边防哨所,最终儿子又为兵团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失子之痛使全局达到了高潮,柳月季既要表现一位普通母亲的失子之痛,又要表现出大无畏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坚韧性格特点,映射出一位英雄母亲的内心世界。小家、大国,忠、孝、仁、义等经典矛盾冲突点集中展现在此幕剧情与戏剧冲突中。

三、形体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形体语言是指用肢体动作及动作的节奏、动作的张力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刚、柔、美、娇、虚、实等形体动作,把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一)无实物表演

“小毛驴”一幕中,人物手“牵”小毛驴,剧中小毛驴为无实物道具,需通过模拟真实牵引动作完成。无实物也是中国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在戏曲表演中运用以虚代实、以虚化实的手段来引发观众联想和想象,营造超越生活自然形态、更富审美价值的意境。笔者以牵引、抚摩、深情凝望等一些列动作,表达人物对小毛驴的爱及深深不舍,利用眼神与缓慢步伐的结合去刻画人物对小毛驴的愧疚之情,运用虚化的无实物表演将一个活生生的、为兵团默默贡献自己力量的“小毛驴”展现在舞台和观众的面前,引发观众的更多共鸣,从而更加突出人物形象。

(二)戏曲舞蹈

剧中抗击洪水的一幕,人物需要通过舞蹈和戏曲表演的动作结合,将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是手、眼、身、法、步这些因素的协调和统一。戏曲中引入常见的舞蹈类型,并根据剧情的艺术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再加工。笔者通过舞蹈动作的体现,充分运用舞蹈虚拟化、夸大化与规范化的艺术特征;通过动作、语言、表情替代实物表演,通过夸大化的表演方式体现恶劣的自然环境;通过规范化的手法,遵循舞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规范和流程。这样既体现出当时艰苦而又危险的劳作条件,又反映出军垦人不惧艰辛、不畏牺牲的民族精神。

(三)程式化

中国戏曲是融歌、舞、乐、诵于一体的舞台艺术,其本身先天具有综合艺术的形态和特色。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一种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一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在得知儿子牺牲消息之后的大段唱腔表演过程中,笔者将戏曲中程式化的唱、念、做元素融入其中,用大小嗓结合的唱腔方式表达人物的情绪变化,用接近生活语言的“散白”将人物内心释放。同时,通过手、眼、身、法、步结合的表现形式,表达人物呼天抢地、撕心裂肺的失子之痛,既体现失子母亲的悲痛欲绝,又表现出为建设大兵团不惜牺牲自我与亲人的伟大信念。

四、视觉形象塑造

舞台人物形象作为当众表演、诉诸观众听觉和视觉的审美对象,要求尽快取得观众的感知认同,以期产生应有的审美效应。开门见山、浅出深入的形象外观的鲜明性,易于调动观众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所以,贴合人物特点的視觉形象有助于观众认识人物性格本质。笔者通过参观农垦博物馆、体验生活、走访老军垦等方式,根据剧中人物柳月季人物所生活的年代,通过服装、发饰、形体等一系列的包装与加工,逐步对人物进行还原。同时,根据剧情,通过服装、发饰以及形体的变化,将人物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身份背景下的形象进行过渡。最终拉近观众与舞台人物的距离,卸掉舞台形象与观众内心认知之间的违和感。

五、创新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艺术贵在创新。在戏曲表演中,如果将戏曲程式生搬硬套,便会缺少角色应有的神韵,人物的形象也会千孔一面很难具有新意。类似人物形象,其他剧种也有先例。为求创造出一个属于兵团的伟大母亲形象,笔者力求在唱腔、动作、念白等方面求得突破,既还原人物的自身人性,又兼顾舞台艺术夸大手法,使人物的舞台形象更加真实,更加贴近观众。在全剧的各个戏剧冲突点,合理利用豫剧大气磅礴、富有情感力度的唱腔特点,将兵团女人的不屈不挠精神进行展现。同时,情感环节采用行腔舒畅、吐字清晰、有血有肉的表演和声腔运用,使母亲的内心情感细腻化地展现。

六、人物艺术形象综述

柳月季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她的平凡、胸怀、贡献无不来自生活中的真实力量。她是一位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勤劳善良、可敬可爱的英雄母亲形象,也是千千万万兵团母亲的代表。柳月季人物通过命运的安排显示了人性的光辉,使身上所体现出的侠义、豪情、道德力量震撼人心。柳月季的人物塑造,也展现出鲜活的兵团战士人物形象,一个由农村家庭妇女成长为兵团战士的“戈壁母亲”,是千千万万兵团母亲的代表,也诠释了大真、大善与大美的兵团母亲美德。

猜你喜欢
小毛驴兵团人物形象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骄傲的小毛驴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小毛驴找微笑
小毛驴驮大米
小毛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