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驴得水》中的女性角色分析女性的水性哲学

2019-10-08 03:49郭绅钰
大观 2019年7期
关键词:女性

郭绅钰

摘 要:电影《驴得水》中所反映出的人性的扭曲、不得已或被迫害引人产生思考,尤其是其中的女性角色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包容、易变的人性本色与水的本性有共通之处。《坛经》《老子》《庄子》《中庸》等中国哲学原著中都有深刻的水性哲学的意义,文章以水性哲学为切入点来评析电影《驴得水》并提出对于事物的发展还是应顺其自然,而不应多加人为改造因素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驴得水》;水性哲学;顺其自然

一、《驴得水》角色介绍及故事梗概

《驴得水》电影风靡一时,这部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让笔者感触颇深,她们拥有水的品质,即多变、灵巧、包容、温柔、创造。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个破旧山村里,村子里唯一的一所学堂里名册只有五名老师,以“好爸爸”自居的孙校长、美丽的一曼老师、耿直的周铁男、油滑的裴魁山,还有一只名叫“吕得水”的驴老师,四个老师怀揣教育救国的梦想,来到这个小山村,却因为生活环境过于艰苦,所以捏造了一个吕得水老师,用一头驴挂名,学校的花费都是源于吕老师的工资、津贴。某天,教育部发来信函,说要有一名特派员来到这个学校进行审查,老师们赶忙找了一个铜匠扮作“吕得水”老师,应付特派员的检查,而后又为使了美国慈善家口袋里的钱能捐给“学校”,在强权和欲望的驱使下,每个人的人性开始崩塌,所以一系列荒诞不经的故事开始了。

《红楼梦》中的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在这部影片中女人的水性和男人的泥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水性超越泥性,表现出来的是温馨,当水性平衡于泥性,表现出来的是创造和进步,当水性少于泥性,表现出来的就是粗暴与野蛮。假作真时真亦假,和《红楼梦》一样,这个影片的故事的前半截欢乐温馨,一曼老师带着无限风情款款而来,她总是笑着的,美着的,像水一样的轻灵柔美。还有孙校长的女儿孙佳,也是笑着,跳着,像水一样的活泼灵动。此时,三位男老师对她们是爱护、爱慕、暗恋的,此时的水性和泥性之间是互相调和的,就如《老子》中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背负于阴,而拥抱着阳,充满元气而互相调和。引申来看便是,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但它们之间的不和谐是绝对的,其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这恰好适应于这个主题,女性老师是水性的,是阴,男性老师是泥性的,是阳。他们这短暂的和谐在特派员第二次到访学校检查的时候因为利益轰然破灭。那时女性受到压迫,水性缺少,泥性占了上风。“须眉浊物”唱起了大戏,整部影片基调开始变得压抑,当历史由泥性书写便再无创造可言,再无进步可言。结尾女教师一曼的自杀,孙佳前途未卜的旅程,令人深思。

故事发生在的小山村十分缺水,学校教师每天所用的水都要靠孙校长女儿孙佳和养的一头名叫“得水”的黑驴去往很远的地方打水回来,而在影片开篇就安排了一个驴棚着火的情节,四名教师各表现出了不同的救火方式,这也是展现了他们不同的处事态度,但救火的结果是驴棚彻底烧光。当孙佳打水回来,想用水救火的时候却遭到了阻拦。水很珍贵,打水不易,这时对水的态度是珍惜的。这也暗示了“驴”的事即将大白于天下。“驴得水”得来的水却不是救自己而是服务于心思各异的他人。当水被抛弃,那驴也就失去了作用了,所以之后“驴得水”被杀死了,水性彻底消失,影片最终以悲剧结尾。

二、水性哲学在电影中的体现

水是具有创造性的。影片中铜匠是代替那头驴来扮演吕得水老师的,铜匠原本是一个朴实无知的人,是一个自然的人。他第一次作为吕得水老师时可以说是一曼老师创造了他,一曼老师教会了他礼仪和所谓的“外文”,在特派员面前过了一关,铜匠自身的泥性被一曼老师的水性进行了包容與创造,所以他开始依赖于这水性的温柔,在离别时相送的那一首发自肺腑的情歌和一绺头发便是铜匠内心善的始发,再加上还受到了校长“有教无类”思想的启发,铜匠逐渐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孙佳之后对铜匠进行了教育指导,教他看书,教他知识和道理,让他改头换面,逐渐让他真正成为了一个人。这便可以看到水性之于泥性的创造功能了。所以当铜匠老婆来找一曼麻烦的时候,铜匠站了出来,作为一种英雄式的姿态来保护一曼,他正在从一个自然的人成为一个有理智会思考的人。但是,当特派员第二次到来的时候,一曼绝情的话语和姿态打碎了他心里水的柔性和姿态,打碎了他思想里那个理性的、善的人,他只剩下了一具丑陋的皮囊,内在成为了非人的、残暴无耻的牲口。当铜匠只剩浑浊的泥性,他便对诱发自己改变的一曼老师进行了报复,摧残了一曼的纯美的内心,将赋予他身上的一切创造毁灭。这不由得让人思考,创造性的改变真的是对的吗?如果铜匠还是那个淳朴自然的铜匠,没有经过教化,没有经过社会的异化,那么这一切是否不会这么激烈地发生。

水是可以变化万端的。影片出现了三个女性人物,孙佳、一曼老师、铜匠媳妇,她们所体现出来的水性也各不相同,孙佳是水性最饱满的,她清澈,纯真,可爱,梦幻,没有过多的泥性污浊。一曼老师已经对这个社会的黑暗和男性的本质有了了解,所以她在失望之后便不再强求,遂开始释放自己的本性,依自己的意愿生活。裴魁山劝她改一改的时候,一曼回答道:“我就是这样的。”这便是她最真实的写照。一曼所体现出来的水性已经是带有浑浊的了,她不可避免地被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泥性所污染。纯真、可爱、梦幻这些特性已经离她远去。最后,铜匠媳妇是水性最为浑浊的一个,她也是从孙佳和一曼的阶段一步步走过来的,她看透了当时男性普遍的软弱,也看透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公,所以她在婚后果断地决定成为压迫者,压迫自己的丈夫铜匠,来避免自己被进一步压迫。

水也可以是包容的,但是这种包容性却容易被压抑和摧残。影片中的裴魁山是个被装在“钱欲”套子里的人,他是个很自我的人,他的核心思想便是“动了谁都不能动了我的”。影片前半段他还会为了一曼而做出心理和行为上的妥协,这时他的人性中还带有善和柔的一面,私欲虽已表现出来,但还是潜藏在人性之下的。但是当裴魁山目睹了一曼和铜匠之间的关系后,他人性中柔的、善的一面瞬间崩塌,人性湮灭,兽性涌现。之后裴魁山便对一曼进行冷嘲热讽,挖苦,在铜匠被特派员赋予了主导权,对一曼进行报复的时候,裴魁山完美地变身为走狗,和铜匠一起将一曼推入深渊。还有影片中的周铁男,他是最让观众感到猝不及防的一个人,他出现时是一个心直口快、嫉恶如仇、热情爽朗的人。他和一曼是最合拍的同事,他喜欢着孙佳,每天都想着怎么和她告白,对裴魁山爱钱的自私性子表示自己的不屑,对特派员助理的走狗行为表达鄙视,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着,做着。当他被一颗子弹擦脑而过的时候,他的脊梁弯了,不再“铁”了,周铁男的这个名字便成了一个大大的讽刺,他不再敢多管闲事,不再敢伸张正义。导致故事发生的诱因便是特派员审查一事,特派员是一个典型的官场中人,一切向利益看齐,特派员的第一次审查、第二次审查,以及政府对于美国慈善家所捐的那笔钱的势在必得,都促使他将这个故事将错就错地继续下去。但是这个将错就错却毁掉了老师们之间维系的平和温馨,将他们人性中的水性摧毁殆尽,只留下了泥性中的干涸粗暴,所以导致了带有荒诞主义的悲剧结局。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的水性的重要性,因为在这里女性所具有的水性就代表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是自然本性,是未被异化过的人之本性,我们应该珍惜它。

在对影片情节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影片最激烈的矛盾激化其实也就是围绕着特派员的两次检查而已,但如果特派员不来检查是否这些故事就不会发生呢?其实不然,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处事方式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爆发,那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如何找回自己最本真的、最自然的、最有利于我们本性的处事哲学呢?

三、水性哲学应是顺其自然的论证依据

其实我们的先哲们就已经教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水”的处世哲学。

《荀子·哀公》中有“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语,从中可看出水性易变,需要好好引导,趋利避害,如此方才能发挥好“载舟”的用处。这也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懂得规避不利于己之处,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老子》中也有这样的关于水性哲学的理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意思是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这个观点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里面的第八章里也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上面的这些理论就是笔者所要表达的“人应保持水性,应顺其自然”的理论观点的依据,结合电影《驴得水》对此进行了例证分析。而且电影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艺术的历史,同时也是与此有关的人的历史”,电影不仅仅是一个个小故事的浓缩,更是大千世界的微观缩影。在这里,矛盾冲突被集中起来表现在我们面前,就如电影《驴得水》局中人不同的处事哲学在一个诱因的冲击下爆发开来,这个诱因即特派员,但是不管他是否存在,这个矛盾都将会爆发,因为他们的被社会异化的本性便是如此,都存在缺陷,就如同现在我们作为的社会人一样。所以笔者认为应回归到人的自然本性中,无欲则刚,顺其自然,但是这样做是否还会引发更新一层次的矛盾呢?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作者单位:

北京电影学院

猜你喜欢
女性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从《轨道》的视角看维吾尔族女性婚姻的悲剧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斯嘉丽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