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摄影创作70年历史

2019-10-08 03:47朱运宽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9期

·朱运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摄影艺术诞生180周年;据多方考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云南只有十几个照相馆、几十部照相机,摄影从业人员百余人。但短短的70年,云南摄影人数几何级数的增长、现仅省、市两级的摄影家协会会员就有一万多人,近十多年来随着数码相机、手机摄影的大普及,更是呈现出“全民摄影”的景象;图片裂变似喷发,伴随互联网的传播,图片几乎无处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来,作为祖国一个边疆民族省份的摄影爆炸式的发展,在中外180年摄影史上,还不多见。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云南摄影40年的发展胜于寻常百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9年-1966年的摄影

这一阶段摄影还不普及,摄影人员主要分布在部队、地方的报社、新华社云南分社、单位有条件配备的摄影宣传干事、照相馆和摄影爱好者,当时只有少量的外国相机和进口胶卷,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拍摄了一批珍贵的图片,成为这一时期云南的历史记忆。

1949年十一国庆“开国大典”,杨春洲作为爱国民主人士应中央人民政府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开国大典”,他用相机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珍贵影像。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解放军举行昆明入城式,“子雄”照相馆的郭子雄走上街头,用电影机、相机记录了人民解放军庄严入城的场面。1951年十一国庆节,杨春洲拍摄了庆祝新中国建国2周年的庆祝活动。在西双版纳从事卫生工作的刘春培,拍摄了西双版纳自治州成立典礼和边疆卫生、防疫的图片。杨长福担任昆明照相行业工会主席期间,他拍摄了大量昆明自然风光、城市建设的图片。杜天荣、孙时熙、杨长福进入了个人创作的黄金时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2008年,举办《孙时熙摄影作品展》。)宜良县电影公司职工尹源,当时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买一卷进口的英国依尔福120胶卷,但他省吃俭用,拍摄了一批宜良县农村“送子参军”“交公粮”“土火车”等“人民公社”特定时期珍贵图片。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日报》摄影记者拍摄了不计其数的新闻图片,记录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从云南解放前的半原始状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的跨世纪、跨千年的飞跃,记录了云南土地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建设成就和百姓生活。1956年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成立,杨春洲是云南唯一的大会代表和首批会员。早在20世纪40年代,大理人杨光海曾在昆明“子雄照相馆”学艺3年。1957年,已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影师的杨光海,在配合云南民族调查队,拍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的工作中,也拍摄了很多云南少数民族图片。参加民族田野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徐志远也拍摄了一批图片。加上同时期云南各个民族调查队拍摄的大量少数民族图片,为国家进行民族识别、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形象的科学依据,也为后人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还有李承墉、李玉龙、闵福全、吕华昌、王传国、朱于湖、杜志远、陶松生、田正清、关山、张华国、吕志华、曾群、陈瑞良、詹健、赵素华、廖可夫、张刘、吕际实、吴积仁、杨时铎、杨禄昌等一批有实力的摄影家记录了云南珍贵的历史瞬间。其中新华社李玉龙拍摄了昆明检阅台前“国庆”游行、1966年“贵昆铁路”通车的盛况。

二、1966-1978年的云南摄影

这一时期除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日报》担任日常的摄影工作外,1971年,云南省文化局成立图片发稿站(云南图片社全身),当时橱窗展示新闻图片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宣传形式,发稿站担任图片的制作、发行和宣传工作,劳春芳、肖敬志、杜志远、吴家林、陶松生是主要成员。1975年,省文化局成立美术摄影办公室,组长为高德林,副组长姚钟华、杨成忠;王耀知、肖敬志、吴家林,赵浩如、毛白鸽分工摄影工作,省美影办组织、报送全国摄影展的图片,平常是指导、协调全省的摄影工作。1973年,李玉龙的《阿佤山寨大寨田》《傣家“摩雅”》分别入选1973、1974年的全国摄影展。1974年,兰芳的《金色的秋天》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75年,屠燮昌的《送戏到边疆》入选全国摄影展。王克恩拍摄了一批滇池“围海造田”的图片。1977年,赵素华的《西双版纳风光》入选1977年全国影展。张晓梅的《园丁和花朵》、闵福全的《愤怒控诉》获1977~1980全国优秀摄影作品评选鼓励奖。这一时段摄影新生代的和亮光、吴家林、陈安定、冯学敏、刘建明、王克恩、金克刚、杨橙云、陶松生、孙继学、杨腊、徐晋燕、姚倬、康恩达、毛白鸽、周廷铎、陈秋毅、黄国强、朱明斌、洪光耀、张金明、王滇云、阳举文、施作模、李志华、文世坤、赛云鹤、张晓梅、尹绍平、杨学艺、喻学群、赵毓华、蔡植本、李植森、杨新民、段纠、袁斯鹏、和集忠等,拍摄了这一时期的大量图片。

三、1978-2019年的摄影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云南摄影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1979年,由云南省文化局主办的《杨春洲、杜天荣、孙时熙“风光、花卉、静物”摄影艺术展览》在省博物馆展出,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云南首次举办的摄影家作品联展。1981年,刘建明、毛白鸽作为云南摄影青年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青年摄影理论培训班。1982年3月,作为昆明摄影家协会成立的前奏,昆明文化馆举办了《首届昆明青年摄影作品展》;接着,1983年7月,昆明与贵阳、重庆、长沙、西安共同举办了《五城市摄影联展》。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是新中国文艺狂飙突进、风云激荡的年代,当时,从“伤痕文学”发轫,文学创作出现“井喷”之势;云南依然,仅1984年1月至1985年9月,云南文学作者发表中篇小说45部。然而,当时摄影还处于胶片时代,“玩单反,穷三代”还像“魔咒”一样笼罩在人们心头,私人拥有相机的不多,摄影队伍还主要集中在新闻、文化单位,国际摄影资讯不多,摄影人不像文学人熟知世界名著那样了解世界摄影潮流,当时的大多数摄影人不知道布勒松、马克·吕布、萨尔加多、寇德卡;当时,摄影展览、摄影活动屈指可数。由于历史的惯性,云南摄影还处于一个聚集人才、理论准备、“蓄势待发”的阶段, 盛学谦在最近出版的《昆滇行摄》中,对这一时期的摄影生态作了描述:“昆明摄影文化基础性资源的状况仍未改变;摄影爱好者众多、多凭着艺术兴趣爱好行动、多以‘散兵游勇’阵势去记录及行动。”当时,在昆明西郊工业区,冯其荣、何兆光成立了“逆光摄影小组”;赵军、李晓明、张捷成立了“星光摄影小组”;市总工会在举办职工摄影展后,陆江涛牵头成立昆明市职工摄影协会。后来,廖可夫成立“南强摄影协会”。 1983年2月,昆明摄影家协会率先在云南成立。1984年1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云南分会成立(后更名为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云南摄影走上有序、有组织的轨道。1984年,肖敬志牵线的北京“四月影会”的三届《“自然·社会·人”影展》在昆明翠湖公园展出,让人们近距离地接触了首都摄影创作的趋向。1984年,编辑《云南少数民族摄影作品选》。1985年命名为 “国际青年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云南分会主办,毛白鸽、陈安定、杨志刚、伍跃明、杨腊的《“追”·摄影作品展》在云南美术馆举办;省电视台做了访谈节目。1987年,刘建明、刘建华、何祥庆、贺震阳、张敬、冯奇荣、程捷、尹小兵、郝跃骏、邹引知《十人摄影作品展》,在昆明陆军讲武堂举办。1986年,原“二战”时期美国“飞虎队”白替重返昆明,展示了他当年在昆明、富民、陆良等地拍摄的“老照片”。1989年,云南省新闻图片社主办的《红土·韵律·风采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同年,云南省摄影代表团出访澳门,举办了云南摄影作品展。吴家林的《云南行脚》纪实摄影个人作品展在台湾地区台北市、高雄市展出。任琴、张晓梅、李燕、张艳秋、李惠昆、刘琳娜、吕元元《七女青年作品展》在昆明展出。1989年6月出版的《当代中国摄影艺术思潮》,收入了肖敬志的《追求引发当代思索与共震的摄影艺术美》、张福言的《新时期摄影艺术的思潮轨迹和审美流向》和《摄影主体的能动与受动》等三篇论文。张福言的《新时期摄影艺术的思潮轨迹和审美流向》还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辑出版的《摄影艺术论文集》。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的创建人之一——肖敬志促成下,云南省文联建立了云南辅导站,1989年成立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5年中,共培养学员1365人。1989年获中国摄协“金烛奖”的肖敬志的摄影理论和摄影教育影响了当时一批有实力的摄影家,培养了一批日后做出成绩的摄影家。

从1990年开始,云南出现了“摄影爆炸”的局面。1993年开始,云南省文联、省摄影家协会牵头在石林、元江、大理、丽江等地成功举办了四届国际旅游摄影艺术节,先后有500多位海外或港澳台地区的摄影家前来参加。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巨变、摄影术的飞跃(从胶片到数码)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照相机走进千家万户,摄影队伍像“滚雪球”般壮大。初步形成立体、多层次、多结构发展摄影文化的格局。

近40年来,全省16个州市成立了摄影协会,还先后成立了青年、新闻、民俗、老年、金融摄影协会;红塔集团、铁路、公安、交通、昆钢、电力、税务、商务、机场都有摄影组织,编辑了摄影集。20世纪90年代,省总工会编辑了《职工摄影报》。全省已出现一支由摄影爱好者、“发烧友”、摄影骨干、代表人物、高峰人物等不同层级、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组成的庞大“金字塔”结构;他们像“水银泻地”一样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摄影佳作、摄影作品源源涌流,云南出版了上千本摄影集,出现了“摄影爆炸”的局面。2007年,为纪念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而编辑的《开拓与发展——中国摄影论坛文选》,收入了论文《定格三迤情 镜头写九州——云南摄影事业发展巡礼》,对云南摄影发展予以了关注。

2009年以来,云南有 “四大”影响广泛的国际摄影展:即云南大理国际影会、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同饮一江水”影展、云南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影展、罗平国际影展。丘北县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合作,近年来举办了5次普者黑的全国影展,推动了丘北以至滇南的旅游。“百名中外摄影家走进红河”采风活动在红河州泸西县举办、第7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分别在昆明举办,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汉思博士撰文评价:此次在云南的活动,“这将是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力量和文化多样性的里程碑”。2015年9月,第九届世界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展览及颁奖仪式在云南迪庆香格里拉举办,这是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全球系列活动之一;这一系列活动扩大了云南的影响力,打造了有影响的摄影品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10多年来,云南的大型图片专题展《上海儿女在云南》(2006年在上海城市规划馆展出)、《30年,我们一同走过——改革开放30年云南大型图片展》《云南省抗旱大型摄影展》《云南摄影家眼中的桥头堡》《云南表情》(在第7届世界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颁奖期间举办)、《云南》(云南省博物馆展出半年)、《鲁甸县灾后重建摄影展》以及四届中国昆明“南博会”期间的《南亚、东南亚摄影展》,是水平高、影响大的影展。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1978—2019年),云南创作、理论研究实绩突出的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

一省一地应有自己的摄影代表人物和打得响、留得下的代表作品,一个人有几幅摄影佳作不难,难的是有成组的、辨识度高的摄影专题或专著。摄影专著是影像呈现的最高形式。出版有温度(人文情怀)、有品质的摄影专著,是一个摄影家创作实力、韧劲、风格的体现。以一个摄影家创作投入的时间(长度、持续性)、拍摄主题(专题、长时间追踪一个题材)、个人特点(美学追求、风格、辨识度)、拍摄难度、不可复制等诸因素考虑,改革开放以来(1949~2019年),我认为摄影创作、理论研究实绩突出的云南摄影家主要有:

1.杨春洲

20世纪20年代,杨春洲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读书时受北京“光社”的影响而迷恋上摄影。自此开始了长达70余载的摄影创作生涯。他1926年拍摄于段琪瑞执政府大门口的“3·18”惨案现场照片,记录了爱国学生与前来镇压的武装军警互相对峙的著名历史事件。1949年10月1日, 杨春洲在北京参加开国大典, 拍摄了毛泽东和朱德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风采以及人民群众庆祝游行的众多场面。杨春洲是云南摄影界开创石林风光摄影的第一人,从1938年开始的长达半个多世纪中,他百余次深入石林拍摄了上万幅照片,作品以中国传统画的美学特征,在千峰万仞的石林丛中,寻找“似与不似”的意味的形式,使冷冰冰的石峰赋予象形、象征的生命。如《天外巨鹏》(1939年)《五老会》(1941年)《牵着宝宝上外婆家》(1962年)《雄狮迎宾》(1990年)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1984年4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云南分会, 民革云南省委等单位主办的《杨春洲摄影艺术展》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同年12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杨春洲摄影作品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1991年4月8日,《杨春洲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在云南美术馆开幕,展出了他从事摄影60周年的纪实和风光摄影作品。1992年,《杨春洲摄影作品选集》出版。1993年,《杨春洲石林摄影50年》 展览在省博物馆举办,并出版了同名画册。

2.肖敬志

肖敬志毕业于华北大学一部,从青年时代投身于革命,20世纪50年代进入北京新华通讯社担任新闻摄影部编辑。1972年任云南省新闻图片发稿站采编组组长,1975年调云南省文化局美术摄影工作室任编辑。他参与创办了《云南新闻图片》报,并最早向省委领导写信提出《云南画报》复刊的建议。他长期对摄影艺术和美学等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并主编《当代摄影求索》一书,成为中国新时期摄影艺术理论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推动者之一。1984年底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借调到北京创办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任该院院务委员会副主席(副院长)和教务委员,成为新中国摄影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87年回到云南, 1988年任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云南分院院长。1989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为首届全国十名优秀摄影组织工作者之一,并被授予中国摄影的最高奖项“金烛奖”。

3.杜天荣

1943年到昆明千秋摄影室工作。1949年在新云南照相馆任技术员。1954年任摄影记者,从事教育、外事等报道。1958至1960年被派往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科技摄影和电影拍摄。1978年任云南省科普美术、摄影创作协会副理事长。1979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云南分会筹备组组长。1980年调入省文联工作,专职干部,其摄影作品在《人民画报》《中国摄影》《江山如此多娇》等刊物上发表。1963年出版昆明名胜、建筑、风光画册。2007年、2008年“滇池怀旧”作品,分别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世界摄影报道节”和“广东连州国际摄影节”。2009年《中国摄影》在二月版和三月版上,连续登载了“滇池怀旧”作品中的七幅,并参展“首届大理国际影会”。2008年在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栏目举办的《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老照片征集展》中,他的作品获得最高奖—特等奖。

4.李玉龙

1965年7月,李玉龙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毕业,分配到新华社云南分社工作,在长期从事的新闻摄影工作中,他发表了大量反映云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新闻照片,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影展并在全国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其中,1973年,《阿佤山上大寨田》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74年,《傣家的摩雅泰》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86年,《总书记与儿童》入选全国新闻摄影优秀作品展览;1989年,《总理在震区》获第三届全国卫生美术摄影作品展览优秀奖;1991年,《纳西造林老愚公》获第二届全国林业新闻摄影比赛优秀奖;1992年,《路南石林》获“美哉中华、爱我中华”全国科普美术摄影展览三等奖。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李玉龙“贡献杯”奖。

5.杜志远

1958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1972年调入云南,负责转发新华社新闻展览照片制作,为云南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黑白、彩色图片制作人员。1978年参与云南新闻图片社的组建,并负责采编、制作部门工作。1984年任云南新闻图片社社长,主任记者。参与或主编了《云之南》《彩云南》《英雄的丰碑》《石林摄影50年》《大理石天然画集萃》《云南民族文化艺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传统体育摄影作品集》等摄影集。其中的部分摄影集曾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创办了《云南新闻图片》报。1986年10月,拍摄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云南的珍贵图片。1989年至1998年担任第二届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期间省摄影家协会参与举办了四届“云南省国际旅游摄影艺术节”。

6.杨长福

杨长福是跨越新中国摄影70年三个历史阶段的摄影家。1944年开始接触摄影, 1950年,杨长福担任了昆明市照相业工会主席兼团委书记;他70余年相机不离身,用数以万计的照片记录下昆明这座城市的风貌、变迁与发展。1959年,他参与拍摄、编辑出版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昆明的第一本彩色摄影集《昆明风景》;后又出版了《筇竹寺五百罗汉》等摄影集册。1983年,杨长福牵头成立昆明摄影家协会,连任第一至第四届主席,2002年,中央电视台在《夕阳红》栏目中采访他时,称杨长福为昆明摄影界的“掌门人”。几十年间,他担任过国内外上百个展览和影赛的评委,从影60多年来,先后拍摄、编辑、出版了《春城揽胜》《老城记忆》《滇池记忆》《昆明摄影》等十多本画册、图书。其中《影像云南——昆明摄影家作品集》《昆明十八景》还在2010年全国书市荣获“春城读者最喜爱的图书”一等奖,《影像云南——昆明摄影家作品集》荣获昆明市委宣传部2000、2002年金奖。2009年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六十周年荣誉证书》。他有300多幅作品先后被瑞士、美国、日本、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以及香港地区选用,其中的30多幅作品在澳大利亚展出时被收藏。他用一生来记录一座城。代表专题摄影有《滇池情怀》:早在1948年,他19岁时拍下第一幅滇池的照片,在70年的摄影生涯里,从未间断过对滇池的拍摄,是有着文献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不可复制的珍贵影像。2017年,昆明市博物馆等单位承办了《“昆明记忆”——杨长福摄影70年作品回顾·典藏展》,展出的88幅作品中,有许多作品是首次面世,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7.吴家林

吴家林堪称“现象级”的摄影家;是“中国摄影界为数不多的进入世界经典摄影家行列的传奇人物”(邓启耀 语)。1989年,吴家林的“云南行脚”摄影个展在台湾台北、高雄展出,他的纪实摄影不仅引发海内外的关注,也对云南本土的纪实摄影实践及进一步的探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4年,吴家林的10幅作品参加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的“大陆·香港·台湾当代摄影展”。1996年3月,吴家林应邀到美国休斯敦第七届国际摄影节上举办“云南山里人”影展。1996年,吴家林的《云南山里人》系列作品获美国琼斯母亲基金会国际纪实摄影奖,并应邀到纽约领奖,成为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摄影家。1999年,吴家林的6幅作品,徐晋燕的7幅作品入选美国光圈出版社编辑的《中国五十年》大型摄影展及画册,并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巡展。2003年,吴家林的《拉家常·成都1999》入选《亨利·卡迪尔·布列松的选择》影展及画册,为全世界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摄影家。2006年11月,《吴家林·中国边陲》摄影集入选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丛书(法国著名的摄影“袖珍黑皮书”)出版,同名摄影展也在巴黎国际摄影节展出。近年吴家林连续拍摄、出版了昭通、保山、玉溪、临沧、滇越铁路的摄影集; 2007年,吴家林的《时光·吴家林摄影集》 获第五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一等奖。2016年,出版《从牛栏江到滇池》。今年,出版了《吴家林·缅甸12天》。他是与世界摄影“对话”的中国摄影家。

8.和亮光

20世纪70年代,身为《云南日报》驻丽江站的写稿、摄影“双肩挑”的记者和亮光,拍摄了大量丽江“农业学大寨”和纳西族群众生活的珍贵图片;其中《愚公移山》获全国性影赛银奖; 2009年,他将这些图片编辑、出版了《丽江老照片——20世纪70年代丽江社会生活图志》。2006年出版《丽江风光》摄影作品明信片一套。同年出版摄影作品集《唤醒集》。2000年以来先后在昆明、红河、丽江等地举办个人影展8次。2004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组织工作“金像奖”提名。2019年4月,《和亮光、彭炜伉俪摄影书画展》在昆展出。

9.耿云生

1995年,耿云生的《丰衣足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银牌奖。2001年,耿云生的摄影集《昆明往事》出版,并应邀参加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昆明往事摄影专题》。2004年,耿云生的组照《乌蒙矿工》获第四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一等奖。2007年,耿云生的《全家福》获台湾“千禧之爱”世界华人摄影比赛金翼奖。同年,耿云生历经多年拍摄的云南小煤窑矿工生存状态的系列黑白组照《乌蒙矿工》,荣获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实现了云南摄影作品在全国影展中获最高奖的“零”的突破。2007年,耿云生的《乌蒙矿工》等10幅作品获中国摄影的最高奖项——第七届中国摄影创作类金像奖,为云南摄影界赢得了殊荣。2016年,耿云生出版《哈尼山民群像》。2018年9月,他的摄影作品参与《“冰与煤”纪实摄影展》在美国旧金山福特·梅森文化艺术中心展出,“冰与煤”摄影展是一个持续多年的全球巡展项目。

10.陈安定

从1969年下乡到西双版纳生产建设兵团开始摄影,拍摄了大量图片。1985年,陈安定参与《“追”——云南五青年摄影联展》;作品《甜果》《她和她们》入选第十四届全国摄影展;1991年,陈安定的《小鸟依人》获第16届亚太地区《人与动物》摄影比赛“亚洲文化中心奖”; 1993年,《血缘》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暨亚洲文化中心举办的“国际家庭年”世界摄影比赛最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奖”。《血缘》是陈安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曾祖母像枯树皮一样的裸露的上半身与稚嫩、略带几分惊恐地小孙子扑到曾祖母腿间的一瞬,被评价为:“艺术地表现了人类在家庭这一形式中,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关系。”并受邀于1993年11月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领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特别会议上,陈安定代表获奖者在大会上做了发言,为中国摄影事业增添了荣誉。2003年8月,陈安定摄影作品参与“纪实湄公河摄影展”;该展览又在桂林、连州等国际摄影节上展出。2005年,陈安定的组照《漫步昆明》在第五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展出。2007年,在第七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参与《解读云南的多维影像》主题展,展出个人摄影专题《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家庭》;2008年至2009年,《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家庭》专题展又分别在沈阳世界报道摄影节、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大理国际影会展出。2013年,《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家庭》摄影专著出版。

11.徐晋燕

徐晋燕的《通道的记忆》以滇越铁路的米轨蒸汽机车喷着热气与寸轨的“东方红”电器机车并驾齐驱、蜿蜒前行的奇迹般的画面,成为既是百年滇越铁路的见证,又是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蒸汽机车的历史影像。1993年 7月,徐晋燕的《三塔》获第一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一等奖。1997年,徐晋燕的摄影集《云南故事》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年,徐晋燕的7幅作品入选美国光圈出版社编辑的《中国五十年》大型摄影展及画册,并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巡展。2003年,反映时代真实和社会变迁的摄影丛书《时代映像-徐晋燕》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共选编了12位中国摄影家的个人专集。2004年,徐晋燕担任了由台湾人人出版集团大腕电视制作公司联合摄制的《茶马古道》纪录片总策划兼图片摄影,于10月8日至12月8日,历时2个月沿“茶马古道”的路线,从云南西双版纳到达西藏,拍摄了1万多幅图片,记录了茶马古道沿线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现状、并与文字作者陈丹合著《茶马古道——马帮所到的地方》一书。2007年,应法国无疆界摄影组织邀请,徐晋燕的摄影专题《千年古井》在法国卡西里摄影节展出。

12.刘建明

刘建明从16岁开始接触摄影。1988年,刘建明《情系蓝天》获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银牌奖;同年,《教授在农村》获第二届“可爱的中华”全国摄影比赛最佳科教奖。1988年,《迎亲路上》,获“锦绣中华摄影大奖赛”一等奖。1989年,《迎亲路上》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举办的第十四届亚太地区摄影比赛西武奖。1990年,《迎亲的路上》获香港中国国际旅游摄影大奖赛银奖;1992年,《一路春风》获台湾第十七届摄影团体民族摄影美术作品联展金牌奖;2008年,与张佐(撰文)合作出版《云南摄影旅游指南》。2013年,出版摄影集《乡村记事》。刘建明长期拍摄农村集市,在昆明办过专题展。在各种报纸、杂志、书籍发表摄影作品数千幅。

13.罗锦辉

1992年,罗锦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彩泉》获联合国环境署的1991~1992年国际环境摄影大赛专业组金牌奖;并应邀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领奖,为中国和云南的摄影艺术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鼓声中的太阳》获中国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一等奖;《佛光》获云南省首届艺术节一等奖,2006年荣获上海首届郎静山国际摄影奖。先后主编出版了《魂系雪域》《迪庆·香格里拉》《中甸·香格里拉》《三江名胜·德钦》《三江明珠·维西》《中国西部·香格里拉》等6本摄影专集。2006年,获首届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2006年,罗锦辉出版《中国西部·香格里拉》摄影集,并举办了个人摄影展。

14.奚志农

奚志农是1983年参加《鸟儿的乐园》拍摄,并由此开始了野生动物摄影的工作。1990年以来,奚志农作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东方时空》节目组的摄影师,先后进入滇南的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滇西北的独龙江和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野生动物。首次拍摄到了鲜为人知的滇金丝猴珍贵的野外镜头。1997年底,他第一个深入青海可可西里报道“野牦牛队”保护藏羚羊的事迹,以及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急状况,他所拍摄的影像在藏羚羊保护宣传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他首倡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野性中国”,为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和设备的帮助,进一步壮大了以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大量发表,并成为各大国际环保组织宣传资料。因为贡献卓越,他被云南省环保局聘为“云南省环境大使”,是国际保护摄影师联盟(iLCP)第一位中国摄影师。1998年,获《中国摄影》“优秀摄影师”称号。2000年、2001年,分别获“地球奖”“保护母亲河”奖。2001年,摄影作品《滇金丝猴》获得“BG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大奖。2002年,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获得了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TVE奖”。2004年,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2006年,《户外探险》05年获“金犀牛奖”最佳环保精神奖。2007年,获新加坡亚洲野生动物与环境电影节“马来熊奖”。

15.追艺

追艺是有个人风格的风光摄影家。1997~2001年,他连续四年获《中国摄影》杂志举办的年度“全国反转片优秀摄影师”称号;2000年,《元阳哈尼之网》获“世纪交替”自然风光摄影大赛二等奖; 2001年,《荒凉》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9~2000环境摄影比赛佳作奖。2002年,追艺获《中国摄影》杂志年度反转片大赛“摄影十杰”称号。2004年,追忆的《千年之禧长街宴》获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基金奖一等奖;并在省内外多次获奖,传播很广。2006年,再获意美捷·《中国摄影》年度反转片“摄影十杰”称号。2006年6月,他在昆明国贸中心举办《追艺风光个人摄影作品展》。

16.欧燕生

欧燕生长期关注民族题材,擅长民俗类专题摄影,他的《祭火》《哀牢山跳虎豹》在第一、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连续两届获一等奖;“桥乡云龙”“剑川寺登街”“洱海鱼鹰捕鱼”“纳西石头城”等专题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出版了《大理》《边地足迹》《云南纪实——欧燕生田野考察摄影专题》《生活在洱海的怀抱》等摄影专著。

17.陆江涛

1981年在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从事专职摄影工作。1983年创办昆明市职工摄影创作组。1984年参与创办昆明市职工摄影协会。2002年,获《中国摄影》“年度优秀摄影师”称号。2006年,陆江涛的作品入选《中国的世界遗产》大型摄影集,影集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牵头主办的“尼康在中国摄影活动”的结晶。从1981年参与云南省总工会主办的云南省第一届职工摄影艺术展览组织工作以来,举办、协办过数十个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和昆明市的摄影艺术展览、讲座及活动。作品《山娃》获得第五届上海国际摄影展铜奖。

18.李跃波

李跃波长年拍摄民族题材。他拍摄世人关注的“母系社会遗风”——泸沽湖畔摩梭人的生活习俗,1998年,他与学者拉木·嘎吐萨合作出版《泸沽湖·母亲湖:摩梭文化探秘》;2001年,《晨曦》获第6届“可爱的中华”“柯达杯”全国黑白艺术摄影大赛优秀奖;2007年出版《消逝中的风情——恋恋摩梭》,他还出版了《秘境节祭》摄影集;2017年,在省博物馆主办的《云南》收藏大展中,李跃波的《记录云南大马帮》(组照)获一等奖。

19.王艺忠

王艺忠1985年开始摄影创作。1990年徒步探险金三角腹地。1995年考获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士头衔。1991年摄影作品《同享人间乐》获第五届西南四省区摄影金牌奖;1991年摄影作品《幸福的甘露》获香港佳作大赛金牌;2003年,反映时代真实和社会变迁的摄影丛书《时代映像-王艺忠》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共选编了12位中国摄影家的个人专集。2004年“6·26”(国际禁毒日),在昆明举办《“还世界一片净土”个人纪实摄影作品展》;2008年8月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举办《“生活在金三角的人们” 个人纪实摄影作品展》;2009年6月在上海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另一个世界” 个人黑白作品展》;2009年9月摄影作品《中、老边境“阿卡人”》组照,获第6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2009年10月17日在昆明吉锐影像馆举办《“生活在金三角的人们”王艺忠摄影展》;2010年12月11日在北京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UCCA-旅游卫视系列(2)——王艺忠独创金三角”讲座;2011年9月摄影专题《象奴》50幅,在第1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获自然类优秀摄影师奖。2016年,出版《拉木头的大象》摄影集。

20.陈云峰

陈云峰是拍摄澜沧江—湄公河最突出的摄影家之一,他应泰国原政府经济顾问、经济学家汪博士的邀请,花了两年时间,进行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的拍摄,2004年7月,仅为拍摄澜沧江源头,他花去了近10天时间,从青海杂多县到澜沧江源头,有200多公里,他坐车去了两天,又骑马二天,出来又四天,拍到了澜沧江源头,过程充满了难以描述的艰险,现在从青海杂多澜沧江源头到越南美拖湄公河入海口,他已拍摄了上万幅图片。2009年,《山村医疗图》获第二十三届全国摄影展艺术类优秀作品奖。2013年, 陈云峰《窥视》《背柴》分别获第二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纪录类优秀作品奖。近20多年来,陈云峰走遍云南拍摄古建筑,从2000年以来,陈云峰连续拍摄、出版了《云南明清古民居 上 、下》《云南古桥梁 上 下》《云南古塔 上 下》摄影“三部曲”六卷本。

21.鲍利辉

1998年,鲍利辉在法国尼斯国际摄影节举办《戒毒》纪实摄影个展,同时在法国摄影博物馆举办《远来的云》联展,其中的27幅摄影作品被法国历史摄影博物馆收藏。1999年,鲍利辉的《妈妈这次真的戒了》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青年生存状态联展》。2000年,鲍利辉的《临终关怀》专题获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优秀奖。2000年,鲍利辉的《临终关怀》摄影专题获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优秀奖。同年,鲍利辉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参加两岸摄影名家联展。2001年,《丰收的探戈》获第6届“可爱的中华”“柯达杯”全国黑白艺术摄影大赛优秀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终将消失的印迹-滇越铁路影像纪行》的主创人员之一。

22.潘增良

潘增良被称为全国公安系统摄影方阵中的“三剑客”之一;2015年12月,被公安部政治部评为“公安文艺工作成绩突出个人”。他1999年开始发表摄影作品;2005年9月,专题作品《大山里的警察》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2007年,《为农民兄弟办身份证一丝不苟》、专题作品《拯救》,分别获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银奖、优秀奖;2008年,专题作品《拯救》分别在中国沈阳世界报道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展出;2010年,《城市化革命》获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优秀奖;2015年,《爸爸去哪儿了》获第五届全国公安系统“卫士之光”摄影类一等奖。2017年,出版了《瞬间 昆明公安影像》;潘增良的《抚仙湖远逝的风景》(组照)记录了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自己家乡——抚仙湖的变迁和逝去的田园风光。

23.罗怀学

2000年,罗怀学的《布朗族少女》获第六届“佳能杯”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人物类二等奖。2000年,罗怀学的《童年时光》 获台湾“千禧之爱”世界华人摄影比赛“金翼奖”。罗怀学的《甜甜的山妞》获第三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基金奖一等奖。罗怀学长期拍布朗山;从1998年开始,罗怀学在8年中10多次走进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寨,拍摄布朗族的日常生活和传统农耕的生产方式。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和长期跟踪拍摄的专题——《布朗山记事》。2003年,他的专题组照《二十一世纪的刀耕火种部落》 获“第十届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社会生活类三等奖;2006年,他的专题组照《布朗族的刀耕火种》获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二等奖。罗怀学的老家是金沙江畔的绥江县,在得知修向家坝水电站,沿江380米以下的集镇、景物将被淹没的情况后,从2006年开始利用节假日,返回故乡拍摄金沙江即将逝去的景物,2018年自费出版了摄影集《故乡》,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云南摄影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是前所未有的。在前进道路上,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标志性摄影家和经典作品还不多;创作上存在着题材撞车、手法雷同的通病;理论评论和研究在如此丰富的创作目前,处于“缺位”“失语”状况。这正是影响云南摄影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症结所在。

摄影创作是一种身临其境、亲历亲为的行为,一个人就可以背相机走四方,“千里走单骑”进行创作。摄影人要比有的门类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体力,有的还在摄影途中牺牲了生命……他们也无怨无悔地在艰辛中体验快乐、在大自然中感受诗境雅趣,一次次远行也是一次次生命的“高峰体验”。没有人能统计拍摄云南耗用了多少胶卷和存储卡,也没有人能完整统计云南摄影人获了多少奖,更没有多少人能拒绝云南、拒绝摄影的诱惑。面对时间跨度70年、一个“摄影天堂”成千上万摄影人的多姿多彩的创作实践,任何人的回顾与梳理,都是先做客观的基础性的工作,希望能“抛砖引玉”;个人观点也仅是“管中窥豹”,难免谬错、疏漏,容当进一步、分专题梳理、解析。

谭晓风 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