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研习典范之作,比较阅读相似文本

2019-10-21 06:06赵夏云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举一反三知识迁移比较阅读

赵夏云

摘要:语文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大胆整合教材,某一时间段内集中解决同一体裁或同一主题内容。以其中一篇作为典范之作精细研习,其余的引导学生照猫画虎自我研读,在独特之处,老师再点拨。这样,学生既能迅速集中掌握某一类型体裁文章的鉴赏研习方法,又能比较各种写作风格异同与各自优劣。精细研习典范之作,比较阅读相似文本,那么定会事半功倍。这是语文教学的“终南捷径”。

关键词:整合教材;精选范文;比较阅读;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发散思维,学会知识的迁移。这是数学学习优秀者的秘诀。其實,这种方法在语文学习中同样适用。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精细研习典范之作,比较阅读相似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终南捷径”。

今年是我从事语文教学的第10个年头。思考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意识到:语文学习要求具备的知识点和能力并不是特别繁杂。虽然五千年文明,我们的文学浩如烟海,但所使用的方法技能却是一定的。那如何快速掌握这些方法技能呢?我想,分门别类地学习,效果会更佳。我们不妨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某一时间段内集中解决同一体裁或同一主题内容。以其中一篇作为典范之作精细研习,其余的引导学生照猫画虎自我研读,在独特之处,老师再点拨。这样,学生既能迅速集中掌握某一类型体裁文章的鉴赏研习方法,又能比较各种写作风格异同与各自优劣,杜绝了之前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理不出头绪的弊端。

以小说学习为例。小说学习鉴赏的重难点无非是以下几方面: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人物形象特征、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展开、自然社会环境的描摹、揭示或表达的主题思想、行文结构中的技巧,例如明暗线索、叙述时或倒叙或插叙或补叙、叙述时所使用的人称或第一或第或第三人称等。小说阅读题的所有题目都会围绕以上内容设计。所以,如果能在以一篇文章的精细研习中,将这些内容讲透,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那么学生基本就学会了小说的一般鉴赏学习方法。之后的小说学习只需要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迁移知识即可。

综观苏教版必修课本中所选篇目以及练习中所做小说类选文,我认为鲁迅先生的《祝福》绝对算得上是小说写作的典范之作。其余篇目《林黛玉进贾府》《最后的常春藤叶》等都可以放在《祝福》之后学习。先说《祝福》的经典之处,文中塑造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对主要人物祥林嫂、鲁四老爷的形象更是刻画得人木三分。以祥林嫂的塑造为例,文中对其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并着重刻画了三次不同眼神、脸色,从而展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法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在唯一儿子阿毛被狼吃掉后的多次语言描写“我真傻,真的……”中,我们更看到了鲁镇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由起初的同情再到后来的厌恶和唾弃,看到人际关系的冷漠,预感到祥林嫂的悲剧结局。而几次祝福祭祀活动中对祥林嫂的动作神态的刻画,也显示了改嫁事件对她的影响,看到封建礼教对她的束缚摧残,直至最后的逼上绝路。可以说,鲁迅先生用到了除心理描写之外的所有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塑造了祥林嫂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低,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所吞噬。这不止是祥林嫂一个,而是整个中国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不止在鲁迅的小说中,在现代作家笔下多有这类人的影子。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除运用倒叙法将人物结局写在开头,文中用空行自然将情节分开。依照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外逃初到鲁镇)、发展(被劫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被逐,沦为乞丐)、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顺序行文,是很典范的情节叙述模式。再如,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中,不仅涉及了自然环境(雪),更涉及了社会环境(祝福所代表的封建氛围、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势力、鲁镇普通民众所代表的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愚昧大众),每一处环境描写都有其精妙之处。此处不作分析。另外,在小说主题的表达上,鲁迅先生无一字直接点明主题,而是让我们在他所讲的故事背后深深领悟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理解了许寿裳那句“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最后,小说行文的独到之处:一、倒叙手法的使用,它让读者从故事结局里强烈地预感到: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死去,必然有悲惨的经历。同时,引导读者急于了解,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怎样沦为乞丐的?为什么要向“我”提出一连串有无灵魂、地狱,一家人死后能否见面的问题?她的死与鲁四老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鲁四老爷要骂她“谬种”?这样,既提供故事线索,给读者造成悬念,又制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地表现了主题思想。

二、文中的双线索。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另外,“祝福”也是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祝福”贯穿全篇。

如果我们在《祝福》一课中,将以上问题都讲透彻,那么其他小说的学习鉴赏就没有什么难度了。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每每涉及其他小说篇章时,学生都会以此为蓝本,借鉴迁移这些方法去赏析作答相关题目,而且百试不爽。

如果再举一反三,那么其他体裁,比如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全部是说明文,而《景泰蓝的制作》可作为说明文的典范去学习,其他篇:章就可以比较阅读了。在比较之后,学生除掌握了说明文常用的不同说明顺序、详略安排、说明方法外,更切实体会到不同说明文的语言除明白晓畅、科学准确之外的不同风格特点。比如《景泰蓝的制作》语言之平实、通俗易懂,《南州六月荔枝丹》语言之生动形象、文雅。

总之,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大胆整合教材,精细研习典范之作,比较阅读相似文本,那么定会事半功倍。这是语文教学的“终南捷径”。

猜你喜欢
举一反三知识迁移比较阅读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由一道物理题引发的对绳子张力的讨论
几则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