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开发本土课程实现教育装备多元化

2019-10-21 08:03张迎春
锦绣·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装备素质教育

张迎春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教育装备的支持。本土课程的开发则能够实现教育装备的多元化,并且对于提升本地课堂效果也有着良好的作用。文中主要就笔者所在学校开发本土课程的经验进行介绍,为因地制宜开发本土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土课程;教育装备;素质教育

教育装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和老师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指导途径,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装备的发展和应用将为教育带来新格局,学校的教育装备也逐渐呈现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但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技术装备主要还是理科实验室、图书室、劳动技术教室和科技活动室,音体美卫类专用功能室等一些常规装备设置,在体现个性和特色上略显不足。

一、课程开发背景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第九小学地处淮河之畔古寿州,创建于1957年,学校历史文化积淀较为厚重。我校地处淮南市郊,与学校相距不远便是战国四公子春申君墓,古属楚都古寿州,而寿州窑又是我地区重点非遗项目,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烧制约400余年,始于隋而盛于唐,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于是我们考虑到作为学校这一育人单位,应当承担起保护非遗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一重任。于是我们几经辗转,先后考察了“淮南市汉风陶瓷艺术研究所”“安徽省陶瓷艺术大师——朱兆龙陶瓷艺术工作室”和淮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室,确立了在校内开设陶艺课程,建立陶艺教室,实现学校教育装备个性化、特色化的转变。陶艺教室的成立加之2010年学校引进的击剑教室,初步实现了现代技术教育装备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学校的教育装备初步走向多元化。

过去3年的时间里,我校凭借各方优势,在领导和专家的帮助和校内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从兴趣小组的活动形式,发展到学校的美术课堂中,从教师中开展兴趣和技能培训,着力于开发我们自己的陶艺教师,再邀请专家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陶艺课的开展深受全校师生的喜爱。

二、课程开发现状

陶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在我校扎根已有2年,这2年也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目前我们在三、四年级的班级在课程计划中每周安排2节连堂陶艺课。学生以陶泥为主要造型材料。并且综合釉上彩绘制等多种材料和方法,初步感受泥性,结合美术课本中的泥条盘筑法,掌握团、搓、压、捏等基本技法,体验玩泥造型的乐趣,初步掌握陶艺技能后,让学生了解陶艺制作的基本语言,进而进行泥条成型、泥板成型及拉坯成型,运用多种语言进行综合创作,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每一次的陶艺活动中有充足的时间享受陶艺创作的快乐,发展能力、张扬个性。

其他年级的学生则以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每周二、三、四、五下午放学后一个小时为固定活动时间,由各年级喜爱陶艺的学生组成,每次活动约30人,授课指导教师由我校陶藝教师和淮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学生轮流来校做技术指导。每次内容都安排具体的内容和详细的计划。学生在这里除了继续学习手工陶艺创作的技能技巧外,还穿插安排了手工拉坯训练和施釉技法训练。除了技法上的传授,还会交给学生工艺鉴赏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伴随着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的诞生,其乐无穷。

目前我校已经自主开发相当成熟的专业陶艺教师2名,还有不少几个有兴趣且动手能力较强的老师时长在课业之余去陶艺室制作自己的作品。教师的团队在逐渐扩大,学校在经费上也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课程前景展望

1、编写校本教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通过具体教学内容来实现的。从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它的综合性特点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和美育的重要途径。所以开发出最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是未来陶艺课   以寿州窑历史、传统技艺、人文底蕴、艺术鉴赏为方向,根据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发最适合的课程,循序渐进的开展陶艺教学,将陶艺课拓展到美术教学领域,开发釉上彩绘画教学,手工泥塑教学等。同时整理教学资源,完成校本教材的编撰。

就陶艺教学而言,其融审美、造型、技术、人文于一体,涉及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需要学生运用物理、化学、历史、美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在陶艺课程中,完整的陶艺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探究中外陶艺发展的历史与特点,扩大学生对陶艺历史发展、人文背景、鉴赏评价的知识面,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有利于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培养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提倡各领域合作共赢,学校更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陶艺课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是陶艺课程开设的又一内涵所在。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组内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锻炼耐心,作出精美的作品,让学生的学习中既有成就感,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3、传承非遗走向文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资源,教育是人类文化技艺传承重要方式,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文化,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保护意识、传承信念。通过校园教育阵地的传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性,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是每一级教育部门应当担起的重任。下一步学校将为成熟的师生作品提供展示的舞台,将作品走向淮南文博会,通过文博会的展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寿州窑课程开发的硕果。

综上所述,我校的寿州窑陶艺教室的投入和使用虽是刚刚起步,但是从教育装备意义上来说逐步走向特色化和多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打造。未来的路一定还很漫长,我们会秉承初衷热情不该,将学校特色教育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邓越.基于本土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戏剧之家,2018(26):207.

[2]潘祝青.学校教育视野中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D].江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教育装备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黑板、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机效能评价指标制定
积极推进教育装备特色化建设
最小费用流理论在教育装备运输中的应用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重视调研分析完善中小学教育装备集中采购专管制度设计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