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分缕析

2019-10-11 05:00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格斯第一人称实事求是

这是一篇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因为讲诚信、实事求是而得到领导重用的一段经历。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通过“我”的故事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讲诚信、实事求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试金石。

文章中出现过财务部长、总经理、小王、“我”(小吴)等几个人物,而“我”所扮演的是事件主人公的角色,所以文章不仅是围绕着“我”而展开的,还对“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敘写,对其他人物则或是点到为止,或是一笔带过。

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与写作实践我们会发现,“我”在文章中至少可以扮演以下四种角色:

其一,“我”可以是某个(或某些)事件的主人公,如本文中的“我”;

其二,“我”可以是某个(或某些)事件的参与者之一,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的“我”;

其三,“我”可以是某个(或某些)事件的见证人,如鲁迅《孔乙己》中的“我”(小伙计);

其四,“我”可以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如约翰·高尔斯华绥《品质》一文中,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娓娓讲述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热爱职业、痴迷理想的形象。

因为“我”不仅经历了事件的全过程,而且在其中有所思考、有所作为。所以,无论“我”以何种角色出现在文章中,都会给人以很强烈的现场感和很确切的真实感,而这,正是合理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

“我”的作用虽然很大,但是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当用则用,更要做到真实自然。

我们不妨想想看:《我诚信,所以我成功》一文中,若在“中午我专门回家找了找,没有发现戒指”这一情节之后,再加上一段对“我”当时心理活动的描写,试图用以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人物形象,文章的效果会更好吗?(如:总经理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在暗示我们吗?难道他想……我该怎么办……)

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我”是一个既诚信又实事求是的人,“我”不仅对总经理的话信以为真,更不会做出讨好总经理的举动,“我”已经按总经理的要求找过了,但是没有找到,从“我”的性格特点来看,这件事情到此已经结束了,如果再加上一段心理描写,反倒显得太不真实了。所以,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我”何时出现,“我”以何种角色出现,“我”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一定要根据表达的实际需要来做出选择与确定,一定要追求真实与自然,切不可为了用而用,也不要凭空虚构、捏造事实。

由此可见,作文时随手拈来、脱“笔”而出的“我”,用法和作用却是没那么简单的。用得好可以引人共鸣,使读者将自己和文中主角进行人物交换,增强阅读兴趣,如《我诚信,所以我成功》一文,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或是思考戒指的最终下落,或是猜测最终的财务部经理一职究竟花落谁家,了解到真相后,又会意犹未尽地反省与思考诚信的重要性。如此一来,作者通过写“我”,使文章主题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猜你喜欢
格斯第一人称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纪念希格斯玻色子发现10周年
捕捉希格斯玻色子之手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希格斯理论获奖姗姗来迟
希格斯子闯入了死胡同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