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乡村贫困区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2019-10-21 09:58梁佳辉
度假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梁佳辉

摘要:一个地方旅游需要得到长远发展,就需要非常了解自身和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的一系列情况。贵州旅游业的开发,首先就需要了解自身的情况,了解到贵州是一些贫困区的旅游开发战略,并给予一个科学的战略。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规划;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023-02

与贫困做斗争是人民和一个国家议题当中的重中之重。旅游扶贫对于中国贫困县市来说也是一项抵御贫困的重要手段,在学术界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不断从国外传入国内,国内学者也越来越发现旅游扶贫是一种抵御和反贫困非常好的手段,它具有投资少、回收快、返贫率低、成效大的几大优点。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贵州省一些贫困村寨经过10年田野调查统计出的发展阶段。

1 以村落为载体的旅游发展阶段

1.1 以西方理论为载体来解释村落旅游现象

首先,研究视角比较单一,主要来自经济学、管理学等上层建筑角度展开研究。其次,理论研究者将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实际的贵州寨子中调查情况,并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来阐述自己田野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这种研究似乎缺乏了文化内涵的渗入,无法对旅游背后的逻辑形式进行很好的探索。为了更好地论证西方理论的合理性,将我国国内乡村的文化和旅游要素进行切割,似乎并没有从整体上对我国旅游内涵进行很好的论证。最后,研究方法上,由于学科取向的单一,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因此,研究仅仅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形成深入的剖析伴随着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研究范式。

1.2 学习与摸索阶段

为了避免上阶段的缺陷,也深感旅游研究范式出现的问题,因此,此阶段在对第一阶段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基础上,主要通过对中国村寨社会内部结构要素进行深入调研,并以中国村寨为载体来作为一个主体开展研究。此阶段研究也突破了研究学科界限,进行跨领域研究。但是此阶段也存在自身缺陷,就是缺少空间重构、国家与村寨的互动性、以及学科之间与社会关系的关联性的互动,也无法从各个方面总结凝练出经验材料。

1.3 原创性学术命题的提出阶段

摒弃前两个阶段的一些缺点,通过对田野调查一系列研究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共同体”的研究课题,以村寨为载体的旅游专题研究,首先研究者要进行对当地村寨的长期田野调查,深入到村寨进行生活,了解村寨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历史,然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借助西方能够借助的理论但是也避免盲目的全般西方理论而对中国传统村寨进行碎片化的研究,从而总结出属于深埋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旅游研究课题。

2 面对贵州贫困村寨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的解决办法

鉴于对贵州省旅游资源定位的不明确,直到2016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才明确地提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作为全省旅游的定位,在这个山地定位的基础上又提出多民族文化的“文化千岛”,贵州省集民族村寨、民族风俗、民族风物、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一大特色。

如今地方政府也开始相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计划,对村寨旅游进行大量的扶持,尽可能地投入扶持贫困县的扶持资金。并根据每个县和村寨的定位,来发展自己的特色旅游。

(1)充分了解自身旅游发展的基础资源

首先,贵州省各个贫困县要根据自身的特色了解该县是否具有乡村旅游开展的条件和基础,即旅游六要素。旅游六要素包括“游、购、娱、吃、住、行”。貴州省任何一个贫困县、乡、村欲开发乡村旅游,当然首先要考察清楚自己所在地是否具有这六大要素。任何一个旅游城市要开发首先是具有旅游景点,而大多数景点对于后天可以打造的“住、行”都开发的很好,例如,星级酒店、旅社等等,再加上和互联网相结合,更加方便了驴友们在网上订购自己住和行。而“游、购、娱、吃”这四大要素,更多的则是由大自然生成的独特地域性,是由该地的历史文化、居民生活起居长期积淀下形成的饮食文化、特色娱乐、特色娱乐方式以及游玩方式,具有先天性、历史性、独特性等属性。而对这天然因素其实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重视和巧妙构思来打造出更加符合驴友们需求的旅游体验。但往往不能在现在人为地、想当然地去“创造”。否则,勉强去“创造”,就失去了乡村原生态的特色,作为乡村主要旅游者——都市人往往会不予认同。

其次,在具有“游、购、娱、吃”四大要素的基础上,自己所在地能否开发乡村旅游,还须进一步依据自身的定位理论来审视,看其是否具有一方特色。例如,江口县抓住了自身的定位,把寨沙侗寨定位为梵净山门户,侗族乡村旅游示范点,然后努力按照自己的定位进行打造。仅一年的旅游经营净收入达到744万元,人均纯收入也不断提高,靠旅游收入的农户达到21户,这一趋势还对周围村寨起到了带动的作用,纷纷开发出自身的特色,找出自身在旅游资源上的定位。

(2)分析市场上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了解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

是否在旅游六要素都充分开发和完善了以后就能取得良好的旅游增值的效应呢?回答是不一定的。对于一个省来说,特色具有同一性,尤其在相邻的一些贫困县来说,特色的东西很难挖掘和找到。例如上文江口县提出来了自己的特色定位,开发得比较早,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和带动效应,但是后来者的话就很难超越和发现出区别于前者的一些更好的旅游特色文化,尤其地区比较近的情况下。而且旅游行业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一个地方是否值得去游玩,是否具有集群效应都是一些额外的影响因素,所以不能亦步亦趋,不能形成同质化的旅游资源。

因此,在定位自身特色资源的同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就需要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旅游特色资源的定位当中来,毕竟是为了民众脱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他们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女性这一主体地位不断突出的今天,贵州省尤其是民族地区,大多数女性的未就业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倾听他们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利用她们自身的旅游文化符号的特征,例如手工艺,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的制作等等都是实现她们再就业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也是发现旅游特色资源的开发的一项很好的基层经验。从而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一个良性的循环状态。

(3)抓住政府扶持这一力度,做好旅游特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工作

贫困县、乡或村一定要重视旅游产业营销中的宣传,应积极抓住贵州省在这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遇。《做强旅游长板 壮大旅游经济——2017 年贵州旅游工作任务解读》中指出:“在全行业统筹全省的旅游部门和一些涉及旅游行业领域的企业,加大它们的营销力量与宣传能力,在各行各业形成联动机制,共同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搭建起全省宣传推广联动平台。联合贵州日报全域旅游品牌国际广播中心搭建贵州旅游新闻中心,推出集 30家省外门户综合网站、50家省内微信‘多彩黔行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

还可以学习借鉴一些发展的比较好的特色地区的景点,例如苏州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等地方的智慧旅游项目,还可以与当地一些特色大学和学院进行合作形成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开发属于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然后通过制作类似于《上新了 故宫》这样的大型的吸引人的旅游文化节目来扩大地方旅游文化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景区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以贵州雷山西江苗寨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8(2).

[2] 齐健.2010年《贵州旅游扶贫开发纪实:诠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N].新华网12月12日.

[3] 蒋焕洲.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及实现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