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9-10-09 05:26蔡东烜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蔡东烜

摘 要:《图形的旋转》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运动》单元的末梢,它集合了较多图形运动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文章基于教学中学生对于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认知矛盾,结合课堂实践,在教学素材的选择、重难点的突破上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借此突出“以学定教”的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图形的旋转;旋转三要素;课堂教学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课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要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如何踩准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对《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探索。

一、明确方向:教什么

(一)基于课标的既定要求

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结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程内容,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旋转现象,欣赏生活中的图案;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基于教材的实施方案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凝结与体现。在设计教学方案前,笔者对新旧版本的教材及其他版本中图形的旋转一课的编写安排,作了简要梳理。

人教版修订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单元安排了“图形的旋转”一课。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教材做了微调,既保留了《图形的旋转》一课的精髓,又突显了图形旋转本质,为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指明了方向。

北师大版教材将本课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单元中。对比发现北师大版有两点不同于新教材:一是利用描述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引出旋转,同时阐明顺时针和逆时针的不同,并直接给出旋转中心的概念。二是通过尝试在“画出线段旋转后的图形”的基础上,探索如何画出组合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浙教版教材将本课内容进行了拆分,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与四年级下册的《几何小天地》单元中。在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通过观察风车的旋转来认知旋转中心与旋转方向。在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先要求画出线段AB绕点A顺时针旋转45°后的位置,并画出点B经过的路线。随后教学如何画出长方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

苏教版将本课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中。以道闸为素材引入,明确旋转的三要素。随后加入用实物进行旋转操作的活动加深体会,最后安排“画一画”。在教材编排上,苏教版介于人教版新旧两个版本之间。

(三)基于学情的现状分析

通过前测,笔者了解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现状。教学前:学生缺少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对于旋转要素感知较为单薄;教师较难评判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能理解、想象到什么程度,较难捕捉到位。教学中:学生体验活动流于表象,无法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不到位,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以直接教授的灌输式为主要手段。教学后:学生对图形旋转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全方面、立体化地分析旋转;教师疲于应付各种错误,学生只能在练习中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二、凸显“中心”:选什么教

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单元一共安排了4个例题,每个例题在编排上都有各自对应的目的。例1借助“转盘”(钟面)指针的运动,明确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例2让学生观察图中旋转前后的三角尺位置变化,明确图形旋转的特征: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三角形的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例3借助前面图形旋转的特征,让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旋转90°的图形。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例4以解决问题的形式,编排了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小鱼图案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在磨课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困难,笔者最终选择了将课前小游戏“俄罗斯方块”的素材进行深度加工,挖掘素材本身的内涵,为解决教学中的障碍提供可能。

(一)引入俄罗斯方块,减少认知障碍

“俄罗斯方块”这一素材原本是教学前用于唤醒学生对图形旋转的既有认知,引入新课的游戏素材。本课从俄罗斯方块的小游戏引入,设置让学生描述俄罗斯方块如何旋转的环节,引出课题。随后通过动画演示将俄罗斯方块渐变为线段,让学生从线段的一维层面开始着手进行研究。利用俄罗斯方块作为学习材料,消除了由转盘(钟面)带来的对于旋转方向的思维定势,多样化的素材让学生的研究更具张力,消除了由等腰三角形产生的对于研究的干扰,为归纳图形旋转的特点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使得研究中的“不完全归纳法”更具说服力。

(二)优化研究素材,挖掘研究深度

1. 立足描述,凸显旋转中心

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旋转中心的重要性,笔者设计了线段AB的两次旋转。先演示线段AB绕A点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请学生描述线段是如何旋转的。再演示线段AB绕B点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也请学生描述线段是如何旋转的。随后将两次的旋转过程在同一屏幕展示(如图1),并提问质疑:为什么同一条线段AB,都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的图形却不相同?学生观察对比发现两次的旋转中心的不同,从而很自然地体会在描述旋转现象时说清旋转中心的必要性。

2. 对比刻画,明晰旋转方向、角度

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是图形旋转的要素。单一的素材不足以支撑旋转概念的建立,为此加入三幅旋转图(如图2),讓学生进一步体会“方向”“角度”在描述旋转中的作用。将转盘(原例题1)作为练习,既不脱离课本,又巩固对线段旋转的描述,还为画旋转后的图形分散难点,做好铺垫。

三、调整角度:怎么教

(一)基于活动,探究特性

图形的旋转需要空间想象,但在例题、练习的图形呈现形式上往往是静态的,因此加强对图形旋转的活动探索,至关重要。在学生明确旋转三要素之后,动画演示“L型”俄罗斯方块的旋转过程,并呈现静态的两幅图。让学生借助实物借助三角尺的旋转,进行研究,或者先想象再用三角尺验证,并记录旋转中的发现。学生能根据任务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活动探究与问题设置,学生对于旋转中心、某一线段(或点)在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有了直观的认识。

(二)由想到画,灵活运用

按照教材安排,例3让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旋转90°的图形。在出示例题后,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画,而是先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后的线段会是什么样的?随着线段的旋轉,点B应该会在什么位置?再把想象到的图形画在练习纸中。在学生反馈环节,笔者紧紧抓住“你的尺为什么要这样放?”“为什么要过点A?”“点B的新位置你是怎么找到的?”等问题。教师通过这样的设问对比、落位旋转的三要素,清晰地疏理学生的思维结构,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由线到面,层层递进

旋转,属于几何变换中的全等变换。它的基本特征是: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各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的角度。图形的旋转有助于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去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从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这个过程已经让学生经历了线段(点)的一维研究,但还是有必要从面的角度进行二维研究。

(四)丰富感知,拓展延伸

图形的旋转很难,主要是空间想象很难,看得见却又摸不着。为了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笔者在课的最后设置了赏析图形旋转的环节。在素材的选取上进行一定的加工,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素材进行了处理,选择更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展开研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旋转图形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于旋转的认识,感受图形旋转的应用。

学习《图形的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教学中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形、图案及其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从变化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其中蕴含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为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图案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与发现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
课堂教学中示范应注意避免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