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习得汉语写作偏误分析

2019-10-08 07:34蒋琴琴陈冬梅王丽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3期

蒋琴琴 陈冬梅 王丽

摘 要:汉语写作教学是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书面表达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内地高校新疆籍师范生92篇作文的统计分析,归纳出汉语写作中存在的词汇和语法偏误,并结合MHK三级作文要求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探索更有效的汉语写作教学方法,提升其写作能力。

关键词:内地高校;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 写作偏误分析; MHK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6-3315(2019)03-177-003

一、引言

近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有关偏误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而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习得偏误研究则多集中在新疆本省之内,如米娜娃·阿布提克木[1]以民考复读生为研究对象的维族汉语易混词习得研究、童春香[2]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介语的发展变化过程等。随着援疆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大批新疆籍初高中生进入内地求学,尤其是学前教育毕业生更是直接回疆从事幼儿教学,其汉语水平直接影响幼儿的汉语启蒙,因此该群体的汉语习得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但近几年有关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成果微乎其微。且这一群体虽然自身在汉语听、说、读、写等分技能方面已有一定的强化,但书面表达、尤其是成段表达方面则存在较大问题。魏文娟[3]认为汉语整体输出的高要求决定了学生不仅只是对目的语的只言片语的输出,更要求对目的语词汇、语法进行重新筛选和应用,甚至对目的语的语言思维习惯、篇章结构布局、文化背景知识等也要能理解和灵活运用。本文以内地新疆师范生写作教学与实践为基础,在MHK作文考试要求框架下,对其汉语书面成段表达中的偏误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促进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的发展。

二、语料来源与习得汉语写作偏误的统计分析

本文所选的研究对象为安徽某高校二年级的新疆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内地学习汉语一年半。其语料为大二第二学期作文和MHK三级模拟试卷的作文部分,共计92份,涵盖各分数段部分。作文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有当堂30分钟完成,也有课后命题写作。

(一)词汇偏误

在查阅作文的过程中发现词汇偏误较明显,占总偏误量的1/3,归纳如下:

1.近义词误用。近义词辨析一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难点,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近义词的选择使用中也同样出现众多问题。常常在语句生成过程中,本应使用甲词的地方,却错误的选用了与之形式相近或意义类似的乙词,造成词不达意的现象。例如:

(1)还给街上的流浪汉们安排了适应的工作。

(2)最终这部电影值得大家一看。

(3)舞蹈课虽然很艰苦,但是我很喜欢。

(4)我的特征是喜欢帮助别人。

这类偏误数量较多,根据统计达到21例,占词汇偏误的3成。其中例(1)“适合”误用为“适应”;例(2)“总之”误用为“最终”;例(3)“辛苦”误用为“艰苦”;例(4)“特点”误用为“特征”。通过例句分析可知,近义词的误用是形近、义近词语之间的错误使用。这类错误是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写作过程中词语偏误常见形式之一,这与于丽[4]中指出词语误用是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中词汇偏误的主要形式相似,但写作中的偏误率低于口语表达。

2.介词误用。介词作为汉语虚词中的重要分支,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投射在句法平面的重要标志。李遐[5]明确表示在新疆诸多少数民族语言中,没有介词这一词类,学生汉语学习中存在语法“空缺”。由于缺乏使用的感性认识,介词向来是新疆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难点。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也同样在介词学习和使用中出现认知编码的缺项和偏差。例如:

(5)两兄弟很好奇地去照镜子,小白()右边去,小七()左边去。(往)

(6)我的性格比较开朗,和亲人朋友能够和睦相处,并且()生活和工作充满信心。(对)

(7)这个事情发生()一个镜子店里。(在)

(8)然后阿黄和阿旺()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把)

(9)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国家冠军摔跤给他带来了荣誉却无法带来金钱,迫于生计,不得不屈服给现实。(于)

这类偏误数量较多,根据统计达到29个,占词汇偏误的4成多。通过例句分析,例(5)(6)(7)(8)分别缺失介词“往”、“对”、“在”、“把”;例(9)介词“于”误用为“给”。可见,介词误用主要集中表现为语句中介词的缺失和部分替代现象。魏文娟[3]研究表明学生在使用汉语固定的介词结构表达时,受母语时位格、向格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往往遗漏表示方位或关涉对象的固定介词结构中的介词。而由于不同的认知方式,导致学生对汉语介词结构的认知扫描方式产生差异。同时汉语介词本身数量多,用法灵活,教学中对用法讲解的不够细致,也容易造成偏误。

词汇偏误除了上述两大类外,还存在诸如“了”的缺失或冗余、结构助词“的”的缺失、副詞“很”的过度泛化等。此类偏误也近3成存在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在教与学中也要适当关注。

(二)句法偏误

1.搭配不当。搭配不当常位于汉语常见语病中句法失误之首。《现代汉语》[6]将其分为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联合短语中的一部分与配对成分搭配不当四类。这四类错误在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写作中也很普遍。例如:

(10)小白狗照得是放大镜,所以显得那么高大,那么壮观。

(11)后来展开了画画比赛,小男孩赢得了冠军。

(12)在队友和教练的帮助下,唐一白终于取得了梦想的成绩。

(13)其中最让我感动和让我最佩服的一部电视剧是《我们的少年时代》。

这类偏误数量较多,通过例句分析,例(10)主语中心“小白狗”和谓语中的宾语中心“壮观”意义上搭配不当,应改为“强壮”;例(11)“展开”修饰“比赛”,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举办”;例(12)“梦想”修饰“成绩”,定中搭配不当,应改为“理想”;例(13)主语的联合短语修饰成分“感动”和“佩服”与主语中心语“电视剧”不能共同搭配,因为“佩服”的对象一般为人而非事,所以可以去掉“让我最佩服的”或者拆分为两句“最让我感动的一部电视剧是《我们的少年时代》,其中让我最佩服的人是女一号唐一白。”可见,这四类偏误在汉语二语教学中也要引起高度重视。汉语中大量近义词、形近词的存在,让教师在讲授时很难就所有用法面面俱到,学生在学习时也常出现搭配混淆和语义混乱。所以教与学过程中,除了要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和词汇量,也要记忆常见和固定的词语搭配,减少句子中出现的不合语法规则的现象。

2.宾语缺失。句法偏误除了搭配不当外,还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如果不符合省略的条件而缺少应有的成分,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表意不明确,即为成分残缺,涉及主、谓、宾、定、状、补各成分。纵览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作文,宾语残缺比较突出。例如:

(14)希望这次能够充分展示自己,顺利通过(面试)。

(15)我是来自新疆和田皮山县(的胡玛尔)。

(16)這更让人看到了一名中国军人(的伟大)。

例(14)宾语残缺,导致句意不完整,不明所以,需在句末补上“面试”;例(15)主语“我”和宾语“皮山县”语义不一致,宾语中心语残缺,应补上“的胡玛尔”(具体姓名);例(16)主语“这”和宾语“军人”所指不一致,是因为人们看到的不是军人本身,而是军人背后的伟大精神,所以应加上“的伟大”。总之,宾语残缺在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写作偏误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当句子过长时,学生无法完整的关注到每一个句子成分而造成处于句末的宾语残缺。此类偏误需要在持续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上,适度引入句子成分分析法,实现自我检查。

3.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是句法偏误中问题非常多的一项。它指的是在讨论一个话题时,分句之间层次混乱,逻辑不明;有时甚至需要句群来完整表达,但是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笼统的用逗号连接,分句之间肆意堆砌。结合错误例句,分析如下:

(17)这部电影由实力派演员吴京所演的一部战争,动作,军旅的偶像剧。

(18)美丽不能只看外表,像女巫外表美丽,但内心狠毒,我们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19)所以我们这两个故事听完了以后,我们觉得人类之间的也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以后别人怎样我们对别人的脾气一定很好,不要太骄傲。

(20)我的性格比较开朗,和亲人朋友能够和睦相处,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以前实习过,所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21)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面试,让我向各位考官有这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22)我在这方面在乡里的幼儿园和安徽的幼儿园实习过,也有一些工作经验,也发现了自己的有些不足的地方我会更加努力。

(23)《战狼2》是一部很好的电影,电影里被开除军籍的冷锋本是因为找杀害自己女朋友尤小云的凶手来到了非洲,但是却突然被卷入一场非洲恐怖分子和非洲国家之间战场上。

这类偏误数量最多,根据统计达到36个,占词汇偏误的近4成。据此分析,例(17)(18)属于语序混乱基础上的句式杂糅,在调整语序的基础上切分为两个分句或短句。例(17)可以改为两个分句,由主语“这”统括,即“这是一部讲述战争的军旅偶像剧,由实力派演员吴京所演。”例(18)将中间比喻补充说明部分单独叙述,可修改为两个句子,即“美丽不能只看外表,更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我们不能像女巫那样外表美丽,但内心狠毒。”例(19)(20)可再细分为关联词滥用或误用基础上的句式杂糅,导致表意不明和逻辑混乱。其中例(19)“所以”滥用,前后分句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例(20)关联词缺失,可以在“我以前实习过”前加上“而且”,分两个短句说明。例(21)(22)(23)主要问题在分句层次混乱,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多种说法混杂在一起。修改时需要将分句分开后再按照内在逻辑重新组织。

总之,宾语残缺在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写作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当句子过长时,学生无法完整的关注到每一个句子成分而造成处于句末的宾语残缺。此类偏误在持续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引入句子成分分析法实现自我检查。

4.口语化倾向明显。这一类偏误主要是由于受目的语环境的影响,由于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同龄人进行相对流畅的交流,导致将平日的口语直接搬进了书面语的作文中。但从写作角度来说,明显不能简洁明了的表词达意。此类偏误在语法偏误中的比例最高,几近一半.需要我们教与学中区分口语与书面语的表达,不断锤炼语句。例如:

(24)我一定要好好做这份工作。

(25)小花狗走了一段时间后遇见了一片镜子,然后想去看看镜子,自己的模样。

(26)我看到这部电影后,感到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团结,什么是珍惜他们教了我,我还知道了怎么克服困难等,反正他们教了我很多。

(27)这个世界上,我想每个人看到的,听到的都不是真的,每一件是每一个东西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东西的感觉和印象也是完全不一样所以我想我们有些时候不相信看到的和听到事儿,到时候都是顺其自然的。

例(24)、(25)、(26)的“好好”“然后”“反正”,具有明显的口语化色彩,同时语句过于重复啰嗦,需要适当精简和整合。例(27)想要表达的含义较为抽象,具有一点的思考深度,但所选择的语言输出文本过于口语化,且逻辑混乱,表意不明。此类偏误还涉及到学生母语与汉语的对译问题和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三、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习得汉语偏误分析的教与学启示

通过以上描写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写作偏误中句法偏误占主要部分,其中句式杂糅与口语化倾向特别明显。它是教师写作教学、学生写作训练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部分。第二,受母语负迁移和汉语词汇句法特征的过度迁移影响,导致词语搭配不当,近义词错用,尤其是介词误用频繁。因此固定搭配教学和记忆、双语对比的理解与应用是词汇教与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第三,标点符号、写作格式和审题,基本上没有问题,作文均能按照题目要求完成,此类低级错误较少。

由此可见,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教学与练习已经达到了对语句要求简洁明了、对结构要求逻辑严密、对内容要求丰富多彩的阶段。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片段化情境写作的深化

片段化情境教学,不要求学生一次性写完整篇文章,只需就其中的某一部分或观点进行阐述,克服学生的口语化作文倾向。辅以适当的成语、固定短语输入,甚至朗读、背诵等手段的训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和规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成段表达。如《我的学习生活》中关于儿歌的学习,选择学生们熟悉的情境加以再现。同时针对学生作文中易错的语法项目结合MHK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例如:虚词、各种类型的补语等。一定要注意语法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对比,及时在片段化情景写作中反复操练和使用。徐军华[7]也指出需要理清写作中的逻辑语义关系,采取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顺序循序渐进展开。

(二)跟踪循环式写作的积累

跟蹤循环式写作对师生的互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种教学方式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平台展开,将整个写作过程置于平台之上,充分发挥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互补性。同一个话题,进行多次螺旋式写作,不断增加限制元素,跟踪学生的写作进度水平,尤其关注特定的句法结构与语法功能词使用。如《我的大学生活》《我的求学之路》《我的汉语缘》,在主题的不断细化与升华中锻炼语句的精炼与逻辑的严密。而对于较高水平的同学则需要在用词准确、内容丰富和结构完整等方面展开思维方式的训练,旨在提高其成段表达的准确、连贯和流利度。

(三)MHK专项写作的强化

因内地新疆师范生回疆参加工作有MHK考试三级的要求,所以此类以考试为辅助手段的作文训练也同样需要考虑。于丽、连吉娥[8]说明MHK作文的评分标准有三条:语言、内容和条理。其中语言处于第一位,凸显了语言的工具性,这是与第一语言写作最大的区别。必要的针对考试要求的完整写作过程训练不可或缺,包括写前的审题、列提纲,写中的独立完成和写后的修改、评改等。尤其考前辅导中的程式化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语感。同时适当发挥同伴的作用,加强合作学习,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更有同伴之间的讨论与反馈,有利于提高写作活动的效率。

(四)写作教材和配套练习的专业化

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示范性和代表性不言而喻。而当前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所使用的写作教材更适合外国留学生,如《汉语写作教程》(2005,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其与MHK三级考试严重脱节。高立明[9]也指出使用的教材其中除了“看图写、一般书信”内容与MHK考试相关外,其余均无关。因此,需要尽快编写一套符合MHK大纲要求,能够覆盖大纲规定的考点的教材。李艳萍[10]也指出需要编写一套具有特定写作训练目标、训练要求和训练方法的写作课教材。其实用性和趣味性要能反映现实,其话题要能为学习者理解和关注。如若课文题材能够涵盖面广、体裁多样,将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其创造性。

(五)教师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理论的提升

在强调学生写作训练和教材改进的基础上,写作教师更需要认真学习和消化国内外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理论。除了关注写作文本研究外,更需要关注学生写作的文化背景和写作中的思维行为研究。适当的优化作文评改模式,采取多功能的动态作文评价标准,将更有利于第二语言写作的开展。同时也要了解第二语言写作的学习策略,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中之重。

基金项目: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7年教科研重点课题“内地新疆生习得汉语偏误分析及多模态语料库建设构想”(HYZZD201700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米娜娃·阿布提克木.维吾尔族学生使用汉语易混动词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6,05

[2]童春香.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2:168-170

[3]魏文娟.初级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写作偏误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09:121-124

[4]于丽.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构想[J]现代语文,2012.9:22-24

[5]李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介词习得[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12-116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下册[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19-120

[7]徐军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偏误分析[J]教育观察,2016,04:65-67

[8]于丽,连吉娥.MHK考试引导下的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写作教学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9:12-16

[9]高立明.MHK三级考试模式下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54-55

[10]李艳萍.MHK模式下的汉语写作课教学[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4: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