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文献综述

2019-10-21 05:17宁宝祥
度假旅游 2019年4期

宁宝祥

摘 要:该文通过承德避暑山庄相关文献的研究,达到清晰的梳理清代皇家园林造园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文献的整理归类,对承德避暑山庄植物、叠石、水景、地形、建筑和其他的方面的综述研究。从而得出结论,避暑山庄今后应该在园林小气候方面加强探索研究。

关键词: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小气候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389-0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承德避暑山庄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目光。日本学者冈大路在其所著《中国宫苑园林史考》一书中提到避暑山庄。论及其兴造的时间和过程,以及园林的规模与形制。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园林的细节部分。避暑山庄同时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其国外对山庄的研究论著较少。

国内:关于山庄的研究屡见于各类建筑史学和园林著作、文章和教材当中。如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李允鉌《华夏意匠》、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及《东南大学建筑历史教材》等典型的学术著作,都对山庄的历史变迁、园林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国内学者对山庄的研究已经划分得很具体,研究领域颇多,到今天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对园林建筑进行了测绘,著有《清代御苑撷英》分析的比较详尽。

2 相关承德避暑山庄园林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知网上下载40多篇承德避暑山庄相关论文,主要收集了1991年以后的30多篇文章,以及国内出版的相关书籍,对原始研究论文中的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概括起来,分为五类:植物、承叠石方面、水景、地形、建筑、和其他方面,以时间为轴线进行纵向分析。

2.1 植物方面

胡海鹰(1991),对承德避暑山庄春好轩的植物和配置进行了探讨,康春国(2003),对承德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全貌进行分析、研究 ,对植物的变迁、地貌概况、植物种类等进行归纳整理。何广美(2008)把清朝皇家园林的植物和西方园林植物对比,得出异同点。吴媛(2008),阐述避暑山庄植物景观恢复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古典园林在植物造景方面所蕴含的基本理念。仇莉(2010),整理出明清皇家园林中常用植物材料二百余种,绘制出局部的植物现状平面图。张静,贾鹏里(2011)对园林建筑与植物之间的配置关系作了浅要地探讨和分析。薛如冰(2012),分析了古典园林中植物的运用法则以及植物配置的相关内容,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的特点。张树生(2013),指出避暑山庄周围寺庙园林的艺术特色是利用植物进行造景,以油松为主,用因借和衬托的园林艺术手法塑造。张艳(2015),主要从植物造景来探析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

通过以上综述,对山庄里的植物进行了分类,进而对植物造园的技法进行了总结,以及和其他皇家园林、外国园林的植物种植比较和植物象征意义。在植物调节好和影响园林气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研究。

2.2 叠石方面

张羽新(1987),介绍避暑山庄叠石的多样性及皇家园林叠石的特点。冯亚平(1997),避暑山庄的假山叠石、因地制宜,使与建筑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陈振远(1998),介绍避暑山庄假山叠石的风格和材料的选用,皆有南北风格。耿刘同(1998),介绍了避暑山庄内假山叠石的艺术特色。

通过以上综述,把避暑山庄跟其他皇家园林和南方的私家园林作比较,并没有对叠石技巧及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没有进行深入的数据测量。对于承德避暑山庄叠石造山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3 水景方面

谢梦婕(2009),分析中国古代的活水水景特征以及现代水景观的缺点,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讨论水景设计方法与技术。姜桂民(2010),探讨了避暑山庄的水文化。徐梦萤,魏胜林(2011),总结避暑山庄的理水立意、艺术与手法,为现代风景园林理水设计的立意和表现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综述,对山庄的水景造景的手法、艺术特色、意境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同时对理水手法进行探索,山庄的水景对园林气候的影响和调节气候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2.4 地形方面

李伟华(2003),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创作特征,指出“一池三山”模式源于中国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通过以上综述,对承德避暑山庄地形的论述著作并不多,而整个地形对山庄的气候的和建筑布局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地形影响山庄气候方面应该进行深入研究。

2.5 建筑方面

施淑文(1988),阐述了园林建筑在形体、色彩等产生的差别。说明色彩对园林建筑风格的形成、园林建筑空间意境的塑造、空间环境构图、空间艺术表现力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张晏华(2005),由园林从建筑艺术角度,就园内亭、台、楼、阁、榭的造型特色、空间处理及构景理念做了阐述,并介绍了亭在园林中的应用。彭江林(2012)结合承德避暑山庄、北海和颐和园三处皇家园林的资料,进一步明确阁廊组合方式对高山景观的影响。

通过以上综述,对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形式和规划做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同颐和园、北海建筑的异同,避暑山庄的建筑更多的是不施彩绘,保留原木色,体现了与整个山庄的自然相融合的造园思想。

2.6 其他方面

刘海顺(2008),分析了避暑山庄生态园林构建原则。认为避暑山庄是生态园林的典范,提出生态园林理论是切实可行的正确理论。商晓军(2010),论述了治山理水造园手法的特点、种类和意义,增强对古代苑囿的造园艺术及文化理解。徐兴志(2011),介绍了避暑山庄的景观构成要素,唐海龙(2012),根据环境现状提出适合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建议。孙鹏(2012),对承德避暑山庄进行空间的分析,找出各种空间尺度及空间类型合适的园林分析方法。韩宝庄,孔宪梁,论述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藝术特色。梁宝龙 ,王楠(2013),承德避暑山庄传承了中国皇家园林的精神。段钟嵘(2012),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古典园林艺术的丰富多彩。张羽新,在《避暑山庄的造园艺术》中指出避暑山庄的造园手法。晏华(2004),介绍了承德避暑山庄的总体特征和概括[31]。胡海鹰(2004),“月色江声”景点是避暑山庄湖区的主要岛屿,岛上民居风格的建筑与周围的湖水。刘海顺(2008),分析避暑山庄生态园林的构建原则和景观、经济效益。提出生态园林理论是可行的正确理论。杜江(2003),介绍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由来。王文仁 ,介绍故宫与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渊源。李妍(2013),以避暑山庄的一些行围狩猎、政治活动为例,阐述清代行宫发展的脉络及特点。林妙双(2009),指出这些离宫御苑具有多种用途的园林综合体,促进了古代离宫御苑的研究。张鄋(2009),明清皇家园林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而明清之前的皇家园林只能从文献与典籍中考证[38]。黄滟(2015),从分析承德避暑山庄的生态美学来探微。缪革新(2016),承德避暑山庄园林建筑设计风格的研究。骆玉彬(2016),探析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特点。

通过以上综述,这些文献重点写了承德避暑山庄和颐和园的比较,还有和不同时期的清代皇家园林的比较,以及外八庙的规划空间布局特点,从而总结了清代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点。

3 相关承德避暑山庄园林研究的书籍综述

耿刘同,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 、变化巧妙的造景手法。借景,往往是以天空为背景的,有着自然幻化的成分。借景中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种种区别。外八庙分布在避暑山庄外围环护避暑山庄。它们之间有机地组合所形成特有景观价值,是古代园林造园手法的高度体现。

楼庆西,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介绍了承德是清代皇帝帶着皇族狩猎和习武的地方,那里有山有水,气候凉爽。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685年)开始在那里利用山丘起伏和热河泉水汇集之地兴建皇家园林,占地共8000余亩,这就是清代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罗哲文,在《中国名园》中介绍了承德避暑山庄采集了江南园林景色,如芝径云堤是仿西湖苏堤而筑,烟雨楼是仿嘉兴烟雨楼而建,金山是仿镇江金山而建。另外,万树园中还模拟蒙古草原的布置。集景式园林,是清代宫苑通常采用的一种布局手法。

刘玉文 《浓缩天地:避暑山庄营造技艺》中介绍了避暑山庄建筑艺术的鉴赏,张羽新在《避暑山庄的造园艺术》介绍了造园的各种技艺和园林艺术。

谢燕、王其钧《皇家园林》介绍了承德避暑山庄主要景点的构成要素,以及兴建过程。

胡汝波、赵艳玲《承德历史与旅游》中对承德避暑山庄介绍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山庄的修兴建、特色和景观文物,并且详细地介绍了外八庙。

通过以上综述,这些书籍介绍避暑山庄都很具体,主要写了从兴建历史,变迁,发展和不同时期的园林特征,还有园林的造景手法和技法。具体到每个景点的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园林艺术等。

4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承德避暑山庄的研究已经有诸多领域,分别从历史发展、造园艺术、造园要素、植物、叠石、地形、建筑和与其他园林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清代皇家园林最具有代表性,无论从面积、艺术、手法等方面,在同一期的园林中算得上是世界园林杰作。因此在园林研究方面国内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山庄小气候方面的研究,前人还未进行探索,当时的匠人是怎样营建舒适的气候环境,以此来避暑等问题,其中的地形、水、植物、建筑、铺装是怎样影响和调节山庄园林气候的呢?例如“烟雨楼”,由热河泉和常温泉水交汇,形成了烟雨空梦的视觉效果,而且尤其在春秋两季效果更好。“万壑松风”为什么有风,是所在地理位置因素还是植物营造形成了园林小气候,这些问题有待研究。

总之,在避暑山庄小气候营造方面,尚未有人进行探索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空缺,研究园林气候具有重大的课题意义,无论是对地域、城市、园林、人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在造园和景观规划时满足人的舒适要求。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中国名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1-24.

[2] 吴媛.避暑山庄植物造景研究[D].浙江大学,2008.

[3] 何广美.中西传统植物造景手法的比较研究[J].天津大学,2008:5-25.

[4] 康春国.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地理及植物分析[J].森林工程,2003,3:7-8.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