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一个父亲,一个英雄

2019-09-19 18:56李宗文
西部散文选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车台阶首诗

一、父亲的话题

去大车坪之前,那个朋友圈满是父亲话题的夜晚,我写了下面这首诗:

我在家里最小

你骂谁都舍不得把我打

那个秋天的中午

等我匆忙

最后一个到达

你才放心离去

从此再也不说话

而我的字典再也找不见报答

我在嘈嘈杂杂的朋友圈

喊一声爸爸

很快集了百来个赞

你看不到更不会回答

我在灯火辉煌的夜晚

喊一声爸爸

你在千里外的山岗

已经五年没有回答

我之所以要写这首诗,一是我怀念我的父亲,二是因为我的好朋友冯三四也有一个非常好的父亲。他曾经生活的故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大车坪。

其实,我从没见过三四的父亲。每次去三四兄家里,都不能见到老人家。我想老人应该是身体不好吧。偶尔会见到冯母。一个开朗,爱说话的老人。她识谱,会唱好多歌曲。我想,陪伴这么可爱的老太太度过一生的老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一个好人。

直到有一天,冯父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好人离开美好的世界,必定有好的结局。老人走的那天,首府不少知名文化人都到场相送。

老人累了一生,要回到一个叫大车坪的地方。这个地方正是我们这次要去的地方。

二、冯三四的父亲

第二天来到大车坪,冯三四的家乡。我脑子里依然是关于三四父亲的记忆:冯三四的父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直到1998年离开这里到南宁居住……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依稀看见,冯三四的父亲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后座驮过生病的冯母,还驮过五个上学或者赶集的子女。这辆自行车哦,驮过早起的薄雾,驮过袅袅的炊烟,还驮过浓浓的斜阳,直到把自己的身影驮成一道越来越模糊的影子,与老宅后的狮子头山苍茫的夜色融为一体……

拾阶走上,冯氏老宅六十九级台阶,可以看到大车坪小学的方向。可以想象光阴演绎的各种故事,可以想象的一幕的是:当年作为生产队长的冯父,白天,带领村民在大车坪的每一寸土地上洒下汗水;晚上,在分农具的时候,等大家都分完所有的东西,冯父默默地取走了最后一份大家不要的……

冯父放好农具,来到台阶上,默默地抽起水烟,目光凝视着孩子们读书的地方。

冯父再也不会看到的是:冯三四每年都会回到大车坪好多回,每一次在小学的操场上,鲜红的国旗迎风舞动,冯三四和捐助的孩子们一道安静地站着,回望父亲曾经蹲过的台阶的方向……

三、乡村的父亲

在中国的大地上,有多少个大车坪,又有多少这样的父亲?

那是一个没有朋友圈,没有微博的年代,甚至连电话都没有,后来等接上了电话,父亲能接电话了,却已经老得听不清儿女的话。

每个人,只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村庄。每个人,只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父亲。

他们从清清的山水而来,回归静静的山水去。不带走现世的浮躁,只留一身的清白。大车坪的晚风吹起的记忆愈发清晰:这些父亲清瘦,却都有一种道骨仙风的安然,亦或舍身为义的正气。

四、养父

大车坪,正气浩荡的大车坪。

这里也曾收养过一个过早失去的父亲的人。一个邻山的15岁的少年当他流浪到大车坪,从此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45岁的大车坪村民八角五成为他的养父。

彼时是一个流浪儿的他,跟随继父学会了拳脚棍棒。也开启了人生义武之门。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土壤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冯家儿女,当然也包括这个日后让法寇闻风丧胆的流浪儿。

流浪儿从大车坪出发,除暴安良,为国而战。他的故事世人皆知。他的名字在青史熠熠生辉,他的名字叫冯子材。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簡介:李宗文,男,南宁晚报编辑、记者,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广西分会副主席,南宁市作协理事,广西作协会员,广西写作学会理事,南宁市“邕州才子”作家群成员,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600万字。曾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奖。

猜你喜欢
大车台阶首诗
《上课没人抢》
Flag板定位系统在自动化轨道吊大车位置校验中的应用
台阶
墙里墙外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曾参杀猪
一起坐上我的大车等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