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培养模式探讨*

2019-10-21 08:44敏,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许 敏,李 岩

产业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对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也由重学历转变为重能力,更看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本科生如果参加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有科创比赛经验是重要的加分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更被用人单位所青睐,工作之后能迅速适应岗位,成长为真正的单位骨干力量。

一、本科生培养

现阶段,多数本科院校仍沿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案,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在走访用人单位和对毕业生进行访谈后,发现高校对本科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一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合理,导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二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较薄弱;三是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弱,动手能力较差。要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须在夯实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厘清知识和创新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和实践价值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师生在双选模式下进行自主选择,由导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业、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单独指导,是培养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念,值得当今高等教育发掘和探讨。[1]

关于导师制的起源国内外专家学者持不同意见,一般认为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以“个别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最开始用于研究生教育。1869年,哈佛大学在本科生中推行了学分制和选课制,推动了教学制度的变革,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中,欧美一些顶级高校将导师制进一步应用于本科生教育,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形成了本科生导师制研究和实践的热潮,目前国外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已日趋成熟。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学院制和师儒制才是导师制的源头。大教育家孔子对学生就是用一对一的方式教学,注重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他时常带学生周游列国,非常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方式,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2]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大力发展。基于高等教育民主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为了进一步适应本科生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很多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为首的一批知名高校都开始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尝试在全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在解放师生思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主要分为如下几类:第一,从时间的角度可分为全程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和高年级导师制。代表性高校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等。全程导师制和低年级导师制的学生在大一入学时就通过双向选择确定自己的导师。低年级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基础学业,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过渡;高年级导师则通过让学生加入自己的科研小组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导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深造需求进行分类指导,提升学生学历和就业能力。这种导师制指导学生能做到循序渐进,根据各个年级学生不同特点分类实施,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定位自己,以实现人生目标。第二,从指导过程分为综合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代表高校为广西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财经大学等。现阶段高校普遍实施此类导师制,对导师和学生都没有很多限制,双向选择的时间不受限制,导师的职责属于综合型,以指导学生成长和科技创新为主,受到了很多高校的欢迎。第三,从指导对象分为英才导师制和宿舍导师制。代表高校为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四川大学的吴玉章学院和南京大学等。实施英才导师制的学院由高考分数较高的学生组成,一年级不分专业统一学习基础科目,二年级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主修专业和导师。宿舍导师制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学业和生活的指导。宿舍导师的配备使学生管理更加精细化,以宿舍为单位更利于导师的指导。宿舍导师以指导低年级为主,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做好大学目标规划,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3]

三、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在实施,且实施方案因校而异,大部分高校师生仍对本科生导师制这种管理模式感到陌生,仅把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补充,导师职责不明确,考核标准不到位,执行效果不理想。

(一)加大本科生导师制理论研究宣传,实现师生共同育人

我国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是辅导员管理为主,班主任管理为辅,所以在本科生导师制推行之初,很多高校仍将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补充,没有意识到这是以教学为主的一种师生交流模式。所以,学校要在全校层面制定整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广泛宣传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和意义。

导师制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当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多或者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少时,他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等,才能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长期以来,高校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了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一定的思维训练,尤其需要实践锻练。导师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实践性,对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起到重要的辅助和催化作用。导师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如班级导师和科研导师在指导方式上应偏重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研究、如何创新。通过“指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完善导师制配套制度,提升导师积极性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导致本科生导师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合理的导师选拔和培训制度。目前,许多高校的导师选拔标准和过程过于简单,由于师生比例不均衡,导致高校不得不放宽导师的选拔条件;开展教学活动只能靠自己摸索,没有相应的培训和交流制度,这些都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效果。第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师生,本科生导师制是新生事物,学校对该项制度仍在摸索阶段,所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如本科生导师不仅要指导精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还要帮助落后学生达到一定的学业标准,他们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大部分导师得到的报酬远远不能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缺少合理的激励机制。因此,部分导师对学生疏于管理,严重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学生的正常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第三,缺乏合理的导师考评制度。目前,高校对本科生导师的考核标准普遍以学生的成绩和评奖评优结果为依据,这样的考核机制不够全面、完善、客观,不能准确地衡量本科生导师的实际贡献[4]。

学校应出台本科生导师制的整体选拔标准和相应的考评机制,并给予学院一定的自主权;各学院针对师生配比比例、教育管理方式、学分制教学实施制度,制定适合本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为了促进导师制正常有序地发展,对本科生导师应实行客观评价、综合评价,以评促导、评导结合[5]。只有加大相关理论研究力度,完善配套奖励机制,提升导师的积极性,才能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力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第一,完善导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提前制定完善的选拔和培训机制。本科生导师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工作敬业,作风正派,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学校要定期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注重各学科导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帮助新导师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第二,完善导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对于工作认真负责,学生反馈良好,指导学生成果突出的导师要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年度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对那些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导师,不仅要及时发现并取消其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资格,还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第三,完善导师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导师的考核标准要结合各个方面,从学生成绩、学生干部的培养成效、学科竞赛成绩、创新实践情况、升学率、就业率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三)改进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形式,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很多导师指导学生的具体方式是通过开会向学生传达指令、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导师再提出意见。这样的方式不仅形式单一,过程也比较死板,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想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单一的指导方式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不能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创新教育的精髓背道而驰。

导师要创新教学理念,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指导方式挖掘学生个人的潜力。学校作为管理层面,要定期给导师们传达最新的培养方案和信息,定期反馈被指导学生的发展状况,让导师第一时间对自己的指导策略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导师的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把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精髓。

四、创新本科生导师制方案研究

借鉴国内高校在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方面的经验和目前高校师生配比情况,针对本科生在实践创新方面需要重点培育的状况,笔者探讨了包括班级导师、科研导师和宿舍导师在内的创新本科生导师制,完善了本科生导师的选拔和评价体系,多层次多角度研究了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维导师管理

创新本科生导师由以下三类组成:一是班级导师。为本科生班级配备班级导师。班级导师负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做好大学目标规划;做好班级的选课和学业指导;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科创项目。二是科研导师。定期公布教师科研情况,教师、学生通过双向选择选取科研助手。一位教师可以选择不超过10名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导师定期指导其学习情况和科研进度。科研导师的配备一方面对团队的同学起到很好地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会督促后进学生认真学习,这样才有资格进入心仪导师的研究团队。三是宿舍导师。为大一的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配备宿舍导师,导师从高年级党员或者学生干部中选拔产生,主要负责帮助新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完善导师选评体系,推进师生精细化管理

现阶段,高校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由于评价体系不完善,阻碍了部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制度的实施流于形式,没有实现其内在价值。所以,完善导师的选拔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本科生导师制高效运转的必然要求。

班级导师:必须是拥有博士学历或者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才有资格担任。班级导师的考核内容是对所带班级的学风进行整体考核,如挂科比例,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通过率,班级整体参加学科竞赛情况,省级以上科创竞赛获奖情况,参加院校文体活动情况等,这些都是量化指标,很容易考核,可以结合评比优秀班集体进行综合评价。

科研导师:要求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才能申请担任科研导师。由于指导的主要内容就是科技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学生只要满足如下四项条件中的任意一条,即视为导师完成考核指标。首先,学生申请获得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项目至少一项;其次,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获校级及以上奖励;再次,学生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身份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类论文至少一篇;最后,申请获得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学生需排名前三名)。学校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专利,参加省级以上科创竞赛获奖和国家级文体比赛获奖的,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认定,对导师给予工作量的减免及经费的奖励。

宿舍导师:从高年级学生党员或者主要学生干部中选拔。宿舍成员对宿导进行综合评价,从宿导到宿舍的频次到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问题的耐心程度,宿导评价以被导学生为主。该项内容可以作为考核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增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6]

班级导师负责掌控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和人生目标的宏观导向,科研导师负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宿舍导师负责在生活细枝末节中进行微观辅导。导师的分类指导提升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度和指导能力,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方位多角度督促学生成长成才。

(三)创新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13年9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给学生分层次配备班级导师、科研导师、宿舍导师,在本科生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科研氛围。其中,2014级、2015级本科生学位授予率都超过98%,2014级、2015级考研录取率达到35%,高质量就业率达到99.2%。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科创比赛活动,成果丰硕,具体如表1所示。以上数据表明,该院学生在高层次竞赛中的获奖和第一作者获批专利数量稳步提升,创新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给师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流平台,营造了师生共同开展科研的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表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科院2013—2018年度本科生科创情况 单位:人次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