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与老师楼之岑

2019-09-25 04:20赖晨
华人时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血吸虫病药物研究

赖晨

近日,媒体发布了屠呦呦团队的新突破,即在“青蒿素抗药性”和“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这不禁令人想起屠呦呦与其老师楼之岑的一些故事。

留英博士

楼之岑和屠呦呦一样,也是浙江人,他于1920年出生于浙江孝豐县(今安吉县孝丰镇)北村一个穷苦中医世家,原籍浙江东阳。祖父是一位中医,父亲是塾师兼中医。楼之岑童年在私塾学习,打下扎实的国学基础,后转入本村初小和县立中山中学。

楼之岑小学毕业后,借债进入湖州初中,因学业优秀获得奖学金资助,初中得以毕业。其后在孝丰县立南中小学任教。1936年,楼之岑考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翌年冬,北平、上海沦陷,浙北各校纷纷南迁,学生返家等待复课通知。楼之岑回家后,在县立中山小学任教。

1939年2月,楼之岑到浙南山区浙江省立联合师范学校学习。同年夏,他和双胞胎哥哥楼方岑一起考取内迁至贵州安顺的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

楼之岑回忆说:“自己是从小看着父亲给别人看病长大的,看到父亲面对病人时的有求必应和病人对父亲的信任和尊敬,立志从医的愿望,就是这样从小就种下了。”在记忆里,父亲生前的许多看病经历都令他终身铭记。“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时,父亲就在家中接诊各地过来的患者,在我的印象中,家门前总是有人排着长队等待。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些患者是家人用竹担子抬来的,可想而知,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过来的。”

第一学期末,他以总成绩第一名而闻名全校,后来参加校内历次期末考及全国军事院校作文比赛,均获得第一名。1942年,他毕业时,各科成绩均为优秀,总分第一名,英语、德语和日语均能顺利阅读原文书刊,并能用英语、德语进行短篇写作和日常会话,为后来出国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4年冬,楼之岑考取英美奖学金留英研究生,于翌年9月进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两年后的1947年夏,他获得学士学位。1950年,他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被伦敦大学聘为生药学研究助理,除了帮助导师完成了一系列科研工作和药物分析任务外,还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并完成了博士论文。

投身生药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楼之岑谢绝了伦敦大学生药学教授的极力挽留以及英国爱文思药厂的高薪聘请,于1951年1月毅然回国。回国后,楼之岑任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副教授,讲授药剂学。1951年秋,受聘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院),组建了该校生药学教研室,开启了自己的生药之路。

几十年来,楼之岑致力于我国生药教学和科研工作。

楼之岑在学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国产生药形态组织和中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现代生药学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楼之岑就首先提出,生药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鉴定生药真伪优劣的能力。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他十分重视中药材实际问题的研究。在他的指导下,开展了生药形态组织学、化学分析及生物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数十种药材的鉴定研究,为中药整理、品种鉴别和编写《中药志》提供了科学资料。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全室人员走出实验室,到山区,到边疆,在当地群众大力支持下,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全国主要药用植物的普查、采集工作,采集标本达5万多份,在楼之岑的指导下,对全国近500种常用中药,从原植物、生药、成分、炮制和效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1961年完成四册《中药志》,得到国内外药学界一致好评,国际药学界比喻为中国近代本草的代表作。

此外,楼之岑对胡黄连、安息香、毒毛旋花子等外国生产药的国产代用品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也进行了研究。有些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

例如,1954年,他发表了《国产甘草的化学分析》的论文,为我国甘草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1964年,天津药材公司积压了大批不符合传统规格的大黄,在他指导下,对这批大黄进行了分析鉴定,确认质量完全符合英国药典规定,使这批大黄得以销往欧洲,创汇数百万美元;1966年,他又为天津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解决了中药槐米在雨季不能迅速干燥的难题,保证了槐米出口任务的顺利完成等等。

1969年,楼之岑和十几位学生在北京郊区延庆县永宁公社东灰岭大队接受“再教育”,他带领学生翻山越岭,调查当地的药用植物,并且因地制宜地建立“土药房”,开办“土药厂”,把采挖到的药材加工成各种药剂,帮助当地赤脚医生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并多次举办赤脚医生认药、采药、治药学习班,自编自印《赤脚医生通讯》,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和北京市卫生局的重视。

他的学生,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说:“楼之岑教授为了考察我国的药物资源,开发祖国丰富的医药宝库,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上世纪七十年代,年近花甲的楼老,还亲自带领学生上峨眉,下三峡,穿大漠,过草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楼老却未考察过我国民族药物的重要基地新疆和西藏。楼老75岁高龄时还和我相约准备去新疆考察,让我非常感动。”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楼之岑成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生药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学术带头人。

1995年3月23日,楼之岑在南京参加“865攻关课题会”发言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5岁。在这之前的1993年,其双胞胎哥、在第二军医大学任教授的楼方岑也因脑溢血逝世于上海。

1952年,楼之岑与沈园结婚,育有三个子女,在一套70平方米的简陋房子里,度过40年时光。这个创造了许多震惊中外奇迹的科学家,40年如一日,安于生活清贫,连套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大女儿楼毅在陕西省宜川县交里公社插队18年才回京,到一个厂里上班,他从没想过为孩子工作的事找组织。女儿楼毅、楼玲这样回忆:那次过年时,总理宴请科学家,父亲不舍得吃红烧肉(一人两块),他就带回来,给家里人吃,给孩子们吃。他自己那么节省,却年年给老家大哥的孩子寄去学费,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名师高足

1951年,屠呦呦从浙江宁波中学考取北京大学,进入该校医学院药学系药学第八班学习。该班共有七八十人,虽然同在一个班级,但大家选修的专业各不相同。该班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药物化学专业,人数多达40人,选择生药的最少,只有12人,但屠呦呦偏偏选择了生药。

药物化学是热门专业,它主要培养具有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技能的人才,毕业后大多进入国内外著名药厂,前途光明。生药指源于纯天然的、没有经过加工的或简单加工的动植物、矿物类药材,如鱼肝油、当归、花蕊石等,此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药物研究室,进行药物研究。和药物化学专业相比,生药专业显然比较冷门,因为毕业后要长期扎在实验室内进行枯燥、寂寞的研究。

当时,负责教授生药课程的正是楼之岑。楼之岑入主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后,安徽無为人、在植物化学和药物化学方面颇具造诣的林启寿教授也从美国回国,成为该系副教授,从事植物化学与药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在楼之岑、林启寿两位先生的教导下,屠呦呦开启了自己的药物研究生涯,从此扎根研究室,不断制作切片、观察组织、提取成分、分析作用等工作。总之,正值芳华年代的她,忘我地投身于药物研究中。

多年后,每次和人谈及此事,屠呦呦总是微笑着说,这段时间是她求学路上最幸福、充实的时光,就算重头再来,她仍然会选择如此作为。

共抗恶疾

上世纪50年代以前,血吸虫病席卷中国,特别是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农村,血吸虫病所到之处百姓成批死亡,无数血吸虫携带者身心备受摧残,以致家园荒废、满目疮夷,大量“寡妇村”“侏儒村”“无人村”浮出水面。以深受血吸虫病摧残的湖北省阳新县为例,仅在上世纪40年代,全县就有8万多人死于血吸虫病,被毁村庄数千个,荒芜耕地更是难以计数。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主席发表了抗击血吸虫病的讲话。讲话过后,全国各地掀起了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中医研究院刚建立就成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桥头堡。

1955年,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的屠呦呦在老师楼之岑的带领下,开始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抗击血吸虫战役”。然而,战役刚打响,屠呦呦和楼之岑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血吸虫相关的研究资料特别少。屠呦呦的专业是生药,所以,她决定从中医的角度研究血吸虫。在楼之岑的指引下,她把目光落在了中药半边莲身上。

半边莲是一种多年生小草本植物。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上记载:“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秋开小花,淡红紫色,如莲花状,故名。又呼急解索。主治蛇虺伤,寒气喘。”除了能够治疗蛇虫咬伤和风寒气喘之外,中国民间也有人用半边莲治疗由血吸虫病所引起的腹水、肿胀。楼之岑和屠呦呦便以此为据,开始研究半边莲的药用功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屠呦呦和楼之岑完成了对半边莲的生药研究,证明半边莲是治疗血吸虫病的有效药物。1958年,这一研究成果被《中药鉴定参考资料》收录。

正因为有了屠呦呦和楼之岑这样的医药工匠默默奉献、艰苦奋斗,我国才能在防治血吸虫病的战斗中捷报连连。1958年6月底,血吸虫重灾区江西余江县传来消灭血吸虫的消息,宣告我国彻底战胜了血吸虫。

师恩难忘

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北京时间2015年12月7日晚8点,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获奖者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

屠呦呦作为第三位嘉宾,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演讲中,屠呦呦讲述了40年前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艰苦过程。其中特别提到,学科交叉为她的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她现场展示了一张老照片并介绍说:“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

(责编  娟)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药物研究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警惕药物的致癌性
同时并用几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