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幼儿“谈舞色变”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9-09-18 10:30黄舒琦
牡丹 2019年23期
关键词:移情舞蹈情感

黄舒琦

幼儿舞蹈教育是舞蹈启蒙的重要阶段,也是达到美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孩子作为艺术教育的主体,他们在培训机构创建的环境圈里生长,对舞蹈的认知和喜爱程度逐渐发生偏离,出现“谈舞色变”的现象,使得幼儿舞蹈教学目标无法推进。笔者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促进幼儿舞蹈教育发展。

一、何为“谈舞色变”

“谈舞色变”是舞蹈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幼儿对艺术产生的极大逆反心理情绪。主要原因是当前教育机构越来越重专业化,以学生的软开度、技巧、考级和舞蹈大赛作为成绩的最终考核,抬升了舞蹈教育的门槛。高难度技巧的学习、软开度超负荷的训练、教师资源不固定等问题扼杀了孩子们对艺术美的追求,当幼儿教育被当成一种“学科”后,它就慢慢被专业的教学模式笼罩,变得程式化,失去了原本教育的初衷。

二、幼儿“谈舞色变”的问题分析

(一)不理性的拔苗助长

幼儿的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并不能像成人一样接受超负荷的训练。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舞蹈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获得更多的快乐。但是,家长迫于社会导向的压力,普遍认为花钱把孩子放到培训班去学习,就必须有显著的成就,才能算是学有所成。培训班为了敛财,和家长拔苗助长的心理期盼达成一致,把孩子们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一味地抛于脑后,要求在短时间达到最好的结果,于是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了质疑,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的偏差。

专业院校出来的教师,他们往往会把高校对他们的培养模式照搬到幼儿的课堂里,认为作为幼儿启蒙教育,就应该从专业化的训练开始,让幼儿在专业化的训练中变得优秀。幼儿处于成长高速发展的阶段,骨骼和肌肉还在生长,承受不了超负荷的舞蹈训练,这种不恰当的训练方法反而会使其骨骼变形,甚至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当幼儿面临自己从未感受过的疼痛时,即便再喜欢跳舞,经过一段时间,其也会出现“谈舞色变”的现象。

(二)一味追求共性化特征

大部分教师认为,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因此对待舞蹈教学比较苛刻,要求幼儿在学习动作时,一招一式都必须符合成人的规范,忽略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幼儿普遍好动,不能像处在十三四岁的孩子那样,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其大脑皮层很兴奋,但时间一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幼儿的记忆能力和对知识的储备能力是有限的,当舞蹈教师给幼儿教授不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知识内容时,他们很难消化吸收,记忆力差、动作没有章法、身体技术不支持等问题会让幼儿对舞蹈产生逆反情绪,没有愉悦感。趋向成人的专业化教学模式比较枯燥,技术要求高,教师又要求精益求精,一味追求学生的共性化培养,这种教学形式缺乏趣味,不利于開拓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不能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师资选择流动性大

当前,培训机构的师资选择都停留在尚未有工作岗位的流动教师或者是在读大学生上。这种教育机构往往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师不固定,学生的上课时间都是以教师的时间安排,教师长期流动,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情绪。幼儿适应能力很弱,缺少自我交往能力,当和一个教师长期相处和磨合之后,会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有研究指出,母子分离期间,如果儿童能幸运地得到一个替代母亲的照看,分离痛苦就会大大减轻,儿童的依恋行为会指向替代母亲。当幼儿在舞蹈的学习中把情感转向舞蹈教师后,就会产生依恋的关系,假使换教师,幼儿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去切换自己的情绪,不能马上和教师建立起相对信任的情感,产生排斥现象,对舞蹈产生巨大的抵触。

三、针对幼儿“谈舞色变”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精心调控训练负荷

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分阶段性的,对于幼儿来说,当下的学习任务就是在游戏中舞蹈、在游戏中摸索和开发智力。舞蹈是从严酷的身体训练开始的,对于幼儿来说,其整个骨化过程尚未完成,舞蹈软开度训练这块的可塑性很大,但是正因为硬度小、韧性大,所以骨骼容易歪曲,甚至发生损伤,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一切教学都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不能舍本求末,要强调课堂节奏,循序渐进。幼儿教学涉及的学科很多,如儿童心理学、舞蹈解剖学、教育心理学等。因此,什么阶段可以搬腿、下腰、练习高难度的技巧等,这些都是有依据的,教师要适当增加负荷量,增加训练强度,由小到大,经过增加—适应—再增加—再适应的过程,逐步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切忌急于求成。无论是幼儿舞蹈教师还是专业的舞蹈教师都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有扎实的舞蹈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教育认知能力。

(二)以童趣为生,跳出思维局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在教学活动中,保持幼儿的舞蹈童趣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把知识面拓宽,基于前瞻视野去创新少儿舞蹈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无形创作的快乐里身体力行地遵照教学要求完成每一个动作。因此,可以巧妙地根据幼儿的兴奋点和兴趣点,融入教材的重点内容,从幼儿的童趣中提取素材,让孩子们无形之中能把学和玩融合起来,在玩中学,学中玩。

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它能显著提高人的接受能力,特别是针对幼儿教育而言,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幼儿喜欢的色彩基调,他们自然而然会很快地融入到所创建的角色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共鸣。舞蹈教学不能束缚孩子的天性发展,更不能把学生教死。教师应解放思想,让幼儿开动脑筋,摒弃盲目的认同感。幼儿的主要思维形式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形象思维才会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对于幼儿来说,具体形象的东西反而更容易理解,教师可以把握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以移情训练为辅,建立教学机制

移情是指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的能力。个体的移情是在对他人、社会认知能力理解和情感转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当幼儿存在分离焦虑情绪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确立与之相匹配的移情训练方法。例如,教师通过讲故事创作情境,给每一个幼儿设立人物角色并让他们扮演,询问他们会怎么做,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播放一段幼儿喜欢的音乐,让幼儿即兴跳舞等,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虽然幼儿在移情训练的过程中动作毫无章法可言,但这些环节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感情。舞蹈教师流动性强,各大培训机构和学校应该提前把替补教师带入舞蹈课堂,让幼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替补教师也能尽早观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吸取老教师的教学精华之处,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结构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对症下药,使幼儿教学不至于举步维艰。

四、结语

舞蹈是人们感物而动之后情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表达,其作为集视、听、动为一体的多感官共同运作的综合艺术,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舞蹈教育的传播者,教师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本身。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因此教师应该把艺术教育的眼光放长、放远,使教育回归到情感教育为主的美育境界,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移情舞蹈情感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