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环雄安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研究

2019-10-21 10:06李杰黄欢
全国流通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产业结构

李杰 黄欢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背景下,借助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战略机遇,京津冀围绕雄安区域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将进行重新定位。随着产业结构、区域环境、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新的需求,商贸物流产业顺应雄安区域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构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一体化协同发展为主体,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支撑的上下游产业相衔接的商贸物流新格局。

關键词:商贸物流;协同发展;产业结构;物流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19)06-0010-03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3年来,京津冀区域在交通、生态、产业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原来北京的企事业单位、专业化市场、各种医疗、教育服务机构,外迁落户津冀两地的越来越多,伴随着企业外迁,也为京津冀带来了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升级的良好机遇。同时,随着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的批复,京津冀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构建需要更加科学的统筹性规划发展。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明确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形成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设定了区域功能整体定位和三地功能定位。三地在协同发展中所承担的角色分工自此更加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打破了三地的地域限制,依据各地的自身优势,通过构建北京世界级城市群这一区域发展核心目标,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进而带动天津、河北两地的快速发展,以及解决北京发展的困境问题,又能将整个区域整体经济实力进行整合性提升。

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疏解地,在现代服务业中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承担了北京商贸物流产业外迁疏解的任务。依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定位,河北在对接北京、天津产业的同时,应当结合自身原有优势,将承接北京外迁的商贸物流产业与本地相关类似产业进行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产业调整、产业升级、协同创新的发展任务。

一、京津冀物流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分析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相差悬殊,就河北来说,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足,重工业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并且产业技术水平低,管理创新力度不够。在产业链条上,主要划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其中北京的科技和现代服务业这两大优势产业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而天津正处于传统制造业向战略新兴产业过渡阶段,其中传统制造业以石化、钢铁为代表,而战略新兴产业主要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位于产业链的中端;而河北除个别地区外,优势产业主要为“两高一低”的传统产业,即“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且制造业和服务业均位于产业链的低端。由此可以推断,河北省的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发展质量不高,物流产业急需转型升级。

2.物流基础设施分析

京津冀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不清晰。例如,运输方式在市场范围内存在严重的交叉现象,物流基础设施缺乏清晰合理的分工,造成京津冀区域难以充分利用运输方式所存在的优势;而且同类货源的无序竞争也导致运输方式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京津冀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化程度很低,物流中心以及货运枢纽较为分散。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内公路、铁路、海运、内河航运都有各自的节点和线路,但缺乏能够整合不同运输方式的综合性物流网络体系。以河北为例,在物流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重线路、轻结点的问题,而大部分物流项目主要集中在线路建设,忽视了结点方面的建设,资产物流业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程度。物流节点的建设与完善不仅可以提升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之间的协同性与兼容性,而且已成为京津冀一体化整体物流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

物流节点衔接不够,流通渠道不畅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相比较,虽然京津冀地区路网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内部冀中南城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沿海城市交通不便的状况仍比较突出,跨省运输市场的竞争还没有放开,跨省市运输的协调合作机制也尚不健全。许多重要交通枢纽之间的交通联系、渠道依然不畅。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内道路交通设施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内路网主要以北京为中心,向四周进行辐射,这种路网结构不仅使到北京的客货流量都集中于此,还造成与北京无关的客货流量都要经过北京交通枢纽或在此中转,从而导致北京的枢纽能力紧张,给市内城市交通带来极大压力。

3.商贸物流产业链协作程度分析

京津冀地区商贸物流产业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远远低于物流产业发展较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能提供全面物流服务的企业非常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能够提供的物流服务产品相对匮乏,难以为商贸供应链提供有力支撑和整合。以河北省为例,各地发展缺乏一定的统筹规划,很多商贸市场都是长时间积累自发形成,市场与产品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性,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生产、产品、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势,各地区同质化竞争比较明显,不利于区域经济长期有效的健康良性发展。近年来,河北批准设立的32个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已有24个批准了总体规划并进入建设运营阶段。获批的物流产业聚集区总规划面积326.54平方公里,正在建设中的起步规划面积 72.79平方公里。但是多数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物流聚集效应并不是很明显,很多招商引进的企业多是非物流企业。并且产业优势不突出,主要表现在物流业聚集水平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聚集区传统的物流营业模式比较普遍,主要集中在运输和简单的仓储等低端领域,缺乏专业仓储、分拣配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高端物流企业;特色服务和增值服务不足,导致同质化经营严重,难以对周边地区的物流企业形成吸纳和辐射作用,无法有针对性为区域内商贸市场提供高品质物流服务。

二、京津冀环雄安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1.区域商贸需求拉动力

京津冀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涵盖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密集,共拥有1亿多人,GDP占全国总额的一成以上。河北省是京畿之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据统计,超过1亿元的批发市场约有300多个,年货运量约4亿噸,年成交总额近2千亿元,全省共有4500多个消费品交易市场,其每年市场成交额约2205亿元,年配送、运输量近9亿吨。近几年,河北共接纳约4600家国内外“三资企业”,其物流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河北是医药、农业、钢铁、建材等生产大省,其专项货物存在较大的物流量,一旦这些企业将产品物流环节从整个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实行物流外包,那么物流的潜在市场是很巨大的,这些企业也将会成为推动河北物流整体发展的生力军。

随着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物流产业也进入了增速换挡和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1990年~2000年年均增长20%和2001年~2010年年均增长15%,我国物流业经历了两个十年的高速增长期,此后逐步进入了10%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此时物流业急需寻求新的增长点,从而实现新的突破。另一方面,2009 年以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燃油成本的不断上涨,严重影响我国的物流成本,占 GDP 比重始终徘徊在 18%的高位,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尚未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物流产业寻求创新突破。

从需求量来说,京津冀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拥有京、津两大国际大都市,京津冀的消费市场广大,促进了工业、农业生产要素的向京、津都市圈集聚。大量的工业、农业产品流向京津,物流呈现大规模、长距离、宽辐射、多层次等特性,而河北是京津的门户,是物流的必经之地,所以生产、消费要素向京津的流动,促进了周边物流设施的建设和布局,为河北物流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

2.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技术革新的推动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逐步深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大红门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化市场落户河北高碑店、容城、永清等环京地区,与当地原有产业进行了有效整合。如保定白沟市场与北京大红门市场的对接就是借助双方的专业化市场特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产业链升级协同发展。区域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京津冀商贸物流产业加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借助区域内雄安新区国家战略的建设实施,京津冀未来作为国家创新的示范中心、人类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中国解决方案展示中心、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改革中心,势必推动区域内各行各业产业链转型升级。同时依托国家提出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带动消费升级战略,对区域内商贸物流一体化服务将要求更高,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商贸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近年来,以京东集团、阿里集团、苏宁集团为代表的新零售电商产业和以顺丰速运、申通速递、中通速递等为代表快递物流产业在河北快速布局,将京津冀区域商贸物流发展进行整体性通盘考虑,加速商贸物流产业向河北转移。

智慧物流作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各个物流企业在雄安新区展示示范的重点。京东集团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开设智能无人终端体验店,菜鸟网络在雄安新区建设“智慧物流未来中心”,菜鸟驿站在雄安新区投放无人配送车等,技术升级推动未来区域商贸物流的进一步整合发展。

三、京津冀环雄安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建议

1.围绕国家战略布局、贴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充分理解国家关于京津冀三地的不同定位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绿色、创新、协调、开放”的规划定位,紧密贴合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对区域内产业与商贸物流相互衔接、相互对应的关系进行梳理,构建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为需求的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思路。

2.以“科技、开放、管理、创新”为导向整合商贸物流产业

商贸物流产业直接面向满足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随着新零售、新经济等新时代商业模式的到来,商贸物流也将步入到新时代。借助区域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依托以科技为代表的智慧物流,以开放为代表的平台化物流,以管理为了代表的精益物流,以创新为代表的共享物流,推动区域商贸物流以多维多角度整合为方向进行一体化发展。

3.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打造生态链式商贸物流体系

对京津冀区域内经济产业、人口分布、地域环境等进行全面分析,结合现有物流产业聚集区的产业、产品特点,逐步形成以农产品、服装、小商品、建材、标准件、家具等核心产品为主体,打造“供、产、销、用”为一体的生态链式商贸物流产业体系。

四、结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千年大计,区域商贸物流产业定位与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破区域界限,统筹配置资源,合理规划服务,共建生态链供应服务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是促进京津冀环雄安区域发展的重要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焦文旗.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京津冀物流协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河北省工经联(省经团联)现代物流行业调研组.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N].现代物流报,2006-6-30.

[3]唐楠.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4).

[4]王微等.加快推动我国物流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J].国研视点,2015,(5).

[5]刘东英等.京津冀物流产业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5,(04).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