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2019-10-24 08:55普轶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

普轶

摘 要: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通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民族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彝族火把节为例,论证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进行调查,使用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节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从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3-0179-07

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球化、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趋势下,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八个明确”,其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我们更要坚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問题在于: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不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这一类文化服务行业,并能以旅游业作为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这是现阶段文化经济互融、共通、发展,这是以人类发展为导向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念的基本要义,是以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目标的少数民族团结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中国2014年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但是落选。而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3月韩国民众又建议申请中国螺蛳粉为本国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称螺蛳粉是韩国特色小吃。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需要从国内外同时出发,坚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部分学者如路猛、刘雪妙、张文静等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音乐、跨境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乡村旅游等方向;而杨霜、陈华元、王泽蕊等学者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文化消费心理方面。

一、彝族火把节概述

(一)地理位置说明

云南高峰乡①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西北部,地形沟壑纵横,坡陡箐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当地土著以彝族为主,境内居住汉、彝、苗、白四个民族,彝族占比83.4%,分布在全乡的各村委会,其他民族散居其中。乡境内语言以彝语为主,男女老少均用彝语交流;境内其他民族多数用彝语交流。当地近年经济发展好转,但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彝族分居的密度特点,当地人文化传承意识强烈,彝族文化保留比较完善。

(二)祭祀活动简介

当地火把节主要仪式为祭祖、开光、祭天、祭火、扫邪驱魔、送火等,祭祀时间自农历6月24日至27日,历时四天。

1.祭祖仪式

当地彝族人民在农历6月24日祭拜逝去先祖,祈祷祖先的灵魂在生活中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

2.祭火仪式

农历6月25日当地村民举行祭火仪式,村寨中男性围绕火把节三个主傩神面具耍火把、跳大刀舞,人们举火把,不时对火把撒松香,火星飞溅,毕摩在祭火仪式上诵祭祀经,整个过程充满隆重而神秘的气氛。

3.祭神仪式

农历6月26日人们在三位大神带领下为全村扫邪驱鬼。各家各户均欢迎此仪式,唯死人未抬出者、孩子不满月者不扫,家有病人被视为有鬼邪祸害,特意认真扫邪。6月25、26日晚,人们围着火堆耍火把以祭神明。

4.送火仪式

农历6月27日送火,送火队伍由乐队、旗队、傩神队等组成。从村寨出发,抬两只大火把,在送火队伍三次引诱下冲杀出来,分别在六处空地(营盘)跳一段大刀舞,用大刀驱邪送鬼。最后大刀队把三个大主傩神面具挑到火上,其他人把五个小傩神面具、龙虎凤旗、各色彩旗扔进火中烧毁。火塘边的人们伸手在火中抢大面具上的彩色纸。抢得者将纸片带回家烧成灰烬后给孩子吃,祈祷孩子不生病。抢不得者将孩子帽子摘下在火上绕三圈,边绕边用彝语祈祷:“大神大将保佑”、“大吉大利”等,也有抢不到、又未带孩子来的,在火塘中拾一些烧过的灰烬,带回家给孩子吃。最后,毕摩捡出火把残余、三个大面具的余骨摆好,供上香火,开始祷告,祭祀活动结束。

(三)火把节与巫傩文化文化关系分析

高峰彝族火把节起源于彝族对原始生态及祖宗灵魂的崇拜,集中表现于彝族对自然、图腾和祖先的崇拜,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巫傩文化的一种体现。巫傩文化是“北儒南巫”①中的“南巫”,发展虽没有儒家文化盛行,但依然具有较高的保护、研究价值。

《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在高峰乡火把节祭火仪式中三个大神面具均有体现。由于至今考古发掘中都未找到有关方相氏的文物,只在商周面具中有相似面具出现,巫傩文化与方相氏引起众多学者热议。《周礼·夏官》中记载巫傩仪式:“……■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熊氏引《石氏星经》:“大陵入星,在胃北,主死丧。”体现方相氏为家家户户驱鬼逐疫的场景,与祭祀仪式中傩神为全村扫邪驱魔相似。

此外“踩犁头”②作为巫傩文化独特而少见的表现形式,也是高峰彝族祭火活动的重要部分。这种原始的祭火绝活只为极少数的祭师掌握,富有神秘色彩,很难用现实生活中的规律来解释。

古籍中方相氏是古代主持傩祭的祭师。傩祭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时成为固定制度,隋唐时期盛极一时,宋代由于民间戏剧和技艺的影响,傩祭向傩戏衍变,如今的傩祭几乎以摊戏中的祭神仪式保留。但高峰彝族火把节中的祭祀仪式却是以祭祀体现。因此火把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不仅保护了彝族火把节,也以祭祀的形式保护了中华传统文明中古老的巫傩文化。

高峰彝族火把节是原始文明存在的重要依据。少数民族文化节日依托原始文明而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保护人类社会的渊源。

(四)影响力

据调查,当地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火把节活动,自2003年起当地党委、政府每年投入30余万元举办火把节。

如图1所示2015—2018年火把节所在月份(7、8月)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以及国内外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可见传统节日文化在国内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也较为可观。

图2显示,统计年份国内游客总数节节攀升,与2015年相比,2018年火把节月份楚雄彝族自治州国内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24%。

如图3、图4所示2018年火把节所在月份旅游外汇收入同2015相比年增长323%,而海外入境游客数量同比增长93%,火把节所在月份的海外入境游客数量虽在2017年少量下跌,但总体依然呈增长趋势。

二、理论基础

重视民族文化传承,顺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能使我国在国际上争取更多话语权。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不仅能使马克思主义学术领域在思想意识形态、经济创新建设等方面增强研究价值,更能使中国社会在思想和实践中更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全球化背景下这对中国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与文化自信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根本观点的重要体现,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现代化的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的文化是鲜活的历史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在国际视角下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责任逐渐增大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它注重理论逻辑,同时又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结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主义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以及人在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化。文化可理解为人社会化的自然过程,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化过程创造的成果,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人类精神层次的现实需求,它能使人更好地认识、理解、对待精神文化,培养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文化,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层次。最终在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作用下,社会文化发展,国家民族文化底蕴传承。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地方的相互往来和各地方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在全球化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这是对人类的智慧以及人类对历史文明、历史文化产物的态度的考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站在发展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核心是世界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民族产生于历史、体现于民族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实现各民族友好团结、实现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毛泽东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认为民族文化是建立在社会组织机制和长期历史积淀基础上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问题做出部署,《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更是站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角度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树立、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向。这也为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理念、行动准则和决心。

三、模型分析

(一)逻辑回归模型分析

1.少数民族节日申遗必要性分析

(1)模型介绍

本论述发放问卷,共回收822份,并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常用于数据挖掘、疾病自动诊断、经济预测等领域,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某个概率作为方程的因变量估计值取值范围为0—1,而方程右边取值范围是无穷大或者无穷小。

(2)模型计算及分析

模型将少数民族节日是否有必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转化成统计学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1:被解释变量为Y=少数民族节日是否有必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解释变量为X1=对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认识程度,X2=学习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程度,X3=是否愿意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由表2可知,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否”在模型中赋值为0;而“是”在模型中赋值为1。

由表3可知,所建立的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模型对“否”的预测准确率为4.8%,对“是”的预测准确率为99.6%;而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总的预测准确率为91.9%,表明所建立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总的预测效果较好,尤其是对“是”的预测效果最佳。

根据表4可知,模型中各个影响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X2=仅有学习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程度;X3=是否愿意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对“Y=少数民族节日是否有必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系数显著性检验的Sig.值<0.1,即X2=学习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程度;X3=是否愿意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影响系数具有显著性。

模型1方程式的实际表现如下:

Ln(Y=1)=-0.787+0.086*X1+.457*X2+1.411*X3

由上述方程可知,X2=学习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程度、是否愿意支持民族文化的傳承发展,X3=对“Y=少数民族节日是否有必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各自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457、1.411,即被调查者对学习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程度越高、被调查者越是愿意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那么该被调查者明显会更偏向于认为少数民族节日有必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未来人才向少数民族地区流动趋势。利用本次问卷调查数据首先对被调查者是否愿意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模型2:被解释变量为Y=是否愿意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解释变量为X1=对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认识程度、X2=学习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程度。

由表7可知,建立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模型对“否”的预测准确率为0.0%,对“是”的预测准确率为100.0%;而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总的预测准确率为97.9%,表明模型总预测效果较好,尤其是对“是”的预测效果最佳。

根据表8模型中各影响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中仅有X2=学习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程度对“是否愿意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系数显著性检验Sig.值<0.1,即X2=学习使用少数民族文化兴趣程度影响系数有显著性。

Ln(Y=1)=-2.680+0.872*X1+1.889*X2

由上述方程,学习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程度对“是否愿意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系数为1.889,即被调查者对学习使用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程度越高,那么该被调查者明显会更愿意支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2.逻辑回归模型结论

问卷调查中,由于81.08%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在17—35周岁,分布不均导致此次调查结果更偏向于在校大学生和正在工作中的青年。此阶段的调查对象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引领社会未来若干年思想潮流的发展,并对下一代人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趋势导向。调查对象中少数民族家庭和具有宗教信仰人群占比较少,数据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和预测性。即可预测在未来发展趋势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将会越来越高。而在1.2模型中,由于现实社会中结果导向占学习的较大部分,因此通过1.2逻辑模型的结果,本文认为若加强对文化传承与文化重要性的宣传和学习,在我国人才流向问题上或可以得到部分缓解。

(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火把节对地方旅游业影响程度

1.模型概述

此次调查共统计自2018年始至2019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全年以及当年彝族火把节所在月份国内外旅游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由于经济指标连续性的特点,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逐一比较。

2.模型分析

(1)模型1被解释变量为Y=全年接待海外入境游客,解释变量为X=火把节。

根据表9的结果可知,模型的拟合优度主要是由“调整R方”指标反映。模型中“调整R方”指标值为0.838,表明所构建的模型1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所构建的模型1的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2.405,其显著性检验对应的概率Sig.值(0.000)<0.05,所构建的模型回归方程中各个偏回归系数不全为0,即建立模型1的回归方程可行、科学、合理。

模型1方程式为:全年接待海外入境游客量=0.926*火把节

(2)模型2被解释变量Y=旅游外汇收入,解释变量X=火把节。

根据表10结果,模型拟合优度主要由“调整R方”指标反映。模型中“调整R方”指标值为0.848,表明所建模型2拟合效果较好。另外,所构建模型2F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45.785,显著性检验对应概率Sig.值(0.000)<0.05,表明构建的模型2回归方程中各个偏回归系数不全为0,即建立模型2的回归方程是可行、科学、合理的。

模型2方程式如下:旅游外汇收入=0.931*火把节

(3)模型3被解释变量Y=国内游客,解释变量X=火把节

根据表11结果可知,模型拟合优度主要由“调整R方”指标反映。模型中“调整R方”指标值为0.888,表明所构建的模型3拟合效果较好。另外,所构建模型3的F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64.318,显著性检验对应的概率Sig.值(0.000)<0.05,即所构建的模型3回归方程中各个偏回归系数不全为0,建立模型3的回归方程可行、科学、合理。

模型3方程式为:国内游客=0.950*火把节

(4)模型4被解释变量Y=国内旅游收入,解释变量X=火把节

根据表12结果可知,模型拟合优度主要由“调整R方”指标反映。模型中“调整R方”指标值为0.998,表明所构建模型4拟合效果较好。另外,所构建模型4的F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4872.715,显著性检验对应概率Sig.值(0.000)<0.05,表明所构建模型4回归方程中各个偏回归系数不全为0,即建立模型4回归方程可行、科学、合理。

模型4方程式为:国内旅游收入=0.989*火把节

3.线性回归分析总结

由一元线性方程回归分析得出,火把节对“接待海外入境游客”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其影响系数为0.926;对“旅游外汇收入”影响系数为0.931;对“国内游客”影响系数为0.950;对“国内旅游收入”影响系数为0.989。说明火把节对接待海外入境游客数量、旅游外汇收入总额、国内游客数量、国内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通过验证可得,火把节对接待海外入境游客数量、旅游外汇收入总额、国内游客数量、国内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四、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保护措施

(一)采用质量保护循环模式对地区文化经济作发展规划

质量保护循环模式模仿“PDCA”质量循环①模型,在文化本身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当地政府可根据当地节日文化特点,利用模型提出文化经济发展方案②,以提高传统文化质量保护;同时,提高其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使其得到更高效、广泛的发展传承。

(二)支持设立公立物馆

大众普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可在相应地区设立公立博物馆,采用免票参观等方式鼓励游客游览学习。馆内展示体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物件,为大众展示本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提高当地的旅游知名度。

(三)鼓励设立私人博物馆

个人财富逐渐积累的环境下,可鼓励当地企业家进行个人收藏展出,政府提供一定的优惠福利。此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十分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遗产

利用VR影像等虚拟现实技术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状态和发展历程,或通过PS等技术实现古今融合的感官效果来还原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举办艺术展览等,让大众深刻体会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

(五)媒体宣传形式的保护与传承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故宫上新了》、《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广受追捧。可设计更多文化综艺节目,也可拍成记录片,向大众普及各地民族文化和节日,宣传当地特色文化,在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等经济建设项目,提高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当地居民个人收入,增加社会福利。

(六)当地旅游业与游戏开发商合作游戏场景

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在大众热衷的手游和端游的游戏场景中设计独特的节日文化氛围,通过游戏平台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在大众视野,从而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波,章世家.禄丰县高峰乡彝族火把节文化内涵及意义初探[J].红河学院学报,2013,(1).

[2]  丁武軍,王健,付美蓉.江西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  刘建波.高峰火把节中的傩文化内涵初探——以禄丰县大小花箐村傩祭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2).

[4]  刘振华.先秦两汉宫廷傩礼世俗化演变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5]  蔡苏宁.多元文化教育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3).

[6]  弋紫阁.基于多元Logistic回归的城市交通失范行为调查与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06.

[7]  赵唯.浅析面具在两汉时期的功能及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1).

[8]  田琣.论湘西少数民族优良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长沙:湖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