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晋城古堡与福建土楼的异同点

2019-10-21 05:17王军雷
度假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异同

王军雷

摘要:晋城古堡和福建土楼分别为北方和南方民居建筑的代表,两者在建筑功能、宗教信仰、文化内涵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在修建背景、建筑布局和防御体系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性。该文通过对两地古堡建筑的比较研究,对于进一步探究两地地域文化,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晋城古堡;福建土楼;异同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366-02

1 晋城古堡与福建土楼概述

1.1 晋城古堡类型及分布

晋城古堡主要指分布在沁河流域一带的修建于明末清初的用来抵御农民军入侵的古代民居。与黑暗的中世纪西方城堡相比,晋城的明清古堡群更具有东方神韵。在晋城一带,保存下来的明末清初的古堡建筑群有54处,大部分保存十分完整,再现了明清时期的古貌。其中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堡有8处:皇城相府、柳氏民居、砥洎城、窦庄古堡、湘峪古堡、郭峪古堡、郭壁古堡、上庄古堡。其体量之大在中国北方十分罕见。

从类型上讲,沁河中游的明清古堡主要有三种:平原城堡、山岗城堡、坡地城堡。这些古堡群主要分布在沁水、阳城、泽州三县几十公里间,沁水以上,泽州之下,均未见古堡。这一带的古堡建筑群种类丰富多彩,在统一中又富于变化。在沁河中游肥沃地段的沁水、阳城两县,古堡建筑群分布于沁河主流两岸,这两县的古堡多带有军事防御的特点,如窦庄、郭壁、湘峪等;在沁河最大支流丹河和旧时贯通沁水、阳城、泽州的重要古驿道上,泽州县的古堡则沿清化大道分布,这一带的古堡带有商贸中转的特点,如拦车、天井关、冶底等。

1.2 福建土楼类型及分布

福建土楼特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地区那种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的巨型居住建筑。福建土楼从明嘉靖年间开始修建,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据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福建土楼的数量总共3700多座。

福建土楼的分布很广泛,类型丰富多样,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圆楼、方楼与五凤楼。在闽西龙岩、永定县、闽南南靖县、平和县等山区主要分布有圆形土楼;在永定县的高陂、坎市、胡雷、抚市主要集中有五凤楼;在龙岩、永定、南靖三县交界处的多是方形土楼。福建土楼在外观造型上基本相同,但平面布局却不同。福建土楼的主要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通廊式主要是闽西客家人的聚居建筑,单元式主要是闽南人的聚居建筑。

2 晋城古堡与福建土楼的相同特点

2.1 聚族而居

一般而言,祠堂往往是传统古村落的标志和中心,无论晋城古堡还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都与祠堂有着紧密的联系。宗祠或者祖堂是村落的核心,是同宗同祖的族人祭祀祖宗或集会议事的场所,在宗祠中还设戏台,宗祠兼做公共的娱乐场所。因此它代表着崇高和永恒,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以宗祠为中心,以族长为代表的家族制度成为族人心中的法律准绳,这种家族制度把全族人紧密地凝聚在一起,成为世代聚居的内在因素。

2.2 平战合一

晋城古堡和福建土楼建筑形制上虽有差异,但都有固若金汤的外墙与封闭的院落,既能御敌于千里之外,同时又能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晋城古堡和福建土楼基本上都修建于明清社会动荡时期,因而这些建筑都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为了生存与发展,建造晋城古堡和福建土楼时,既考虑到如何适应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到怎样有效地防御外敌的入侵,两者并重,缺一不可,两地建筑都体现了防御为本、平战合一的建筑特点。

2.3 多元信仰

在传统聚落中民众离不开宗教信仰。祠庙是聚落的中心,通常位于古堡的核心位置或者交通要道,晋城古堡以汤帝庙、府君庙、关帝庙、魁星楼等为主,福建土楼以土地庙、关帝庙、魁星楼、妈祖庙等为主,其中,既有敬奉的保护神,也有各自区域内独具特色的神灵。祠庙是强化族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聚落中民众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

3 晋城古堡与福建土楼的不同之处

3.1 修建原因不同

不同的建筑类型产生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无论晋城古堡还是福建土楼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沁河是黃河的支流,沁河流经晋城境内往往形成相对平坦的山坳和肥沃的土地,这就为晋城古堡的出现提供了绝佳的地理环境。明末崇祯年间,政治腐败,灾荒连年,陕北的农民起义跨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晋城因为经济富庶、商业发达、高官大贾云集,又是南下中原、北上太原、东指京师的咽喉要地,成为农民起义军长期盘踞和功掠对象。为了抵御农民军的攻城略地,纷纷修筑城堡以保全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可以说是山水相依的地形和特殊的历史造就了晋城古堡群。

福建闽西为山区、闽南为沿海,因此这一带历史上一直是战乱频生之地。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在福建沿海各地进行骚扰抢劫,烧杀掠夺,直至发展到攻城陷堡。在官兵无力保护的情况下,老百姓为了生存,纷纷效仿官建城堡,建造起修建速度快的,而且可以就地取材的土楼建筑群。明代嘉靖以后,刚刚取得了抗倭的胜利,在闽粤之交的福建原住民与客家族人间的矛盾却恶化了,他们之间为了争夺战中能够获胜纷纷修建土楼。因此为了抵御沿海倭寇的侵扰、以及山区之中的猛兽,为了在客家和福佬两大民系的矛盾、家族间的械斗中获胜,福建土楼分布越来越广。

3.2 建筑布局不同

作为典型的北方民居大院,晋城古堡院落以四合院或三合院式为主,在房屋结构上,四合院多为两层,有时正房为三层。一层房屋是家中男女老少用来居住的,二层多为储放物品的仓库,称为楼院。这种砖木结构的楼院是晋城古堡最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院落一般采用“四大八小”形式,“四大”即正房、东西两厢和倒座,“八大”即“四大”的旁边各自附带的耳房。在“四大八小”的基础上衍生组合,形成了串院、套院等,进而形成体量庞大的古堡。

福建土楼和晋城古堡一样都采用了规整的对称布局,体现了中国以中为尊、中轴对称的伦理秩序,这种秩序在五凤楼体现淋漓尽致,他的厅堂、主楼和大门都建在整幢土楼建筑的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呈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左右两侧。在福建土楼中,如果说五凤楼的空间布局是中国传统尊卑亲疏伦理秩序体现的话,而圆楼和方楼内部却打破了尊卑有序的观念,体现了平等和谐的观念。把等级最高贵的祖堂放在圆心的位置,各户都环绕朝向中心的祖堂,体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均等性。无论是通廊式还是单元式的土楼,居住空间均是按竖向分配使用,每户占一两个开间,底层做厨房餐厅,二层做谷仓,三层以上做卧室,居住空间呈线状组合的空间布局显然不同于晋城古堡的横向块状分配。这种向心的空间布局,表现出土楼家族强烈的内聚力,这种空间线状布局的聚居方式,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关系。

3.3 防御体系不同

晋城古堡和福建土楼基本上都修建于社会动荡时期,因而都具有一套严密的自成体系的防卫体系。但因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防御对象不同,因而两者也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晋城古堡在建筑材料、防御体系等方面明显优于福建土楼。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是建筑材料更加结实。从建筑材料上讲,晋城古堡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石,而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木。具体到城墙上,晋城古堡基本都是由砖石、坩埚等材料建成,现存相对完整的堡寨如窦庄夫人城、砥洎城、郭峪堡、湘峪堡等都是用砖石或坩埚修筑的。一些经济条件差的村落仍采用夯土筑墙,但仍在城口、城楼等关键部位采用更经久耐用的青砖。相比福建土楼的夯土城墙而言更加坚固,更加易守难攻。

其二是防御体系更层次化。福建土楼的防御体系通常由外墙、楼门、窗户等外部设施组成。相较于晋城古堡,它的防御体系只是立面的防御,而晋城古堡则是由外而内,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多维化、立体化的防御体系,因此其防御体系更复杂,更富有层次。其防御体系包括外围防御、巷道及两侧院落防御、公共建筑防御和看家楼防御四层。外围防御体系包括护城河、城门、城墙及城墙上的城楼、垛口、望楼和藏兵洞等建筑设施。藏兵洞内部空间很大,既可储藏兵力,又可囤积战备物资。第二层防御体系就是迷宫似的巷道、过街骑楼和街巷两侧院落构成。进出自如的院落、迷宫似的丁字街巷构成了完善的内部防御体系,一旦敌人攻破城墙,胡同中间的过街楼可以使两边院落互相串通,城内居民聚集起来进行反击,保护自己。第三层防御体系是由堡内庙宇神祠公共建筑,这些建筑均建在最醒目的村口或者堡中制高点,平时供奉各路神仙,从精神上护佑居民;战时这些高大坚固的楼阁变身为抵御外辱,保卫乡民的阵地。第四层防御体系为古堡中的看家楼,如皇城相府的河山楼、郭峪堡的豫楼、湘峪堡的三都堂,选址通常在古堡的制高点。通高5-7层不等,窗户全朝向院内,外墙不设窗,站在顶层,既可瞭望敌情,又可接收堡内的各种信息,将对外防御和对内监控巧妙融为一体,成为古堡中的最后一道抵御敌人的防线。

4 结语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对晋城古堡和福建土楼等古堡建筑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对两地建筑的比较研究非常必要。通过对两地古堡建筑的比较,挖掘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无疑将会对提升两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增强文化强省地位有着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冉.沁河中游古村镇空间构成解析——沁河中游古村镇系列研究之二[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黃汉民.福建土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 谢红俭.晋城古堡[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4] 珍夫.福建土楼探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

[5] 郝文军.明清时期晋东南堡寨聚落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通联编辑:朱宝贵】

猜你喜欢
异同
手风琴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之异同
论中外诗歌作品中婉约之美的异同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中英颜色词涵义异同及其成因分析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