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立

2019-10-21 04:20于莹莹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9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

于莹莹

摘 要:化学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而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是学生学好初中化学的前提,但是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和复杂,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存在着缺陷,导致微粒观的建立一直都是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 微粒观 策略研究

初中化学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理解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基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应该对初中化学教学引起足够高的重视。初中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部分以及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一些微观粒子之间的重新排列组合而构成新物质的过程,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引导学生去认知和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就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微观粒子,然后就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微观粒子是如何构成化学物质的,最后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1]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概念

随着初中化学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解惑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观粒子是看不见的,是十分抽象的,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性质时,可以创设许多有趣的教学情境,比如小明放学回到家,刚进门就闻到了香喷喷的味道,为什么小明很远就会闻到饭香?比如把一滴蓝墨汁滴入一盆水中,整盆水都会变成蓝色,为什么整盆水都会变成蓝色?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化学性质。[2]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认识微观世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初中教学也不例外。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许多优点,比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等等,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化学教学的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的微观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口头的教授,这样的教学方式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原子模型放大,把原子结构中的质子、中子、电子以及原子核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这一概念。

三、利用化学模型,引导学生探究微观世界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将化学模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化学的概念和规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而且学生通过利用化学模型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解释“水中不含有氢气”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橡皮泥、木棒等亲自动手构建水分子和氢分子的化学模型,从水和氢气的化学式来看,水中确实包括了氢气,但是学生通过构建化学模型就会发现水中两个氢原子的结合方式和氢气中的两个氢原子的结合方式完全不同,从而就可以更加清晰的解释“水中不含有氢气”这一概念。

四、利用化学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微观问题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帮助建立微粒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化学实验。例如教师在讲解“分子之间有间隙”这一概念时,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比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实验,然后给每一个小组分发一个烧杯,首先将一百毫升的酒精倒入烧杯中,然后将一百毫升的水倒入烧杯中,摇晃均匀之后会发现,烧杯中液体的体积不足二百毫升。通过这样一个实验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分子之间有间隙”这一概念,而且使得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合作精神。

五、利用遵循渐进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不能一蹴而就,而其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中,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遵循渐进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初中化学最重要的知识是酸碱盐,酸碱盐这一部分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分步进行教学。首先,在讲解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宏观的物质是由无数微观粒子组成的。其次,在讲解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典型离子之间的配对状况,比如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等等。最后就是在酸碱盐这块知识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离子配对的迁移规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的教学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微观粒子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化学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从而为之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完成化学实验,利用化学模型、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参考文献

[1]毕华林,黄婕.国外关于化学学习水平的界定与研究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1).

[2]王祖浩,王磊.義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
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
精英领航 集体突围
低段小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策略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