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张渡

2019-09-19 18:56王丽君
西部散文选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古渡岳麓书院橘子洲

烟波浩渺的湘江,未架大桥之前,人们东西往来全靠一叶扁舟。湘江两岸曾留下许多旧时的渡口,在所有渡口中,留给人们久远记忆的无疑是朱张渡。它见证了湖湘文化昌盛的历史,也凝固了湘江载道的荣耀。

朱张渡是一个文化古渡,位于原六铺街江畔、白沙路口,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往还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的主要渡口,后世者为了纪念他俩渡江求学、讲学、渡人的美德,弘扬其思辩精神而命名。由于往返中经过橘子洲,为了方便他们讲学,太守刘珙在岸边建船斋,供他们途中休息。经众多史学家考证,明清时期,从长沙城南经橘子洲到岳麓书院的这条水路,是长沙东西交流最古老的一条水道。相传朱张二人曾将渡口东岸命名为“文津”,西岸为“道岸”,分别建有牌坊。“文津”是通往岳麓书院的古道。“道岸”为杜甫上麓山寺、道林寺的湘西古渡。朱熹、张栻二人会讲时经常在此渡口乘船往来,众多学子求学问道也多经过这个渡口,遂成一时之盛。

朱张二人还以道学的传统,将橘子洲改名“东渚”,“东”指方位,“渚”源于《诗经?召南》:“江有渚。”毛诗传解释说:“渚,小洲也。”“东渚”作为一个词的整体,则源于《淮南子·坠形训》:“东方曰大渚。”橘子洲在岳麓书院东面,正好套用了这一经典,既有出处,又很恰当。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绍兴三十年(1160年),张栻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在妙高峰筑书院,题名城南书院。5年后(即乾道元年),刘珙知潭州,重建岳麓书院,请张栻主讲。从此,一叶扁舟载着张栻来往于城南书院和岳麓两书院,弟子遍及江西、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声名远播。

乾道三年(1167)秋天,朱熹得知张栻很有学问,获师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宏真传,又听说张栻在长沙岳麓书院讲学,按捺不住对胡宏的敬仰和与张栻会晤的想法,在两名弟子的陪同下,从福建武夷山下的崇安出发,翻山越岭,历时一个月,跋涉约3000里,来到潭州(即今之长沙)。

朱熹第一次到长沙城,从城南书院附近的六铺街湘江畔上船,渡湘江、跨橘洲,到对岸的桃子湖口上岸,去往岳麓书院。古渡现立麻石牌楼,即现在的牌楼口大牌楼。38岁的朱熹和35岁的张栻两人执手寒暄,相见恨晚,吟诗“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多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朱张论辩真理、探求微奥,长沙城“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听讲弟子,济济一堂,凝神听辩,专心答问。

朱熹后受与岳麓书院一江之隔的城南书院邀请,遂来往于岳麓书院、城南書院讲学。张栻不舍朱熹,陪其来往于湘江,常停歇于水陆洲上。江上桅樯川流,洲上云树如烟,山水洲城古渡串连,成了美丽的路途风景。朱张二人擅弹七弦之琴,日间唱诗吟赋、授课会讲,入夜以诗谱弦、各唱心愿。朱熹诉说早已仰慕胡宏,没能在其有生之年拜会而显遗憾的心绪。

朱熹、张栻首开书院会讲之风,远近学子云集,客栈人满为患,城内街巷羽扇纶巾,书香儒风四溢。这样的日子延续了两个月,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番上演。

文化历来不可以静态存在,交流更为重要,相互借鉴,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朱张渡这一文化渡口,使得湖湘文化从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体系中跳出来,成为中国众多地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那么捐建在水陆洲上的船斋(朱张渡亭),也就显得意味深长。

当朱熹得中和新悟后,立即写信给张栻等人:“亟以书报钦夫及尝同为此论者。惟钦夫复书深以为然,其余则或信或疑,或至于今累年而未定也。”对此,张栻在复信中“深以为然”。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以至当时岳麓书院人文荟萃,“一时从游之士,请业问难至千余人,弦诵之声洋溢于衡峰湘水。”其中彭龟年、游九言、胡大时、吴儆等都成为著名学者,他们的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都为湖湘学派增色不少。岳麓书院在教育上、学术上都进入了鼎盛期,奠定了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写下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最厚重的一页。

淳熙七年(1180年)二月,48岁的张栻英年早逝。朱熹接到讣告,罢宴恸哭,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心悲痛难抑。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再次来到长沙,任潭州知州兼湖南路安抚使。他仍取道古渡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官衙公署,路过、停歇于水陆洲上。白天办公,夜间讲学,相从的门徒多达千人,渡口的繁华景象可想而知。朱熹到长沙,继承友人张栻遗志,把建设岳麓书院放在重要位置,扩书院,立条规,名扬天下。

从此,朱张渡成了岳麓书院学子往返湘江的主要渡口,历代修建未断。清代嘉庆十七年(1812年),湖南学政汤甫捐建船斋于水陆洲,更名朱张渡亭。其后官府多次重修,社会贤达捐置田产60亩,以岁租银两作为长年维修经费。咸丰十一年(1861年),湖南学政胡瑞澜重修渡口。清代朱张渡口的“岁修”和“油舱”之费,全由民间捐田、捐资维持,慷慨之士大有人在。仅道光十一年(1831年),杨振声就捐银百二十两,交“道事”生息,充“岁修”费用。还有蔡先广、蔡先哲兄弟捐店铺两间,租金充作渡口经营之用。《续修岳麓书院志》第一卷“田额”一栏专列有“朱张渡食田”,所谓食田,就是田产、房舍等的总称,是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经济概念。书院通过将土地、铺屋招租,获得租谷、租金,以此作为船夫的工钱和渡船、码头的维修经费。食田的来源、地点,可收租谷多少石、租钱多少文,由谁收租,如何分配,都有详尽的记载。让人一看就知,这么一个渡口是由无数的社会贤达共同经营维持的。在同一栏内,还录有一份《朱张渡捐约》:“立捐约蔡先广同弟先哲,今将……灵官渡内坐南朝北铺屋一所,计七进,又张公桥上手老岸铺屋一所,计三栋,自愿捐入岳麓书院,岁收租息作朱张渡船夫每岁食用之费。”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契约,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关乎的却是文明进化、千秋盛业,是多情可爱的传统文化中最清芳的部分。可悲的是,在捐约之后有一条按语:“所存契纸各约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城内绅庠概行取去……至咸丰丁巳年(1875年)间,始将原捐租谷收归书院。”也就是说,期间有13年之久,供养渡口的产业被人夺去。

要使渡口长年运转,十分艰难。要与豪强周旋,要与洪水天灾搏斗,这就需要社会各界施以援手。遗憾的是,援手与联手意识一时被时光所淡薄,到底是人们遗弃了文化,还是朱张渡文化遗弃了人们?不管如何,这都是悲哀的。那么,水陆洲的朱张渡亭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能够做的,就是在风中雨中等待。

1916年冬天,青年毛泽东曾做五律:“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朱张渡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古城长沙来说都是意义深厚的。这些绵绵而悠长的故事,融合在城市的演进中。岳麓书院以西是宫室隐隐的山林,城南书院以北是休养生息的市井,山、水、洲、城都被两座庭院共有的古渡,被这古渡中途休息的亭牵在一起。

好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愈加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湘江两岸都修好了沿江风光带,朱张渡已经复原,成为景点,橘子洲上也修复了朱张渡亭、渡学楼,方便游客凭吊怀古,遥想当年朱张风范,在这种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中抚昔惜今。朱张渡及渡學楼,成为闹市之中一处幽景,文化之旅一处绝妙风景。

现在的橘子洲朱张渡由两部分构成,以橘子洲东游道为界,靠湘江一侧为仿古亭廊,游道以西为渡学楼。就在梅园和竹园之间的橘子洲东岸,连接古游道的朱张渡,特别吸引游客的目光。

仿古亭廊建在橘子洲东岸下的湘江坡上,亭廊前是用山石堆砌而成的假山,假山中有麻石道连接仿古亭。渡学楼是一栋具有双层挑檐的仿古建筑,主楼后有两个游廊连接。仿古亭廊和主渡学楼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门、窗、椽等为木结构。刷上红漆的亭廊和渡学楼,看上去就像全木结构建筑。

朱张渡古水道东西两侧标志性构筑物早已建成,橘子洲上的朱张渡建成后,水中古游道以及岳麓山的古游道,天衣无缝地连成一线。

本世纪初,随着潇湘大道与牌楼路先后拉通,曾对长沙岳麓书院具有指路牌意义的古构筑物———古牌楼大气地耸立在潇湘大道牌楼路口。两年后,以纪念朱熹和张栻在长沙讲学的湖湘地方传统建筑———朱张渡,在湘江风光带防汛码头上建成。路南立朱、张两人塑像并刻石碑,记载两人友谊及学术交流的盛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王丽君,女,笔名紫云英,湖南永州人。中国散文学会、诗歌学会、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长沙市岳麓区作协主席。

猜你喜欢
古渡岳麓书院橘子洲
孙和平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千年学府
古渡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伤春
无人机告白
咏红水河
橘子洲头桃花飘
岳麓书院乐教传承演变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