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心育疗愈

2019-10-24 01:27欧阳菊娟
师道(人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手套螃蟹讲故事

欧阳菊娟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小学)

作为学校的心理老师,经常会被同事拉住讨论班上的 “问题孩子”。一个一年级的班主任见到我就提起班上的小枫同学,说小枫每天都要掐、打班上的同学,怎么教育都改不过来。说的次数多了,我决定偷偷地去观察一下这个孩子。我站在教室外面,看到小枫在几分钟之内就打了好几个同学,同学们见到他过来就躲开。

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故事 《张牙舞爪的小螃蟹》。在小枫班上心育课时,我讲了一个总是钳其他动物的小螃蟹的故事。在故事里,小动物们讲了自己被钳时的痛苦感受,然后想了很多限制螃蟹的办法。最后智慧的小乌龟用海草给小螃蟹织了一双手套,要它和小伙伴玩的时候就戴上。小螃蟹慢慢习惯了戴上手套,不再钳其他小伙伴了。有一天手套烂掉了,但小螃蟹已经学会了把自己的钳子紧紧地合在一起,它成了大家的好朋友。表演故事时,我请小枫扮演小螃蟹,他非常认真开心地表演,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过了一个星期,班主任告诉我小枫打人的情况少了很多。我对这个结果感到高兴又惊讶:故事竟然有这样的魔力!从此我在低年级开始了 “疗愈故事”的探究。

为什么故事对孩子有疗愈的作用?

说故事及听故事是童年很自然的文化活动。学者Jerome Bruner认为: “我们用故事来认识人文的世界。”哲学家沙特说过: “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她总是活在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叙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给来访者做催眠时,也经常会讲故事,通过故事里的隐喻来帮助来访者改变。

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儿童心理治疗师发现,无论故事的内容是怎样的,听故事时所产生的真实体验都具有疗愈的作用。经常讲故事能够培养和强化孩子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现在的孩子花大量的时间在电子产品上,而电子媒介所展现的大多是僵死的、没有创造力的图像,只能让孩子被动接受,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而故事能够激发孩子们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创造内在的图景,帮助他们去理解自己和世界,提高心智能力。

很多故事里面的冲突都对应着孩子内心的冲突,故事提供了一个舞台给孩子去演练他们内心的冲突。孩子在听故事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的各部分投射到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身上,最后通过 “冲突的解决”来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从而整合与成长。

一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对小学生活还处于适应的阶段。他们好奇、好动,很难做到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听讲,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具体和形象。传统的心育课在一年级组织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讲规则的课,学生对规则这一抽象名词不是很容易理解,最后这节课很容易变成老师讲授或者讲道理的课,学生吸收会比较少,尤其在组织课堂纪律时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很多时候老师都要花很多时间组织课堂。但如果教师讲的是故事,学生都喜欢听,而且可以安静地听很长时间,这非常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好的专注力。故事里的隐喻如同春天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在听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整合。

我阅读了很多关于故事的书籍,最后选择了美国儿童心理治疗师汤姆森写得 《汤姆森心理童话药书》 (上下册)和澳大利亚苏珊·佩罗写的 《故事知道怎么办》 (上下册)作为我的教材。 《汤姆森心理童话药书》是儿童文学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它是用童话故事来进行催眠的。各种催眠技术和儿童适应症都巧妙地隐藏在亚什兰动物园的故事里面,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催眠。 《故事知道怎么办》里面有很多适合于各种症状孩子听的隐喻故事,都是曾经被证实非常有效的故事。我从这两本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故事来讲,一个学期下来,我给学生们讲了十个故事。孩子们不仅非常喜欢上我的心育课,而且从中获益很多。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我选用了中国神话故事进行教学。在希腊故事里,火是上帝赐予的,人们都要听从神的安排。而中国的故事里,火是通过钻木取火得到的,一切都是通过努力改变的。

实际上,勇于抗争,不怕苦,不怕输,想办法去解决困难,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的信仰。中国人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斗争精神通过中国的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在我们的内心得以保存。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听我们自己的神话故事,他们就会受到故事中的精神的濡染,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就会有力量去抗争和努力。

我的中国神话故事从 《盘古开天辟地》开始,由 《女娲造人》《钻木取火》一直讲到 《大禹治水》。这些故事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克服困难、一步步改善环境生存下来的。

如何开展故事教学,发挥其疗愈作用?

我所讲的故事都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契合度来选择的。

例如,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还处于适应阶段,就好像从一个地方搬到了一个新家,他们带着好奇,也带着担心,担心自己是否被接纳,担心是否有危险。这时候《哈利告诉你催眠那些事》就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哈利要搬家,它非常害怕新的家没有它已经熟悉的家这么好,他开始忧心忡忡。后来它通过想象新家的样子来熟悉和适应它,结果顺利地度过了适应期。这个故事有效地帮助孩子们和哈利一起体验到成功、舒适这些正面的感觉,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讲完这个故事后一个星期,一个男孩高兴地告诉我他怎样利用想象力来克服打针的恐惧。

我们有一部分的学生是住宿的,他们要面对强大的分离焦虑,光讲道理是无法降低他们的焦虑的。我选择了 《月亮妈妈》和 《考拉克莱尔》来帮助孩子们。 《月亮妈妈》讲述了星星小孩在月亮妈妈没有出现时怎样应对困难,通过努力让自己发光的故事。故事里的星星小孩就是孩子们的写照,故事美好的结局让孩子们有了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希望。 《考拉克莱尔》讲的是一只害怕离开妈妈的考拉的成长,因为恐惧,她会肚子疼,有躯体化的症状。一年级的学生中也有这样的案例,当他们听到这个故事时,就可以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感受和躯体症状连接起来进行整合处理,而不需要在意识层面处理。如果老师对一个孩子说 “你生病是因为你想回家”,他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

除了选择适合的故事,要达到故事的心育疗愈,作为教育者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无需点明故事的隐喻。很多父母或老师讲故事时喜欢问孩子: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的概念化就把故事变成了讲道理,把隐喻变成了明喻。隐喻是可以在潜意识工作的,但明喻就变成了意识层面的东西。很多时候,故事的隐喻在孩子的内心里存留着,滋养着孩子的心灵,一时半会用不上,但当契机来了,它就会帮助孩子。

2.不要依赖书本。看着书本叫读故事,不是讲故事。一般我在上课前就把要讲的故事看了很多遍,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配上一些肢体语言讲出来。我发现读故事时,故事是有些呆板的,而讲故事时故事变得有生命力、感染力了。低年级的孩子尤其喜欢看老师夸张的表情和身体语言,这会让他们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3.借助道具。许多疗愈故事都会使用小道具或者玩具,从而给故事赋予更多的力量。在讲 《张牙舞爪的小螃蟹》时,我准备了一双漂亮的绿色手套。当讲到小乌龟把海草织成的手套送给小螃蟹时,我把手套拿了出来,孩子们都会意地笑了。讲完这个故事后学生分组进行表演,他们对手套非常喜欢,一个扮演小螃蟹的男孩说: “戴上手套后感觉暖暖的。”手套带来的温暖的感觉,正是故事想要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需要的。有时候我还会用一个手套玩偶来扮演讲故事的人。玩偶可爱的模样,配上夸张的语音语调,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

4.帮助孩子形成内心图景。文字是死的东西,它必须在脑海中唤起相应的画面才有意义。当周围环境很安静,光线暗淡下来,孩子的注意力很集中,就可以根据他以前的体验把听到的语言,在脑海里形成一幅专属于自己的画面。然后我会要求孩子们用笔和纸把自己脑海里形成的故事画面画出来。从来没有两个故事画面是一样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这个画面内化进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们自己的故事,在他们需要时可以在潜意识里调动出来帮助他们。

5.适当地穿插儿歌、诗歌和歌曲。给学生讲故事的时候,我常常会穿插一些儿歌或诗歌。儿歌或诗歌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艺术色彩,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大脑描绘影像、记忆故事,还有助于词汇的发展,有时还可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我在讲 《爱抱怨的小鲸鱼》时,里面有一首反复出现的诗歌: “我这也不爱干,我那也不爱干;我这也不想干,那也不想干;每天都是无所事事爱抱怨。”我把它套进一首儿歌旋律里面,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学生们表演故事时,其他的同学就可以把这首儿歌流利而快乐地唱出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参与的兴趣。

6.表演故事。有些故事的情节非常适合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们很好地内化故事,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讲完《飞高又飞低的蝴蝶》后,孩子们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表演中来。他们自发地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通过丰富的神情来表演故事,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演得很好。演完的故事被牢牢地记住了,即使到了期末依然有孩子自豪地对着我喊: “是能飞高又飞低的我!”

猜你喜欢
手套螃蟹讲故事
棉手套
听冬神讲故事
做只手套好过冬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神秘的白手套
螃蟹和鱼
棉手套
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