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

2019-10-10 08:22旺,云,舰*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青海马铃薯作物

苏 旺, 周 云, 王 舰*

(1.青海大学 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青海西宁 810016; 2.青海大学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海西宁 810016; 3.青海大学 青藏高原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海西宁 810016; 4.青海省马铃薯育种重点实验室, 青海 西宁 810016)

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2016年总播种面积为1 907.8万hm2,总产量为3.7亿t,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最多的国家,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据统计,2016年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562.6万hm2,总产量9 738.5万t。此外,2015年中国政府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和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为中国的第四大主粮[1]。

比较优势理论测定方法包括显性比较优势系数法、净出口系数法、国内资源成本法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等,前人已将其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中。邓铭等[2]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与计量经济学手段对中国烟草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主要特征及问题的研究发现,中国烟草及烟草产品的整理竞争力较弱,但烟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郑风田等[3]利用净出口系数法对中国柑橘的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十大柑橘出口国家中不具有竞争优势,需提高柑橘的单产及改良品质。张哲[4]通过国内资源成本法测算了西北地区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对西北五省区的主要农产品进行了区域分工。唐江云等[5]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四川省优势农产品内外部比较优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另有研究表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和净出口系数法主要应用于出口流通领域,国内资源成本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主要应用于生产领域,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可大致作出同一作物地区间或同一地区作物间比较优势的状况判断[6-8]。

青海省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冷凉、降水适中,自然隔离条件好,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是中国马铃薯商品薯及种薯的重要产区之一[9]。马铃薯产业已成为青海的特色及支柱产业,尤其在干旱山区,对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及调整种植业结构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青海马铃薯产业竞争优势尚不显著,尤其是品种及种薯优势体现不出来,其产业结构亟待优化[10]。区域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认为,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生产比较优势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11-12]。讨论现阶段青海马铃薯是否还具有生产比较优势,对马铃薯产业结构的优化非常重要。因此,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青海马铃薯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青海马铃薯生产比较优势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青海马铃薯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战略制定和区域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材料

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7年),其中,全国或某省(区、市)所有作物统计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麻类作物、糖料作物、烟叶和蔬菜。

1.2研究方法

马铃薯主产区间的比较:考虑数据的代表性、可获得性及统计一致性,选取甘肃、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安徽、福建和广东等12个马铃薯主产区与青海进行比较,涵盖中国马铃薯四大栽培生态区,即北方一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中原二作区和南方二作区。

主要农作物间的比较:选取青海主要农作物油菜、豆类、小麦和蔬菜等4类作物与马铃薯进行比较。

选择单产比率和面积比率为基本变量,构建指标包括效率比较优势指数(PAI)、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为某省(区、市)某种农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区域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与全国该种作物单产水平占全国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进行对比。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为某省(区、市)某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占该区域所有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率与全国该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所有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率进行对比。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是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作用的结果。P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省(区、市)第j种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P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省(区、市)第j种作物生产处于劣势;PAI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越小劣势越显著。S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第j种作物生产具有规模优势,反之不具有规模优势。A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第j种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A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第j种作物生产无优势;AAIij=1,则处于临界状态;AAI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2结果与分析

2.1地区间差异

从表1看出,我国马铃薯生产13个主产区的效率、规模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情况。

2.1.1效率比较优势指数马铃薯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安徽、新疆、吉林、黑龙江、青海、四川、内蒙古、甘肃、贵州、云南、广东、宁夏及福建;青海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为1.68,排在所选13个主产区的第5位,效率优势相对显著。

2.1.2规模比较优势指数马铃薯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甘肃、青海、贵州、宁夏、内蒙古、云南、四川、福建、黑龙江、吉林、广东、新疆及安徽;青海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为4.44,居第2位,规模优势十分显著。

2.1.3综合比较优势指数马铃薯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青海、甘肃、贵州、内蒙古、宁夏、云南、四川、黑龙江、吉林、福建、新疆、广东及安徽;青海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为2.66,居第1位,综合优势非常显著。

表1马铃薯各主产区的比较优势指数

Table 1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potato in main potato producing regions

地区Region效率比较优势指数PAI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青海 Qinghai1.684.442.66甘肃 Gansu1.164.832.35内蒙古 Inner Mongolia1.253.011.93宁夏 Ningxia1.003.831.88黑龙江 Heilongjiang1.880.891.23吉林 Jilin1.940.591.02新疆 Xinjiang2.190.200.65云南 Yunnan1.052.251.53贵州 Guizhou1.144.082.14四川Sichuan1.351.581.42安徽 Anhui2.290.030.26福建 Fujian0.961.071.01广东 Guangdong1.020.310.56

2.2作物间差异

从表2看出,青海主要农作物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豆类、马铃薯、蔬菜、油菜及小麦,马铃薯排在第2位,指数值相当于豆类的99.41%,蔬菜的123.53%,油菜的131.25%,小麦的157.01%。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油菜、马铃薯、小麦、豆类及蔬菜,马铃薯排在第2位,指数值相当于油菜的66.47%,小麦的284.62%,豆类的396.43%,蔬菜的870.59%。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油菜、马铃薯、豆类、小麦及蔬菜,马铃薯排在第2位,指数值相当于油菜的91.41%,豆类的194.16%,小麦的206.20%,蔬菜的336.71%。说明,青海马铃薯、小麦、油菜和豆类具有效率、规模和综合生产优势,其中,马铃薯和油菜为强优势作物;小麦和豆类为较强优势作物;蔬菜不具备规模和综合生产优势,为劣势农作物。

表2青海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指数

Table 2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main crops in Qinghai

农作物Crop效率比较优势指数PAI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马铃薯 Potato1.684.442.66小麦 Wheat1.071.561.29油菜 Rape1.286.682.91豆类 Peas and beans1.691.121.37蔬菜 Vegetables1.360.510.79

2.3年际间差异

从图1可知,1995-2016年青海马铃薯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波动性不大,其中,1995-1998年略微上升,1998-2016年稳步下降,由1995年的2.17降至2016年的1.27,降幅达41.47%。青海马铃薯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不断增长态势,且波动性较大,其中,1995-1998年略微下降,1998-2006年大幅增长,2006-2012年小幅下降,2012-2016年不断增长,由1995年的2.85增至2016年的5.44,增幅达90.88%。青海马铃薯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波动性不大,由1995年的2.48增至2016年的2.63,增幅为6.05%,其中,1995-2000年少许下降,2000-2007年缓慢增加,2007-2012年小幅下降,2012-2016年略微增加。

图1 1995-2016年青海马铃薯生产比较优势指数

3结论与讨论

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青海马铃薯生产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青海马铃薯的综合生产比较优势非常显著,属于中国马铃薯强优势生产区,与罗善军等[13]的研究结果相近,但数据略有差异,主要因统计资料的不同所致。1995-2016年青海马铃薯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与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变化基本一致,揭示了青海马铃薯的综合生产优势主要体现在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杨勇等[14]的研究结果相近。青海马铃薯的单产水平具有优势,但该优势在22年来不断丧失,与陈春燕等[15]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但数据有较大差异,可能与数据的计算过程差异有关。青海马铃薯的效率、规模及综合比较优势均排在青海5种主要农作物的第2位,产品优势明显,主要源于马铃薯在青海的经济效益好[16]。

当前,青海马铃薯生产的单产水平持续下降,是限制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青海应把马铃薯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来抓,因地制宜扩大名优马铃薯种植面积,同时注重提高单产水平,从生产效率和种植规模上全面加强青海特色马铃薯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把特色马铃薯产业作为增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建议从种质资源、育种、应用技术及制繁种基地等方面开展工作,以促进青海马铃薯特色产业的优势发展。种质资源方面: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马铃薯种质基因库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马铃薯优异种质资源的引进、保存及利用[17-18],尤其是马铃薯起源地区,如国际马铃薯中心、秘鲁及智利等。通过常规杂交、倍性降低及基因编辑等技术与手段创制育种新材料,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育种方面: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作为青海马铃薯育种的主要单位,已建立起多生态区域育种体系,应结合市场需求,加强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育种力度,如适宜炸条、炸片及全粉加工等[19-20]。应用技术方面:应继续加强脱毒微型薯、种薯生产技术研究及质量控制体系建设[21],深入研究不同生态区马铃薯高产栽培、病虫草害的预测防治等技术[22],探讨解决适宜青海的全程机械化问题[23],研发推进主粮化战略的主食加工技术等[24]。制繁种基地方面:青海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自然隔离条件好,且病虫害少,是生产马铃薯的天然家园。分布在海拔2 650 m以上的中、高位山旱地,年均降水量425 mm(集中在7-9月),年均日照时数2 421 h,年均气温3.7℃,无霜期120 d,土层深厚肥沃,多为钙栗土,最适宜马铃薯种薯的生产。应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在青海中高位山旱地建立国家级马铃薯制繁种基地不少于2万hm2[25-26],在满足青海用种的同时,主要向甘肃、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山东及福建等地提供优质脱毒种薯。

猜你喜欢
青海马铃薯作物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大美青海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青海行七首(录二)
定边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