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民族的萨满文化

2019-10-21 02:30崔金南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萨满乐舞朝鲜族

一.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是原始宗教晚期的一种形式,以万物有灵为核心,主要流传于北方民族,各民族对于萨满的称呼有所不同,韩国将萨满称为巫党,蒙古语族称萨满为“奥德根”或“勃额”;突厥语族的民族称萨满为“奥云”或“巴克西”。但是无论是哪种民族萨满都被认为是人与神的中介,可传达神灵旨意,沟通人神世界。萨满多女性,以致一些地区男性萨满也装扮成女性。

萨满主要从事祭祖仪典、跳神驱鬼、占卜治病、祀福禳灾、祀求人畜兴旺、祝愿氏族平安等宗教活动。早期萨满为人行巫术、仪式不取报酬,进入阶级社会的民族中萨满则收取报酬。萨满的宗教服饰主要有:神帽、神衣、神裙等。行巫术、仪式之法具主要有:神鼓、神杖、神刀、木“档士”等。

二.萨满与仪轨

仪轨是整个萨满仪式的精华。分为“感应-请神”、“应酬-娱神”“祈愿-送神”:先由巫堂请神,神到举行巫术的场所 然后应酬神,告诉神人们的愿望 最后送神。

划分巫仪式的方法有几种,其中一个方法是从巫仪式的规模、时期、目标上分类的。从规模上大概可以分为国家的仪式、村庄的仪式、个人的仪式 从目的及内容上可以分为:为了亡者举办的死灵祭,祈愿丰收的丰收仪式,为了解决个人的问题举行的治病仪式或搬家、祈求好运等仪式 从时期上可以分为春节或者春天、秋天、每年一次举行的仪式是周期性仪式,有人死去或者家里发生不吉之事而举行的禳灾、祓除仪式是非周期性仪式。这些仪式也往往被交織在一起而不能截然分开。不过举行巫仪式的根本对象却很明确——巫仪式是为了活着的人举行的。

在萨满教的世界中,人、萨满、神灵三者构成一个立体的关系网络,彼此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以人为主体主动与神沟通的方式有多种,如祈祷、献祭、巫术等,但这些方式主要限于人的行为和意愿,此种情况,超自然的神灵不仅是被动的,而且是无为的,并没有实现人与神的直接沟通。只有在脱魂和附体的情况下,萨满才能与超自然的神、魂直接交往,相互遭遇,甚至达到彼此合一的境地。

1.国家仪式 :国家仪式是王室委托巫师举办的仪式。分为三种:国家仪式和国家祭堂仪式以及外边仪式或者外方仪式  2.神灵祈者仪式 :巫堂为了自己本身举行的仪式,分为三种:虚主仪式和降神仪式以及神仪式。  3.天神仪式 :信仰巫的人为自己的家庭举行仪式。 4.死灵仪式 :为亡者举行的仪式。 5.龙神仪式 :为龙神举行的仪式,一般在海或江上乘船进行。 6.受成造仪式 :一般男孩被比为横梁,为了得男举行的仪式。 7.妈妈拜送仪式 :在这里的妈妈是疱疮神。8.治病仪式 :得病的时候举行的仪式,上层阶级叫忧患仪式。   9.都堂仪式 :一般村里有祭村子守护神的祭坛或者巫堂的堂,为了祭祀守护神,村民委托巫堂举行的仪式。10.丰收仪式 :为了祈愿丰收举行的仪式。11.天尊仪式 :不仅祈雨,还有疫病、灾难、天灾地变、病虫害等盛行的时候,在王宫举行的仪式。12.预探仪式 :为了给祖上汇报花甲、婚礼等家庭的喜事举行的仪式。

三.萨满与服饰

萨满服饰为白色。萨满教认为,神居住在天上,白色是天的的象征,代表善,象征光明、生命、吉祥、纯正,且白色可以辟邪,各种鬼怪都怕光亮,见到白色就会远避。

萨满服短衣长裙。韩民族的图腾崇拜中仙鹤作为典型代表。三国两晋时带高句丽崇拜仙鹤,仙鹤飞翔,飞仙羽化的观点早已形成。朝鲜民族的崇鹤心理在巫党妇女中传承,《帝释神歌》……门前的宾朋贵客,都是乘鹤往来的神仙”反映出鹤与神仙为伍,人可以乘鹤飞升,称为仙鹤的思想观念。“萨满的装束模仿了飞鸟的样子,萨满服装的衣袖和前胸佩带的铜或有布扣的长飘带象征了飞鸟的翅膀。后边的长带子是飞鸟尾巴的象征。”同样,萨满服饰款式模仿的是仙鹤,也是韩民族服饰的根源。

萨满服配饰丰富。萨满行使神事主要依靠昏迷术,一方面萨满本身具有一些常人不具备的敏知特质,并通过前任萨满的教授、本人的多年苦炼和修身,成就了一套感应、致幻的神秘功法 另一方面,为了尽快进入昏迷状态,还需要一些外部条件和环境,如穿神服、戴神帽、敲神鼓、佩带神偶和钟、铃、彩带、法鞭、银剑、玉等佩物。萨满普遍佩戴的法冠由帽托、帽架和各种帽饰组成。萨满神冠前额均垂挂珠串流苏。流苏,即萨满神帽前的罩面垂帘,民间多称帽帘,俗称“神眼”,与神帽相配共同组成完整的形体,“帽如兜鍪,缘檐垂五色缯条,长蔽面,缯外悬二小镱如两目状”。流苏主要有着遮面护己、惊吓鬼魂的功能。朝鲜族服饰中的流苏根源也在此。

四.萨满与舞蹈

萨满教作为朝鲜族原始的宗教信仰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朝鲜族人民的思想与生活。宗教的虚幻反应方式得以表达,就是要使其附着在某种具体的文化实体上,通过文化实体发挥其实际作用,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成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的萨满仪式主要是用来祛病驱邪,这就要求巫师与神进行沟通,唱、跳是最能体现这种沟通的方法,成为巫师们必不可少的仪式,在此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传承宗教仪式的巫俗仪式乐舞。按地域将韩国巫俗仪式乐舞划分为:水源巫舞、汉城巫舞、平壤巫舞、釜山巫舞等,汉阳大学舞蹈理论家金玉振以文化形态的区域特征将韩国巫俗仪式乐舞划分为京畿巫舞、湖南巫舞、西道巫舞、济州巫舞。另外,从巫者形成的角度讲,将韩国巫俗仪式乐舞划分为降神巫舞和世袭巫舞。北方型为降神巫俗,而南方型为世袭巫俗。

假面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假面舞并不是单一形态,而是多种形态共同发展,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河神别神祭假面游戏;凤山假面舞;康翎假面舞。河神别神祭假面游戏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假面具形式,是为祈福而进行的祭祀活动。

鹤舞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体现舞蹈的动律,模拟鹤自然形态的物质因素有“鹤步”“鹤飞翔”等舞蹈形象,是朝鲜民族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展示出他们崇鹤的心态与风韵。

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民俗舞蹈,大多在功能上与祭祀活动关系密切。依其旧俗多在春节、农作季节举行,旨在驱邪鬼迎福神,祈祝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农乐舞历史悠久,对于它的来源,颇具倾向性的观点认为,最早源于狩猎生活,后被用于农耕祭祀,亦被用于训练农军及佛僧的乞粒活动中,而且其功能渐次转向农间自娱,传至当代的即为祭祀与自娱相结合的形态。

作者简介:崔金南 女 延边大学国际研究生学院2017级 研究学科 民族学 研究方向 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萨满乐舞朝鲜族
韩邦奇《苑洛志乐》的思想来源与乐学诉求
论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对自然的信仰与敬畏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KORE A TOWN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另类“哈韩族”:去韩国打工的中国朝鲜族人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沅水流域傩仪式活动中的乐舞研究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狩猎社会与熊崇拜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