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挤出模型构建

2019-10-08 05:47曹国志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曹国志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001)

1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精准资助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具体表现在精准资助意识不强,精准资助层次不清,精准资助可操作性较差三个方面。

1.1 精准资助意识不强

精准资助是对传统帮扶方式进行总结,并据此对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它不是要摒弃传统的资助方式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因此,要求资助工作各个环节所涉及的人员要有精准资助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工作方法的全面提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从资助育人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看资助工作是否有效、是否有精准资助意识。资助贫困生的首要工作是分析贫困生资助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可以从两个层次去探讨:基本目标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而更高级的目标是“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贫困生全面、健康发展”。从基本目标看,贫困生资助是有效的,从更高层次目标看,资助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尽管在实际操作中,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只解决了贫困生辍学的问题,万里长征只是第一步,以后的路会更长、更艰难。怎样才能让贫困学生的人生得到全面发展,去除他们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在内心深处产生的自卑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自我抗压能力和自身综合竞争实力,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从资助工作的公平性方面看是否要加强资助意识”[1]。我们认为,贫困生资助的公平性,本质上是教育公平问题。贫困生资助工作基本满足了每一个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完成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公平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追求公平,尤其是教育公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古今中外历来都是这样。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公平,柏拉图的义务教务思想也是公平。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奖、助、贷还是勤、减、免,目的都是一样的,即满足贫困生受教育的权利。怎样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以助学贷款为例,从最初的宣传到实际操作,以及学生毕业后按时还款,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学生是否能够及时还款,不仅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性,还影响到学生自身的信誉以及未来买房、买车时能否贷款。贫困生资助公平性分析,就是要考虑贫困生的认定是否公平,各种资助方式下资助力度能否满足贫困生多样性需求,资助对象受资助后如何进行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从上述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出,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问题,不仅仅是贫困生个人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扶贫、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容忍度以及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提升精准资助意识,并关注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前、资助期间以及资助后的全程表现。尤其是受资助后,加强后续管理和贫困生的心理疏导,使他们不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体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2 精准资助层次不清

“精准资助层次性不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重复资助和资助不足”[2]。重复资助,表示贫困生在获得资助方面符合多项资助政策,出现了一个人反复被资助,资助金额超出日常生活学习需要的情况,这就造成了有限资助浪费的现象。造成重复资助的原因主要是各种资助政策内部的协调性不够灵活,信息不畅。例如一个贫困生已经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但在助学金认定的时候,有可能会因为他是贫困生,又获得了助学金;同时这名贫困生可能被学校列到减免学费的人员名单中,还有其他类似现象。这种重复资助,一方面导致了其他贫困生难以获得相应的资助,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贫困资助不公平的现象,从而使教育产生不公平,国家资助育人的政策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骨牌的倒下,会引起其他骨牌一起倒下,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降低了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资助不足与重复资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资助不足,简单地说就是资助的金额达不到贫困生在校学习需要,包括生活费、学费、住宿费等支出。而资助不足的原因在于,一是资金源头不足,也就是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投入,缺乏社会资本进入,加上资助的额度不大,政策框框比较死。这种“一刀切”式管理,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获得的资助金额远低于生活、学习需求。二是资助政策执行缺乏灵活性。以助学金为例,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资助金额,而资助金额的分配不是根据人头而是根据贫困生人数具体确定。这需要从事资助的工作人员深入学生之中,切实做好贫困生认定和上报审查工作,科学地确定资助金额和资助人数。

1.3 精准资助可操作性较差

“从精准资助的一般要求来看,精准资助就是要保证把真正有需求的贫困生找出来,并把资金资助给他们”[3]。因此,贫困生精准资助的前提是精准认定贫困生。如何证明一个学生是贫困生,其贫困程度如何认定,如家庭经济一般困难、特别困难等问题,就要有可操作的指标综合考察加以确定。在实际资助工作中,主要通过贫困生自己申请,并提供当地乡镇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贫困生认定申请表,通过班级评定小组打分,最终确定贫困生及其贫困等级。在评定过程中,要注意评定小组人员的客观性、广泛性、公正性。要求参评人员必须有班主任、班级主要干部及学生代表参加,如各学生宿舍代表等。保持公正性,要求全程公开透明,并将评定结果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才能最终确认。贫困生认定工作结束后,还要注意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特殊性。如一些涉及贫困生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的问题等,特殊情况要单独认定。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保护他们的隐私权。在实际工作中,指标的确定往往存在随意性,往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科学的论证。例如,一个贫困生用自己兼职挣来的钱买了一部苹果手机,而他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这样的学生能不能认定为贫困生,就要综合其他条件进行界定。

2 贫困生精准资助挤出模型设计路径

对贫困生精准资助挤出模型的设计,主要从精准资助挤出模型构建的思路和挤出模型构建指标两方面进行。

2.1 精准资助挤出模型构建的思路

贫困生精准资助挤出模型要解决的是怎样精准认定贫困生的问题,它是通过一个动态模型,把不符合贫困生标准的人员从贫困生名单中排除出去,剩下的就是符合标准、真正的贫困生。精准资助挤出模型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传统资助模式的深入和拓展,它的具体操作是在传统贫困生资助模式(见图1)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把家庭经济真正困难、急需资助的贫困生筛选出来,把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同学从贫困生中挤出,进入下一个循环,也就是下一年进行重新认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实际功能,既解决问题又避免浪费。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2.2 精准资助挤出模型构建的指标

“在借鉴和吸收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Alkre和Foster多维贫困指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绿色增长测度指标体系以及传统贫困生认定标准的基础上”[4],结合高校贫困生资助实际和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生生活消费情况、特殊困难群体因素四个维度,设计贫困生精准资助挤出模型(见图2)。它的基本步骤,前期和传统认定步骤一样,在学生申报、受理审核、确定初步名单的基础上,进入下一个认定程序,并最终确定哪些人为资助对象,哪些人被挤出进入下一循环。

图2 贫困生资助挤出模型

2.2.1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维度设计,主要分为完成和未完成两个选项。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确定为资助对象;未完成学习任务的则被挤出,进入下一循环,第二年再进行认定。具体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层次,也就是保证每门课程顺利通过考试,没有重修或不及格的情况;第二个层次为高级层次,是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学习与学科相关的知识,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等。还应考虑不仅自己学习成绩好,能不能带动周围人共同进步,形成安定和谐的寝室学习氛围和班级学习气氛等情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维度上述这四个维度的基本前提,只有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才能在其他方面有所突破,这也是衡量所有大学生的基本标准。

2.2.2 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

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维度设计,分为积极和不积极两种情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确定为资助对象;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则被挤出,进入下一循环,第二年再进行认定。而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维度同样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层次,主要看受资助学生是否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第二层次为高级层次,不仅看受资助对象是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是否能够为自己、班级和学校带来荣誉,是否代表班级、学校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别的各项实践活动比赛,并获得较好的成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课本知识还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效益,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效果。

2.2.3 学生生活消费情况

学生生活消费情况维度设计,主要分为节俭和奢侈两种情况。生活消费节俭的确定为资助对象;而生活消费奢侈的则被挤出,进入下一循环,第二年再进行认定。学生生活消费的具体情况也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层次,也就是保证资助资金不会用在诸如宴请、买奢侈品、玩网络游戏等不良消费习惯上;第二个层次为高级层次,也就是要保证资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看受资助学生是否把资助资金用在提高自身学习、实践能力上,用在帮助宿舍、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上。在消费上提倡理性消费而不是感性消费,学会正确理财,提升未来居家生活的基本本领,实现成长、成才和成人的目标。

2.2.4 特殊贫困群体的因素

特殊贫困群体的因素维度设计,与前三个维度不同,它考虑学生是否为孤儿或单亲、重病户、因灾致贫和无特殊情况的四种情况。是孤儿或单亲、重病户、因灾致贫三种之一的,即可确定为资助对象,无特殊情况则被挤出,进入下一循环,第二年再进行认定。特殊困难群体因素是资助工作中较为复杂的情况,涉及贫困生的切身利益,又涉及他们的内心情感,需要认真、细致地处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部分同学有两个明显特点: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相互交织,自我封闭并渴望得到关怀。因此,在做这部分学生资助工作时,首先要加强宣传,让他们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实质是资助育人和保障教育公平;要走进这些学生内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才能做好特殊困难群体贫困生的自主教育工作。

3 贫困生精准资助挤出模型保障措施

3.1 加强精准资助政策宣传

在精准资助工作中,强化学生精准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社会方面,除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外,还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使全社会人人参与资助育人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方面,利用微信、QQ群等现代传播手段,把高校“奖、助、贷、勤、减、免”等资助政策宣传到每个学生,明确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和申请流程,切实让国家资助育人政策覆盖到每一位在校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期间,要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组织班级、学生社团、学生会、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以及各种学生兴趣小组,深入学生中间,宣讲国家有关学生资助、生源地助学贷款等相关政策。要求学校相关人员提高政策水平,上至校领导,下至组织、参与资助工作的具体人员,都要加强学习,把政策学懂弄通。学校通过定期举办各种精准资助主题班会、征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形成合力,确保取得实际效果。家长方面,充分发挥各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驻村、住街道干部把资助政策宣传到每一个家庭。驻村、住街道干部要一对一帮扶,对贫困学生家长宣讲国家精准资助政策,让家长切实参与到资助育人的实践活动中来。

3.2 完善贫困生动态信息库

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贫困生资助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各省也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系统,贫困生基本信息已经能够通过系统来查询。这种系统承载了传统资助方式的载体和评审依据,也就是学生填写并提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班级成立评定小组,根据评定小组的评定打分,最终确定贫困生,把当年贫困生名单输入系统,到了第二年根据情况变化再进行一次。按照精准资助的要求,应该把有限的资助资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那么就要结合精准资助挤出模型来做一个动态的信息库,不仅仅考虑学生的一般家庭经济情况,还要结合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生生活消费情况、特殊困难群体因素四个维度,挤出不符合精准资助的学生,实时更新贫困学生信息。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变化,那就是通过精准资助挤出模型,改变了传统上以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机制,变成了过程管理,由过去的只看一次结果变为了既注重结果,同时又注重流程的管理方式。

3.3 优化组合各种资助方式

目前已经建立的各种资助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资助对象。每一项政策都有特定的资助人群,如何优化各种资助方式的组合显得非常重要。要发挥1+1>2的作用,根据贫困生动态信息库的贫困生信息,充分了解贫困生需求,选择合理资助方式的一种或几种组合。具体看这几个方面:国家励志奖学金,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金额每年5000元,基本能够满足贫困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需要。要求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年度综合素质测评中排名靠前的学生。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宽,是帮贫助困的基础力量,只要能够证明确系家庭经济贫困即可获得,目前的资助金额每年一般从2000元到4000元不等,分为三个档次。助学贷款方面,目前只以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资助金额每年一般分为6000元和8000元两个档次,在校读书期间不收取利息,对贫困生来说是最好的扶助政策,可有效地解决贫困生暂时的经济困难。勤工助学方面,一般由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提供,为贫困生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可以赚到零花钱,实际金额在每月200元至500元不等。学费的减免,一般是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孤残学生、父母双亡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因其他特殊原因(如家庭所在地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等)造成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根据学费的多少来确定具体减免金额。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信息,了解资助方式具体的相关规定,才能作出最优的帮扶方案。

3.4 有效控制资助工作全过程

从完善贫困生信息动态系统的变化可以看出,贫困生精准资助的真实目的在于由过去的结果管理到现在的过程控制。分析贫困生精准资助挤出模型可知,精准资助在于对资助政策宣传要精准,中期贫困生认定要科学,后期贫困生资助要到位。具体而言,前期要求资助政策宣传到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共识,最终完成资助的前期基础工作。中期的贫困生认定要科学、精准,这是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关键环节,也是贫困生精准资助挤出模型设计的核心。要认定精准,必须克服传统工作粗糙、肤浅的缺点,把工作做实、做细,并掌握一定科学方法,充分利用贫困生精准资助挤出模型。通过模型,挤出不符合贫困生标准的学生,找出真正的贫困生。后期的贫困生资助管理要到位。确定了贫困生名额之后,就要根据贫困生个人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资助方式,优化各种资助方式组合,从而保证精准资助工作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工作,把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实做好,实现对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确保资助育人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取得更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