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河的蛮劲

2019-09-19 18:56杨金砖
西部散文选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百姓

红旗渠是一条人间天河,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

我对红旗渠的了解,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的小学课本里好像有一篇关于红旗渠的故事,说是在悬崖上修建了一条“天河”。但是何谓“天河”,在我的脑海里没有留下过多的印象。后来读到大寨的梯田,并亲眼目睹家乡父老乡亲在废弃的河床里开垦粮田的情景,仿佛感到了其中的不易与辛酸。再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再没有想起过红旗渠,仿若一个久远的故事,被历史的尘埃深深地淹没在我的心底。以至于过往的几十年里,无数次到过河南,无数次路过安阳,也从未想起在安阳稍作停留,去感悟一下当年十万林县人民,用血肉之躯修筑这条“人工天河”的壮举。直到2018年的夏天终于得以成行,现在想来,真是有些惭愧。

怀揣无限敬意与一路憧憬,来到红旗渠干部学院,以一颗虔诚的心走进红旗渠纪念馆,观看《巍峨山碑?杨贵》与纪录片《红旗渠》,行走悬崖上的“红旗渠”,察看红旗渠上最艰险的“青年洞”,聆听王希安的“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与修筑红旗渠的劳动模范张满江、李改云、任羊城等面对面深度交流,观看话剧《红旗渠》,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现实故事,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尘封记忆,一件件艰辛不堪的历史往事,一次次让我热泪盈眶,深深地为林县百姓点赞,为杨贵书记带领的林县县委班子肃然起敬,为技术员吴祖太的英勇献身扼腕叹惜……

红旗渠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更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大壮举。于“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空间“,不可能”的物质条件下,由一群食不果腹的太行人,用接近最原始的劳动工具,费时十年,干成了一件上感天帝、下泣鬼神的不可思议的大事———在太行山的绝壁断崖之上,凿出一条长达70公里的红旗渠主干渠,然后又修建3条干渠,10条分干渠,51条支渠,290条斗渠,4281条农渠,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这样才将百里之外的漳河水,哗啦啦地引入到了林县腹地的每一个村镇,浇灌到太行深处那“十年九不收”的干涸土地上,从而创造出令世人不可想象的天下奇迹。这是一种何等的坚韧精神和超凡气度?林县人民将这种恢宏气概总结为“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短短的16个字,却包涵着博大精深的丰富内蕴和言之不尽的人生况味。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自力谈何容易?更生又是何等艰难?饥饿之中的百姓,几乎是用血肉之躯修筑了这条精神“长堤”。这十年艰辛与一代人的阵痛,终于换来了林州大地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后的美丽。

我行走在红旗渠的主干渠上,凝视这来之不易的漳河水,蜿蜒舒畅地流淌在太行山的绝崖峭壁之间,滋润着千百年来曾经极度干旱的林州大地。龟裂的土壤有了水的浸润,开始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有了粮食,工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又经过40年的努力,今日的林州已成为河南有名的鱼米之乡与工业重镇。

在太行山的悬崖裂缝间,长着青翠而满身荆棘的植物,不时有几株槐树与野枣夹杂其中。枣树上那成熟的果实,让我们有些馋涎欲滴,但是欲摘而无法企及。只见它随风摇曳成一道绝美的风景,成为飞鸟与山鼠的最爱,也许这就是自然的妙道。

毛泽东曾对井冈山的山路之险有过精彩的描述:“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但来到红旗渠,才发现太行山才是真正的险峻陡峭,红旗渠才是真正的“高路入云端”。放眼望去,鸟儿在峭壁间飞翔,云雾在山脚的溪谷间流动,阳光从绝崖的顶端倾泻而下。俯仰之间,深感自己置身云端,进入到了一个幽静绝美的人间画境,完全忘却这里曾是十年九不收的太行深处。

随渠堤前行,过虎口崖,渠堤忽然被一峭壁所阻,人已不能前行,渠水流入一个人工开凿的山洞。青年洞是整个红旗渠修建过程最为险要的咽喉工程之一。据导游介绍,青年洞全长616米,高5米,宽6.2米,320余名青年突击队员,从1960年2月开工,至1961年7月贯通,共耗时17个月。因参加此洞开凿的全为青一色的优秀青年,故取名曰“青年洞”。1973年,郭沫若为此欣然题写洞名,并镌刻在洞口正上方,其旁是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不远处还有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两个雄壮大字———“山碑”。

在青年洞前凭栏眺望,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陡峭绝崖,再一次深感敬焉。心想在那困苦不堪的年代,那些如蚁一样爬伏在绝崖上,使用最原始的自制测量工具绘制图纸的技术人员,那些一钎一锤开山劈石的民工,他们那种不等不靠的艰苦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反复叩问自己的灵魂,感叹他们这种舍生忘死的创业斗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谱写出中华大地上的辉煌篇章,这才是鲁迅笔下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

从红旗渠下来,双腿有些不听使唤地颤抖,路边有几位老妪摆了一个小摊,卖些纸扇、茶点一类的物品。我想这些老人的生活实不容易,于是买了一把纸扇和一包林州姜糖。打开纸扇,扇面是李白《蜀道难》中句子:“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想,这条“人间天河”的修建,又岂止是一个“难”字了得?但是“人心齐,泰山移”,难也就变成了不难。正如清代彭端淑《为学》一文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我坐在回程的车上,思绪仍旧在太行深处的林州大地上飘忽。深深地感受到这次红旗渠的学习考察,经受了一次从未有过的精神洗礼,使我深深感到“建党为公,执政为民”绝不是一句空话,“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不是一句说词。其实,也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人民的情感之中,只有将百姓的所思所想时刻寄挂于自己的心头,只有将人民的福祉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只有与人民共呼吸同患难,才能众志成诚,才能排除万难。红旗渠之所在以20世纪60年代那个最为艰苦的环境下修建成功,我想除了前面所说的红旗渠精神,还重在坚持了以下幾条原则:利益相关性原则。管子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我们在许多时候,认为谈利是一种低级趣味的事,是一种俗不可耐的表现。但是,纵观古今中外,人之一生,其最大追求莫过于“利”。诚然,“利”又分为“利己”与“利人”两个取向。成语里有“舍利取义”,其实是舍利己而求利人罢了。红旗渠之所以在艰苦岁月里,得到广大百姓的高度认可和赞同,不惜牺牲性命去完成这一伟业,其原因就是林县水资源的稀缺与珍贵由来已久,百姓对水的渴求已深入生命、根植骨髓。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逃荒路上“人相食”的场景,让他们痛感缺水所带来生活上的困厄,修渠引水是林县百姓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大梦想和不二追求。杨贵书记牢记毛主席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谆谆教导,一心为民修渠引水,正是契合了百姓的利益,党的利益与百姓的利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再难的路,再险的坎,也就在所不惜。尤其是杨贵书记与山西平顺签订的那份补偿合同,对山西百姓30多万元的经济补偿和沿途村庄无偿协议用水,实现利益均沾,为红旗渠后来引水矛盾的化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红旗渠的成功,可以说是“利益相关”的一个光辉典范。

政策稳定性原则。红旗渠从1960年动工,到1974年完全竣工,共耗时14年。在这14年里,尽管出现了像“文革”那样的政治动荡,县委主要领导经受了那么多的波折,但他们修建红旗渠的信仰没有动摇,目标没有改变,政策没有变化,保证了干部群众能够一波接一波,一任接一任,前仆后继地干下去。杨贵书记能在林县县委书记这个任上一干就是21年,没有GDP的考核,没有一岗双责的承诺,没有年度绩效的考量,没有一票否决的制裁,更没有个人升迁的思虑,没有过多人为因素的干扰,这是那个时代的自信,也是杨贵书记的幸运。从而使这样一个浩大工程,不致于因某个领导的更换而中途废止,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

朝令夕改,政出多门,今是而昨非,隨意折腾,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百姓最大的烦恼,也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通病。许多地方路才建好又开挖,楼刚封顶又说炸,厂刚开工说要停,田刚造好又还林。城市建设更是怪象林立,削平山头,填平湖海,高楼林立,看似真的气派,但是小雨成涝,大雨成灾,海市蜃楼,汪洋一片。如此这般,好生生的图景被人为地弄成一堆废墟,良好的生态被弄得千疮百孔。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又岂是一个“苦”字了得?

信仰坚定性原则。假若说诚信是金,那么信仰就是力。红旗渠的成功,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有一个坚定的信仰,无论政策如何变化,无论利益怎样改变,但杨贵书记他们坚信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不会错。思人民之所思,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此乃千古不破之真理。而林县的百姓也坚定地相信:水是他们的生命之基,是生产生活的基础。缺水就会生活颠沛,有水才会幸福安康。因此,林县百姓深知兴修水利是福及百代的大事业大工程,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实,林县人的这种坚定信仰,在谷文昌故居与石板岩的扁担博物馆里再次得到印证。有这样的信仰,何愁干不出一番事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成就一种习俗,一种习俗形成一种文化。

蛮干苦干加巧干原则。红旗渠的修建,之所以被称之为伟大的壮举,不仅仅是其工程的艰苦卓绝,更重要的是在没有技术条件,没有物质保障,只有杨贵心中的一张蓝图和一群吃苦耐劳的百姓,以其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钎一锤硬生生地在太行山的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河。这里有杨贵们的蛮干,有林县百姓的苦干,更有他们的巧干。没有炸药,用盐拌煤灰和粪便自制炸药;没有测量仪就用脸盆和小方凳制作水鸭子,用这种简易的办法,居然完成了遇水架桥和逢山开石的壮举,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最为叫绝的“蛮干苦干加巧干”的典型事例。

我行走在红旗渠上,不断地俯看脚底下的万丈深渊,仰望那头顶上的万仞绝壁,我仿若悟出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干大事者,无蛮劲不成,无韧劲不成,无巧心亦不成。蛮者多勇,巧者必智,勇智结合,再加上苦干韧劲,必将无往而不胜。像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一样,秋收起义,不过几百号人,能成大事吗?显然不可能,但他们勇往直前,这就是蛮的英勇。长征路上,吃草根皮带,可谓苦到极点,但是他们并不放弃理想,一往无前,直达陕北。而到陕北后,打土豪,分田地,发展生产,积极抗日,深得民众拥戴,遂由革命洪流汇聚成大海波涛,席卷天下,所向披靡。

古人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通过红旗渠的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成事”不在于天,而在于“干”。无论是蛮干、苦干,还是巧干,都离不开一个“干”字。不干,再好的愿景置之高阁,那也只能是愿景,无法成为现实。清谈只能虚耗心中的意志,观望只能消磨自己的青春。我原以为曾国藩式的湖南人有一股“蛮劲”,未想到河南林县的杨贵书记比起曾国藩来,也是蛮得可爱,蛮得出奇!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杨金砖,湖南东安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永州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出版《永山永水》《潇湘文学散论》《迷失的归途》等著作。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百姓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的“难”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