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意义分析

2019-10-21 08:31白志强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诊断

白志强

【摘  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症诊断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抽选我院于2015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71例GIST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并对其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71例患者均经CT检查诊断为GIST,且所有病灶均为单发,良性22例,恶性49例,且均经病理诊断确诊,恶性GIST诊断率100%;同时恶性GIST患者在肿瘤直径>5cm、边界模糊与淋巴结转移率与侵犯周围组织发生率同良性GIST患者相比,明显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多排螺旋CT对GIST患者实施检查,诊断率较高,且在鉴别肿瘤良恶性方面也有着较高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多排螺旋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288-02

在临床上,GIST病症因其好发于患者食管到直肠消化道的任何一个位置,故以往被诊断为神经源性或肌源性肿瘤,而当前临床多认为该病症起源于患者胃肠道的间充质干细胞,极少部分起源于腹腔内软组织[1]。一般来讲,该病症多发于胃部,其次小肠,大肠比较少见,而食管更是少之又少,同时该病症多为恶性,故及时准确诊断病症,就显得很有必要。其中,多排螺旋CT检查,其增强扫描与后期处理技术,就能通过对患者肿瘤位置、形态与大小、血液供需以及周围脏器组织情况的全面观察,来实现对良恶性肿瘤的较好鉴别,从而为临床病症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故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检查资料,来探讨多排螺旋CT在病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并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選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71例GIST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符合CT检查适应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它胃肠道病症或肿瘤病症者;伴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其他恶性肿瘤者;中途中断检查者。所有患者中,男41例,女30例,年龄均在23-79岁间,平均年龄(46.3±3.4)岁;临床表现:腹痛58例,上消化道出血25例,腹部肿块14例,呕血10例,便血5例。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选用仪器是GE LightSpeed 16CT,层厚与间隔设置为1.25mm,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设置在250mA。检查过程中,首先实施单层扫描,时间大约为0.5s,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的是优维显,剂量控制在1.5-2.0ml/kg;而后静脉注射25-29s,进行腹部常规动脉期扫描与全腹部门静脉期扫描,总共大约扫描50-60s,结束后上传原始图像到工作站实施图像处理。同时,后期必须安排2名以上影像学医师对结果实施有效分析诊断。CT检查结束,择期实施病理检查。

1.3观察指标

根据手术病理结果统计分析CT检查对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位置、大小与形态、边界等诊断的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71例患者CT检查结果分析

71例患者均经CT检查诊断为GIST,且所有病灶均为单发,其中,良性22例,恶性49例,且均经病理诊断确诊,恶性GIST诊断率100%。

2.2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影像特征分析

22例良性GIST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多发于胃部,直径多数<5cm,而且边缘也比较清晰,且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也未侵犯到周围组织;而49例恶性GIST患者CT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大多数分布在肠道,肿瘤直径多数≥5cm,而且边缘大多数都比较模糊,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也对周围组织器官造成一定侵犯。恶性GIST患者在肿瘤直径>5cm、边界模糊与淋巴结转移率与侵犯周围组织发生率同良性GIST患者相比,明显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上,GIST病症有着较高发病率,而且发病位置也比较多样,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灶,位置主要集中在胃部、肠道与系膜,进一步证实了GIST患者发病位置并没有明显的特征,从而对诊断过程造成一定影响,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加之,该病症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也没有特异性,而且病程均比较长,特别是早期患者与良性患者并不会出现显著表现,但随病情加重,则可能出现胃肠道梗阻与出血等现象,假若病灶分布在贲门位置,发病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或吞咽不适等表现,极大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安全。

关于该病症的检查,临床诊断方法较多,且以CT诊断法最为多见,然后普通CT检查,因需长时间扫描,且对患者胃肠蠕动与呼吸等也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故应用效果不是很好。而多排螺旋CT,不仅有效规避了上述缺点,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而且还能有效应用MPR、VR与MIP等重建技术实现对病灶的多角度察看,大大提升了诊断准确率。同时,多排螺旋CT检查,可展示肿瘤的直征象同肠壁增厚的情况。众所周知,肿瘤最为明显的征象就是肿块,其中,良性肿瘤一般边界都比较清晰,周围组织可能因受压出现移位等特点,而恶性肿瘤,则通常边界都比较模糊,且伴有一定程度的侵袭性[2]。同时,肠壁增厚,也可作为胃肠肿瘤检查诊断的一个征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肿瘤,其早期可能并不会生成肿块,反而是顺着肠道壁呈现浸润性发展,继而导致胃肠道管壁出现增厚情况。但是,也需要注意到,若出现肠壁增厚,也需仔细辨别其增厚原因,将其同炎症加以区分。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本研究中71例患者中的49例恶性患者,81.63%患者肿瘤直径>5cm,85.71%患者肿瘤边缘模糊,且87.76%患者出现了淋巴结转移,83.67%患者存在病灶侵犯周围组织情况,同良性患者相比,各方面发生率均有着显著差异,同文献报道[3]结果基本相符。同时,恶性肿瘤,可经由血行与种植转移至患者椎体、肝脏与腹膜等位置,是否侵犯到周围器官组织,或是否出现转移,可作为恶性GIST的一个重要CT检查征象。

综上所述,利用多排螺旋CT对GIST患者实施检查,诊断率较高,且在鉴别肿瘤良恶性方面也有着较高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腾飞.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 (20):45-46.

[2]    刘勇玲.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 (11):889-890.

[3]    豆永升,梅邹.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意义[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03):99-100.

猜你喜欢
诊断
智能变电站设备诊断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针对代谢标志物的分子探针设计与合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法医尸检中生前伤检验的研究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PLC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