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彭明辉:小学教育远比你想的更重要

2019-10-16 04:48开广
现代家长 2019年7期
关键词:家长老师孩子

开广

按照现代教育的分阶段法:0~6岁是学龄前阶段、7~12岁是小学阶段、13~18岁是中学阶段。有研究表明,孩子上中学后,父母对其有影响,但影响已经不大。也就是说,父母能够影响孩子的真正有效期,其实到孩子小学毕业时就已经结束了。孩子以后发展得好与不好,就看前期打下的根基深浅了。由此可见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对教育事业非常关注,他对台湾小学教育的弊端痛彻陈词,并指出小学教育应有的方向和方法。大陆台湾是一家,教育上有很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彭教授的看法无形中也击中了现今大陆小学教育的痛点,而他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而言,也不乏启发和借鉴。

从终生学习看小学教育

记者(以下简称记):家庭教育,对很多家长来说是终生的,而您却更加强调小学教育。这是为什么?

彭明辉(以下简称彭):我的大半个人生,一直在与孩子打交道。在和孩子的广泛接触中,我发现很多孩子是“草莓族”,看起来鲜红可爱,可被随意捏一下,就烂得汁液溢出。而学校里所谓的高才生,头脑聪明,智力超群,年纪轻轻就会自己组装电脑,可对人生的理解却空洞得可怕。除了家长、老师要他做的事情之外,他从来想不出自己要做什么,除了应付功课,其他的如情感能力、人格内涵都严重欠缺。有时我不忍心,想引导他们去认识更广阔的人生。然而,这些学习认真的学生竟然说:“老师,与考试无关的话就不要说了,考什么您就讲什么吧。”于是,我干脆到通识教育中心开了人文选修课,讲给那些想听的孩子听。没想到,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许多我在高中时就已清楚的观念,他们却难以理解。面对现实,我只能承认:到了高中阶段,人的价值观已经有了雏形,等到了大学,他们就只会根据既有的价值倾向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他们还对人生懵懵懂懂的,不知道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但是这个时候想去挽救,实在是太晚了!

有时我想,这恐怕怨不得孩子。因为假如孩子国中毕业还不曾喜欢过任何东西,他只是在遵照指令生活,那他到了高中又怎么会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充满热爱呢?由此倒推,我不得不认定:我们必须在孩子小学毕业前,就培养出他对人、对物、对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自己起码的信心;以这些情感和自信为基础,他才有机会在国中阶段藉借文学作品(诗歌、散文)进一步深化对世界的情感,丰富对人生的想象;也只有当他内在的情感较为丰实,对世界与人生的想象较为活泼以后,他才有机会在高中阶段藉借传记、小说、历史故事与粗浅的哲理文章的引导,发展出对人生初步的憧憬,并学会藉借前人的心路历程去思索自己的未来。

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学生阶段尤其在小学阶段,只想看到孩子在功课上的出色表现,从而缓解自己的焦虑或强化自己的虚荣,并经常用错误的评价标准决定孩子哪方面的能力较值得培养。于是,对孩子未来有重要关联的能力被荒废了,而没必要的繁琐细节被过度强调了;值得栽培的孩子被伤害了,而得宠的孩子又被误导了。

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的小学阶段,从较为宽广的视野看待家庭教育,重新定位孩子学习与成长的重点,那么孩子才会有真正成才的一天。

知识不是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

记:目前的小学教育,您认为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彭:传统教育中,小学教育过度注重知识性的细节,且不容许孩子犯错。我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

我儿子上学后第一次月考就作弊了——抄同桌的答案。我问他原因,他说老师要大家认真写,会的要写出来,不会的也要用心想一想。他不想让老师觉得他不认真,所以不会做的就问同桌怎么做。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考试,也不懂得规则。所谓作弊,不过是他对事情有跟大人不同的理解而已。

如果我们容许孩子犯错,只要不娇纵,孩子在和大人的轻松互动中,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那么孩子会过分紧张,无所适从,变得被动、拘谨、死板。

国小的学业目标,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轻松完成。但是,我认为国小教育的目标不应该设定在“知识学习成效”(如学会了多少字、能计算几道题)上,而应该设定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对知识的态度”上,如培养孩子主动的读书意愿和自己动手找资料、发现答案的能力,这远比“知识的记诵与熟练”更有价值。

为给孩子减负,国小的教材简化了,功课轻松了。但减轻学生功课负担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多尝试错误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在硬邦邦的规矩和沉甸甸的期望之外,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逐渐找到面对书本和知识的健康态度。

这些对知识的态度(为自己而读书,为使生命更丰富、更有内在的光彩而读书,为自得其乐而读书),以及获得知识的方式(即没有人引导也能自己去摸索),严重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如果孩子站的跑道錯了,那他一生的努力,就只是在扩大这个错误。

知识的学习不是国小教育唯一的目的,其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其实,老师有没有爱心,有没有偏见,有没有歧视,才是衡量国小老师好与不好的重要指标,而不是其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各位家长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小学生活,你现在能够记得的永远是老师对你的态度,而不是他教的功课。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家长的充分支持与配合,教育的目的就无法达成。譬如,如果家长坚持要孩子一入校就开始锻炼“把别人踩在脚下”的斗争能力,那不但老师无法管教这个学生,而且全班同学都会被他当成练习的靶子。

教他活得更有“味道”

记:大陆有“培优教育”,台湾有“资优教育”,这些都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多才多艺或者增加竞争筹码而进行的一种投资。对此,您怎么看?

彭:我不赞成对孩子进行这种额外的教育,我希望家长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多接触小动物,多去玩耍。

如果孩子整天从这个班赶往那个班,没有时间去大自然里看一看、逛一逛、玩一玩,没有在大自然中体会到喜悦,那他就会去创造自己的快乐:电玩、电视、手机,再无聊也行。可如果我们带他去海边,他可以玩上一整天都不想回家。这样长大的孩子,以后你教他“快乐不一定要用钱买”,他很容易就懂。而没有这种童年经验的孩子,却对此难以理解——因为他一生的快乐都是用钱买来的!

兴趣越广,他未来的人生越亮丽越敞阔。书没读好,到了中学还能补救。可如果小学毕业时,孩子沾染上无聊的嗜好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那你期望他以后对生活充满热情就难了。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孩子欣赏大自然的能力,他一生可以得到的满足感将远胜于单纯的金钱收入。

因此,我对资优教育可以说是痛心疾首!

孩子聪明,学习速度快,本可以在轻松对付体制教育之后,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更广阔的精神领域,去培养更宽广的视野和胸襟,却被家长诱拐去念资优班,用更难的功课捆绑他,把他的心封在一个更紧密的特定的狭小空间里,让他更加没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這是对学习好的孩子的一种惩罚吗?

我上学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但是,我上课从来不无聊:雨天看窗外的雨发呆,春天享受风儿送进来的暖意,秋天在英文课本里偷藏唐诗,这样上课好惬意。功课通常在学校就做完,一放学就到田野、小溪边去玩,去体会文学作品里的诗意。在那个没有“资优教育”的时代,很多孩子都发展出宽广的视野与多种兴趣。

目前的资优教育,基本上是把孩子当成吸收知识的工具,甚至当作知识竞赛的工具。很多孩子从小在父母“投机取巧”的教育下,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进了实验高中资优班,不过是提前念了从大学课本简化下来的教科书,他们从小到大不曾有过独立的思考。这样的学生,在物理、数学或者其他领域,真的会更有创造力吗?其实,不会。孩子从小被封闭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没有获得完整的人格成长,甚至还牺牲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果一路走来,导致其人格与情感的发育都极其幼稚、不成熟。

这能说是为了孩子好吗?我教过资优班出身的学生,极其聪明,却无法忍受没有掌声。资优教育不但辜负了他,而且戕害了他!

从孩子的观点看教育

记:很多家长想好好教育孩子,又感觉孩子年纪尚小,难教,因为他还不懂事、不听话。

彭:小学生之所以难教,不能单纯地以为是他不懂事。有时,孩子没有办法守规矩,是因为大人在被社会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很多东西,而孩子却还保有一些。

大人常用过度社会化的眼光看孩子学业上的表现。其实,孩子的学业表现,有时反映的不是他天分的高低,而是他接受社会制约、放弃非社会性本能的快慢而已。

一般来讲,学习好的孩子天分通常不错,可这里头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没有自我的坚持;学习缓慢的孩子天分也许不够出色,但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比较有创意,很难墨守成规,比如爱因斯坦。因此,当我们引导孩子进入成人社会时,需要注意两件事:一不要在引导孩子进入成人社会的过程中,轻率地否定他在成规之外的创意;二不要草率地判定孩子的愚智、优劣,或者替他决定他未来有没有足够的天分往某个方向发展。

我儿子的国中老师曾用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国小以来的考试成绩告诉我:“你儿子在数学上天赋很差。”可是,她完全忽略了我儿子从小没有请家教、没有上补习班、完全靠自修、欠缺计算的熟练度等因素。国三时,我要儿子逐章整理数学知识,讲给我听,然后我提出问题,直到他能讲解清楚为止。这样训练了半年,我儿子在高中联考时,数学成绩已经相当不错,等到了大学联考,他则以数学取胜。

孩子是未经社会制约的有机生命,用我们无法彻底了解的方式感受世界,用自己摸索出的方式接受外界的刺激并给出回应。他有不同于别人的成长节奏,这些绝对不是我们可以准确预期和严格规范的。因此,教育不能用福特汽车的量产模式来进行,也没有办法用工业生产的品管程序来检证。

面对孩子,我们只能给他所有可能的教育机会,而不是代替他判定未来有希望或没希望。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什么时机、什么场合,你会因为哪句话或哪个神情,对孩子造成了何种影响!

教育不是撰写电脑程式,也不是在训练狗。其实,狗也有它的意志和不可更改的习性,何况是人。我们不应该期望孩子听话地接受我们提出的所有要求,也不应该期待孩子踩着我们呼喊的节奏“一二一”老老实实地前进。只要不影响整个班级的进度和秩序,我们就应该允许孩子犯一些错误。

我们长大了,多半不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只急迫地要求孩子迁就自己,而不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牺牲孩子可贵的本能和天真的禀赋,甚至不管这会造成他们的冤屈乃至个性的扭曲。

一个好家长,必须愿意重新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他要体会自己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大学教授。因为大学教授只是一种职业,可以不带任何感情,但家长的善良、热情、诚恳、活泼、开朗与接纳,却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的进步,不是从书本中来,而是从人的态度中来。家长、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他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将来对世界的看法。

我太太是小学老师,我常鼓励她为自己设定一个简洁、明确的教学目标:上课时看学生的眼神,如果他们的眼睛亮起来,说明你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如果他们的眼睛像死鱼一样黯然无光,那不是你教学有问题就是教材有问题。

教学,教到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对老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它靠的是老师的热情、对学生的了解、把知识恢复为可以感动人心的场景等能力。这样教书不容易,却也会得到极大的鼓励,因为你能真的进入学生的心里。

总而言之,教育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如果用心对孩子,给予孩子人性化的成长空间,让他自自然然做学生,那教育也不是太难。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家长老师孩子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犯错误找家长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