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宋画团扇《雪山萧寺图》

2019-10-21 21:39马晓光
大东方 2019年9期

摘 要:《林泉高致》有言:“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中国山水画仅在方寸之内、笔墨之间可有千里江山之气象万变。在中国人心中雪代表着冰清玉洁,是情感的寄托。自古皆有文人骚客以雪为题,借雪抒情言志。毫不例外在中国历代山水画中,对雪景的描绘从无缺席,历代画者通过雪景这一题材描绘孤寂、清静、隐逸等意境,从而表达自我心境。

关键词:置陈布势;时间空间;笔墨意境;冷寂;隐逸

宋代团扇《雪山萧寺图》(图1)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中无提款,钤有五方收藏印,画面正上方为“天历之宝”下半部分,右边为“朴孙心赏”,左边由上到下依次为“项元汴印”、“墨林秘玩”、“张则之”。此画作者不详,有学者认为应是范宽作品,依据是画面物象排布方式以及笔墨皴法与范宽存世作品极为相似。在范宽存世作品中,确有一副雪景山水作品同样题名《雪山萧寺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幅画做一比较,从笔墨特征上看,团扇《雪山萧寺图》又更似于师法范宽。无论怎样这幅雪景山水团扇依然是传世精品,是或非暂不去考证,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学习这幅团扇的置陈布势以及笔墨表现,看作者是怎样营造这幅雪景山水意境的。

一、置陳布势

画面可分五个层面,由近及远依次为:前景树石、溪口水面、山麓萧寺和茅舍、雪山、远山。体现中国山水画近推远、远拉近的表达手法,真可谓咫尺千里。

首先映入眼帘的一组五棵寒树,这组树拟人之态尽显其中。一棵小树向画面外延伸但树头又有一种回折,又一棵斜穿过其中两棵树,走势与小树呼应,仿佛要唤小树回来不要走出画面,最前两棵走势向画面中心做远眺之资,剩后一棵却把势引向后面山峰。皆可见“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虽一枝一节,无有可直者,其向背俯仰全于曲中取之。”《画禅室随笔》

溪流源头隐于寒树巨石后的山谷深处,水面成之字式构成,向远方绵延延伸。

古寺藏于密林山谷中楼阁错落,两三间茅舍露于山麓竹林间,可谓“楼阁宜巧藏半面……远屋唯脊,而前后宜清”《画笙析览》。

竹林随风浮动,其走势引向岸边停船与行人。船头朝向竹林似是行船归来停于岸边,行人顶风冒雪同样向竹林方向走去。

画面右侧主体雪山山势由古寺绵延而起,山头向画面左方呈回环之势。

两层远山错落绵延,其势与雪山呼应。

可见此画妙在,整体画面中占比最大的寒树、雪山、竹林、水流均置于右侧其走势均向左,而作者在画左侧仅有一舟、一人以及淡淡的远山,设其势向右,画面尽显平衡。

树、山、人、舟的走势交汇于竹林茅舍,的确有意思画名为《雪山萧寺图》但画的视觉中心却落在了竹林茅舍上。从画中人做迎风避雪姿态,竹林随风摆动,溪口并没结冰而是缓缓流淌,由此z看见此画表现的时间为初遇风雪。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人要前往目的地萧寺,途中遭遇风雪天,他迎风前往竹林茅舍暂避风雪的动态场景呢。

中国古代文人对寄情于自然山水,游离在画中山水间,追求精神和情感的自由。此画雪山、萧寺、渔舟、流水,幽居、旅人等物象均属典型隐逸山水画题材,表现了画者内心意境的表达。

二、笔墨表现

此画展现被风雪笼罩下的雪山幽谷、寒树竹林、萧寺、茅舍。

用笔强健有力,山石用雨点、钉头皴,皴擦不多而精到厚重。水边置大石巨岩,由于石块被白雪覆盖,皴笔仅简单表现阴阳凹凸。

巨岩上寒树凋零,作以鹿角枝,淡墨皴染树干。平头点表现山谷密,林介字点作雪山山头灌木。

淡墨烘染天空、水面。巨岩与其上的寒树笔墨圆浑厚重烘托画中雪景的凝重、天与水的冷寂。在这凝重的画面中,巨石、雪山、河岸与屋顶覆以白粉,以白衬黑,使得画面更显冷寂。

竹林茅舍与深山萧寺屋檐以下再用淡赭染之,为画面一点珍贵的暖色,在这幅冷寂的画面中给观者以暖心感。

传达着画者钟情山水隐逸生活,通过笔墨再现自然与内心世界的结合再造,从而赋予山水画以表现性,即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此幅画作个人情感与景物描绘相结合,使画者心中自然之境以及隐逸之志得以抒发和表达。

小结

中国山水画讲立意、讲布势、用笔运墨、赋色,即中国山水画在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以及审美要求上有它自己独立的系统。本文分别从置陈布势、笔墨表现来分析解读宋代团扇《雪山萧寺图》画面意境。展现在一副小小的宋代雪景山水扇面上的无限空间,和以静胜动的时间动感表达之大美,甚至可以感觉到画中气温。并给观者以视觉与内心的触动享受。

雪景题材山水画,自古以来都深受文人画者的青睐,文化、精神价值也传承至今。置陈布势、笔墨语言是绘画的基础,审美趣味、意境情致为绘画的灵魂。在追求创作技法、笔墨表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意境的提升和审美上的进步。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传统,以现在生活为源泉,古为今用,展现时代的艺术风采。

参考文献

[1]《林泉高致》(宋)郭熙 著,周远斌 点校 纂注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版。

[2]《中国画的构图》 王伯敏 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3]《画禅师随笔校注》(明)董其昌 著,屠友祥 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

马晓光(1991.10—),男,汉族,籍贯:河北邯郸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理论与创作研究。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