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湘西山水同在

2019-09-19 18:56张昌爱
西部散文选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土司湘西历史

张昌爱

行走在湘西山水之间,随便拾起一块石头砸过去,就会滚出一个发烫的历史故事,让人沉重,也使人从沉重之中感受到一份来之不易的轻松与希望。在湘西这方土地上,演绎的人间悲欢离合同这山的结构、形状与走势,一定会有某种联系与机缘吧?不然就不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

历史上,苗族兄弟为了躲避追杀,总是选择在最偏僻、没有人迹的地方停下来,顽强地过着自己的岁月。他们勤劳、善良、好客,坚韧,但到了忍无可忍之时,总能勇敢地伸直腰杆,昂起头颅,拼个你死我活。湘西凤凰禾库乡板吉门村境内的天星山,三面环水,悬崖绝壁,成马鞍状,仅一条小道直通山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湘西地质公园组成部分之一。听当地百姓说,夜深人静时,这里偶尓会传出一种拼杀的呐喊声,如一阵又一阵风地吹起。原来,乾隆六十年(1795年)苗民起义时,这里是他们的据点,浴血苦战达十余月之久后,因为叛徒的出卖,义军在无力反击的情况下,个个选择跳崖结束自己的生命。

湘西这方神奇的土地,历史上仿佛难有几处地方真正平静过。凤凰县境内的黄丝桥古城,古称渭阳城,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记录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仇恨,昔日伏波将军马援及威震西藏的福康安,均因剿杀与反剿杀的战争而命丧于此。古城经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缮而遗存,新中国成立后,省县政府多次拨款修复,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头城。漫步于石头城里,心情是沉重而激动的,犹如闯进一段血性的历史,荒凉中仿佛回到了狼烟滚滚的战场,悲壮感油然而生。

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左右的乾州古城,是一座孕育了民族英雄罗荣光、抗日独臂英雄石邦藩等中华优秀儿女的地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历史刀火血光里诞生、变化、生长。曾几度战火、几度血腥,留下的是反思,沉淀的是人间的勇敢与不屈。乾州古城,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在湘西,留有古代诗人屈原《九歌》《天问》的忧国忧民情怀,也流传着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

吉首德夯为湘西地质公园组成部分之一,山势跌宕,峰林重叠,由断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组成。两千多年前,屈原曾走进德夯,发现了天问台,至于他如何会选择走进德夯,也许每个人在自己的想象中,都能给出一个答案。传说中,大诗人屈原多次爬上天问台,吟诵自已的诗文,以表达无限的爱国情怀和忧民之心。

湘西塔卧,永顺县的红色之镇,70年多前,曾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心脏,是省委、省军区所在地。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王震,这些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革命家,率领红二、六军团在此与国民党军队鏖战123天。塔卧那高高耸立的纪念碑上,刻写着一个又一个革命烈士的名字。

自古以来,生活在湘西这方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在祖国母亲被外侮侵犯时,从不吝啬自己的血汗与生命。明代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嘉靖皇帝调永顺、保靖两地士兵参战,因而立下“东南第一战功”。在抗日救亡战争中,凤凰籍的顾家齐将军率领8000名湘西筸子军,死守嘉善与日寇血战七昼夜,毙敌千余,自身伤亡2600余人,连以下军官几乎全部阵亡。抗美援朝中,魏巍先生含泪写下《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松骨峰战斗,参战官兵绝大部分是湘西人。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中,湘西人以自己特有的不屈不挠、舍生忘死,写下了启迪人生、照亮未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壮美的湘西山水,养育了湘西儿女。反过来,一代又一代湘西儿女用自己的豪情与热血辉映着湘西山水,使湘西山水有了灵性和特有韵色。湘西人肯吃苦,为了尊严与一个美好梦想,不怕流血,敢于拼命,脑壳掉了只不过是碗大块疤,这就是湘西人的性格,也是湘西山水的灵魂。

湘西永顺县境内的溪州銅柱,讲述的是一场战争之后,土家人用生命换来“湘西自治”,不需纳税、自耕自足的一段历史故事,也许是中华民族“一国两治”的治国理念雏形。这一政治格局的出现,为湘西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政治政策层面上的制度保障。从另一个角度看,好像也在证明历史的每一次进步,仿佛都离不开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愿人类能够早日走向更为宽广、美好的文明,远离战争这个恶魔。

湘西,这方一次又一次被鲜血浸泡过的土地,只要一有机会,总会想尽办法、抓紧时间,去建设、发展、壮大自己,这也是湘西人的一种豁达与智慧。由此,有了里耶、浦市、茶峒、王村四大名镇的诞生。

里耶古镇,邻江而建,紧靠酉水,是战国时期楚国修筑的军事城堡,用来开疆辟土和抵御秦国的进攻。战国末年,秦国大军从乌江流域攻入酉水流域,楚军被迫东迁,这座古城被放弃而走向败落。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出土的里耶秦简中,发现了2200年以前的九九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使用的乘法口诀表有着惊人的一致。而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诀表是在1600年前发现的,这就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发明乘法口诀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再一次在湘西里耶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湘西一角的浦市镇,位于沅水西岸,古称巫阳或武阳,后经千余年语言语音变化而成浦阳,至明代,因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改称浦市。考古发现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屈原、王昌龄、沈从文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名人,相继为其留下过不朽的篇章,在《辰州府志》《泸溪县志》的历史记忆里,浦市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湘西四大名镇之一的茶峒,始建于清代嘉庆八年(1803年),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诗云:“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以茶峒为背景,写出小说《边城》,驰名中外。

再说王村,现名芙蓉镇,是悬挂在瀑布上的历史古镇。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承载和见证了湘西土司王朝的繁荣与消失。

依山傍水、因地制宜而建的老司城,又名福石城。传说第一代土司王选址建府时,见这里山青水秀,一条清清溪水在门前把山外世界连接,茫茫森林涌动,千山万壑如起伏的波浪奔涌而来,簇拥着这块四面屏风的土地,所形成的“万马归糟”之势,深深地打动着这位土司王的心。他眼睛发亮,心跳加快,认为这是一块十分难寻的极具灵性的风水宝地。于是,没有一丝犹豫地停下战马,放好利剑,开始筑灶生火,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抒写起自己的人生与历史。千余年前,永顺老司城是溪州彭氏土司政权的故都,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内罗城、外罗城之分,八街十巷纵横交错,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清初有位叫彭勇行的秀才路过老司城,见流淌的司河边花红柳绿,卵石铺成的官道边,吊脚楼飞檐翘角,城内店铺林立,人群熙攘,商贾云集,欣然提笔,这般描写起当时的所见场景:“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官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土司政权在老司城代代相传,延续了27代,至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止,长达800多年之久,在中原腹地其他少数民族中实属罕见。可以想象,末代土司彭肇槐父子低下高昂的头,噙泪“献土”,率亲属归隐江西原籍时,曾是多么地忧伤和绝望。一片落叶结束了一段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一叶孤帆带着末代土司王,消失在历史无情的长河之中……失去主宰、没有了努力方向的老司城开始走向衰败,繁华的城池在渐行渐远,最终成为一片断壁残垣,昔日香火旺盛的祖师殿庭院冷落,门可落雀。唯有那鹅卵石堆砌的八卦官路,青苔斑驳的温凉洞,以及那缠满蛛丝的土王祠,仍倔犟地向子孙们叙述着老司城当初的繁华。

转身离去的老司城,在默默哭泣的怀念中越走越远,直到被时光的微风卷入历史深处,落地尘埃成一段记忆。老司城留存遗址很多,如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土司祖师殿位于老司城太平南麓,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重建于明代。正殿柱大数围,上架木枋处无斧凿痕迹,相传为鲁班显灵所建。此殿占地580多平方米,全木材结构,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氏宗祠位于司城中心,在土司寝宫的后面,内供历代土司的牌位,有精美的木雕像,各具神态,槢槢如生,还收藏了历代土司制定的三纲五常法谱。祠堂门口有一对石鼓,每只至少重五千斤以上,民间传说是土家族古代英雄哈力噶巴从离此百多里的五官坪,一手提一只提到老司城来的。翼南牌坊位于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云书院的雅草坪,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上刻“子孙永享”四字,系为表彰第26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年仅18岁的彭冀南,率5000名土家兵奔赴江浙一带抗击倭寇。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一举歼敌近两千人,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故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土司德政碑立于老司城衙署遗址左侧,由青石雕凿而成。碑高2.74米,宽1.2米,腹背刻字,上有石帽盖顶,旁扶石柱。土司古墓群多集中于司城紫金山、雅草坪、帕桶湖三个地方,其中以紫金山最多,共有土司王及其贵族坟墓109座。古墓规模大小,视其官爵而定。明代一些名土司彭显英、彭冀南等人的坟墓至今尚保存完好,古墓群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顺老司城,作为城池虽不存在了,但它曾经行走的足迹与灵魂,仍然会如空气般永远鲜活于我们的生活与历史记忆里,并以自己特有的气质与精神面貌,走出湘西、湖南,飞向全国和世界。一手创建老司城辉煌的一代代土司王们,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老司城能够成为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在我们记忆深处燃烧、歌唱的老司城是土家文化的摇篮,给后人留下了浩若烟海的歌谣和民间故事,孕育了土家人纯朴、豪迈、不怕牺牲的民族禀性。土家人腊月廿九日提前过小年的习俗,就和明朝嘉靖年间彭翼南土司率士兵赴沿海抗倭有关。土家人虽偏居山野,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从不吝啬鲜血和生命。土家族的许多习俗与老司城有关,土家族的许多历史传承和文献也与老司城有关。

湘西土家人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历史与文化,呼唤、孳孕着老司城的灵魂不死,使其如冉冉升起的一轮阳光,将永远温暖、照亮着我们的生活,直到千秋万代与湘西山水同在。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湖南泸溪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湘西呈美旅游文化书院院长,《旅游散文》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出版散文集《塘边古语》《酒鬼酒傳说》。

猜你喜欢
土司湘西历史
瑕瑜互见的《土官底簿》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一桥飞架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Fort Besieged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