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杭州湾大湾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创新融合发展研究

2019-10-25 08:15徐春红丁镭
关键词:杭州湾禀赋湾区

徐春红,丁镭,2

(1.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地理环境与国家公园规划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4)

前言

2017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升级为国家战略;同时,以上海、杭州、宁波三个环杭州湾城市为核心联手打造的“环杭州湾大湾区”都市群发展规划也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焦点。湾区建设已是全球区域创新中心的着力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集聚地。目前,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已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一流湾区。

环杭州湾大湾区,涵盖了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绍兴、湖州、嘉兴和舟山共七大城市[1]。湾区内由经济、创新、资本资源集聚和辐射产生的经济融合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环杭州湾大湾区也将成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区域科创中心和新经济增长极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同时,七大城市在旅游产业经济方面具有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及交通条件,且旅游接待能力和市场培育较为成熟,体制机制灵活,积极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旅游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将成为湾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助力”。

目前,关于“湾区经济”方面的学术研究,专家学者们的研究领域不尽相同。国外学者主要以旧金山、纽约、东京等世界一流湾区为研究对象,对湾区内产业转移、制度结构、科技应用、城市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深入探讨和分析[2-7],并主要以针对湾区经济某一具体问题展开。国内最早由香港科技大学吴家玮教授提出“香港湾区”概念。之后,诸多学者主要从世界一流湾区经验借鉴和发展国内湾区经济探索两方面展开细致研究。一方面是对世界湾区的建设路径和策略进行比较分析[8-9];以及研究湾区经济的港口演进和创新服务经济的关系[10]。另一方面主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索性研究。如李红提出“跨境湾区”概念[11];马忠新对国内五大湾区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12];赵孟千运用增长

极理论对湾区城市发展进行解析[13];申勇等学者分析比较上海杭州湾和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优势及条件[14];吴佳艳、司文娟则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时间脉络,分析其提出后对实体经济影响[15]。

针对“旅游产业创新融合”方面的研究,国外学术界主要表现为在产业创新和融合视域下展开,研究成果集中在旅游产业创新机理问题研究,包括研究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以及旅游产业创新方式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影响[[16-19]。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创新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进行概念界定、障碍分析、路径探讨、模式研究、类型解析、动因分析、效应及作用研究等[20-32],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更多关注湾区经济的发展及模式,而针对“湾区经济”在旅游产业方面的延伸研究仍较为缺乏;而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更多体现的是产业集聚、时空演化等特征问题,研究对象多为省级和大都市圈等宏观尺度,较缺乏以“湾区”为载体的中观实证研究,并且鲜有报道“湾区经济”旅游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及模式的研究。本文以环杭州湾大湾区7城市2003-2016年旅游产业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熵值法获得指标权重和综合得分,借助标准差、变异系数法,探究大湾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演化特征,并基于各城市旅游产业及区域资源特征,提出大湾区城市群旅游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策略。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17)、七个城市的2004-2017年统计年鉴,部分数据参考2003-2016年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相关各城市旅游局、环保局等官方网站统计报告。

(二)指标选择

结合学者徐春红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3],并借鉴周成“区域旅游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的相关指标[34],将“创新能力指标”融入“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根据指标选取应具备全面性、代表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业绩、资源、支撑三个竞争力层面构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权法计算获得各指标权数,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见表1。

(三)评价方法

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根据表1指标体系测算出环杭州湾大湾区各城市14年间的产业竞争力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方法对环杭州湾大湾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1.熵值法

(1)首先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35]:建立一个a×b的评价矩阵

(2)计算权重[35]

其中,

表1: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计算综合评价值[35]

最后,根据Ci大小降序排列,获得各地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

2.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

由熵值法对区域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权重客观定值后,运用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对该区域年度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数测度,具体模型如(11)所示:

其中,S代表某一年度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Wj为熵值法所确定的熵值矩阵;Xi′j为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后的矩阵,表示第 i个城市的第 j项评价指标在该 j序列中的比重,表示区域内城市群在第j项评价指标中的贡献值,而S则表示区域内城市群的综合贡献值,即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二、结果分析

(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数呈现小幅度波动式上升趋势

具体如图1所示: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在2003-2016年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图1:环杭州湾大湾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

1.缓慢匀速增长阶段(2003-2006)

2003-2006年,竞争力指数从0.5857逐渐上升至0.6573,年均增长1.86%,该阶段的竞争力指数处于中上水平,起点高,但增长速度缓慢。

2.小幅度波动持平阶段(2006-2013)

2006年至2013年,竞争力指数最低水平为2007年的0.6401,期间呈现小幅度起伏波动状态,但大体上呈现持平状态,到2012、2013年出现略下降趋势。该阶段正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及危机过后的经济缓慢复苏阶段;在此阶段,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相继遭受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经济放缓、海外游客消费需求萎缩和国内星级酒店经营寒潮、国内旅游消费大幅度缩减。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八项规定”,给国内高星级酒店业以及旅游产业相关业态带来一定冲击,表现在产业竞争力指标上,也出现了一定的低速徘徊状态。

3.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6)

2013年至2016年,竞争力指数由0.6617上升至0.7634,年增长率为2.54%。此阶段是由“十二五”向“十三五”过渡阶段,旅游业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并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更是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此期间,浙江省首推供给侧改革实践模式——“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开展。2014年杭州云栖小镇开启“特色小镇”建设进程,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下,浙江省、上海市先后建成一大批规模性、示范性特色小镇,并于 2016年、2017年公布了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模式的崛起,正是“旅游+城镇化”产业的典型模式,为旅游产业创新及泛旅游产业融合提供借鉴道路,快速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

(二)各城市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呈现稳定态势

如图2所示,在2003-2016年间,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数排名呈现稳定态势,根据竞争力评价指数区间,大致可分为四个梯队。

图2:环杭州湾大湾区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数

1.上海(0.70>C>0.55),竞争力指数由2003年的0.5539逐年小幅度波动上升至2016年的0.6854,位于区域产业竞争力首位,其产业竞争力综合实力明显,成为区域城市群中心城市,起到“龙头”带头作用,并具有强烈的辐射效应。

2.杭州(0.65>C>0.45),杭州素来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其旅游产业竞争力地位可见一斑,竞争力指数由2003年0.4511逐年小幅度波动上升至2016年的0.6043,与上海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距离。

3.宁波、绍兴(0.45>C>0.25),位于第三梯队。除在2007年绍兴竞争力指数略高于宁波外,其他年份绍兴均位于宁波之后,尤其在2009年后,两城市间竞争力差距逐渐增大。

4.嘉兴、湖州、舟山(0.35>C>0.15),为第四梯队。此梯队中,嘉兴的竞争力评分值相对较为均衡,在 2008年有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南北交通贯通所带来的产业拓展及辐射效应;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竞争力指数略有所下降,但在2011年至2014年间的竞争力优势相对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以乌镇为代表的全域旅游创新改革模式践行及其辐射效应;湖州竞争力趋势呈现波动式上升,在2003-2009年间上升趋势明显,2014-2016年上升幅度更大,一举超过嘉兴,湖州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全力发展全域休闲度假旅游,以安吉、长兴、德清为典型,建设全域式“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城市”,成效显著。而舟山在2015年后竞争力提升显著,并于2016年一举超越嘉兴,可见“宁波舟山港”共建政策及全域旅游建设模式为舟山旅游产业发展增添了助力。

(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差异总体上小幅度扩大

绝对差异是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总量差异,由于绝对差异的大小受到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扶持等因素影响,并与各城市自身发展基数密切相关,为了能够全面准确反映区域差异变化情况,需要引入“相对差异”的概念。将环杭州湾大湾区2003-2016年各年份区域竞争力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进行测算,“标准差”代表绝对差异值,“变异系数”代表相对差异值,综合考量区域 14年间差异变化趋势,具体如图3所示。

从整体来看,绝对差异呈现小幅度扩大趋势,但扩大范围不大,基本上在 0.14-0.18范围内浮动,相对差异呈现小幅度波动,差异性基本维持在 0.38-0.46之间,没有明显扩大或缩小变化,在不同年份呈现上下波动状态。从以上数据和趋势显示,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在旅游产业竞争力方面虽有小幅度扩大趋势,但整体差异性不大,说明该区域城市群无论是在区域经济大环境方面,还是旅游产业经济方面,都处于一个整体区域的概念,具备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基础和条件,城市群旅游产业共同融入湾区建设是必然趋势。

图3:环杭州湾大湾区旅游产业竞争力差异变化情况

(四)区域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为更加深入地剖析七城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资源竞争力,分别遴选2003年、2008年、2013年、2016年具有阶段代表性的各年份各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相关评价指标(见表2)进行竞争力分析,具体结果如图4-7所示。

表2:旅游资源禀赋细分表[35]

图4:区域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指数(2003)

图5:区域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指数(2008)

图6:区域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指数(2013)

图7:区域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指数(2016)

1.2003年,七城市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明显,其次为综合旅游资源,最后为自然旅游资源。上海尤为突显,其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指数达到0.5805,优势显著;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较弱的三个城市均为舟山、湖州和嘉兴;整体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排名为:杭州、上海、宁波、绍兴、舟山、嘉兴和湖州。

2.2008年,七城市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仍较为显著,但综合和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均有上升趋势,尤其是上海、绍兴和杭州的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上升幅度较大,上海更甚,位列城市群第二位,发展迅猛;在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方面,杭州处于“一马当先”地位,其次为上海、绍兴和宁波;此阶段整体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排名为:杭州、上海、绍兴、宁波、舟山、湖州和嘉兴。

3.2013年,七城市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仍排于首位,杭州仍处于领先地位,其次为上海、宁波和绍兴,此阶段区域整体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超过综合竞争力,尤其以上海、杭州、绍兴等城市更为明显,但舟山、湖州、宁波以及嘉兴的自然竞争力仍不够强劲,甚至处于较为落后状态;此阶段整体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排名为:杭州、上海、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

4.2016年,七城市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仍优于综合、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但三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人文竞争力较弱的城市为舟山、湖州;自然竞争力较弱的城市为舟山、嘉兴和湖州;此阶段整体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排名为:杭州、上海、宁波、绍兴、湖州、嘉兴和舟山。

由此可见,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旅游资源禀赋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尤其是杭州、上海,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名人故里历史建筑璀璨生辉;综合类旅游资源实力不容小觑,国家4A、5A级旅游景点数量众多,新型景点业态、度假区、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与此区域城市化建设以及高端休闲度假区域打造密切相关。在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方面,上海、杭州、绍兴、宁波、湖州等城市积极拓展生态资源,提升城市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指数,开发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自然景观资源,取得一定成效,为打造环杭州湾大湾区生态休闲基地奠定基础。

基于湾区城市群旅游资源禀赋特征及各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定位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可开发出湾区特色旅游产品。诸如:精品旅游线路:根据区域内高级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结构及旅游通道分布情况,尤其是国际机场的分布,可设计出“浙北水乡风情游”:以上海为集散地,串联乌镇、西塘、南浔、西湖、西溪湿地以及千岛湖;“浙东佛教游”:以上海为集散地,走杭州湾跨海大桥,串联宁波溪口滕头、天童-阿育王寺、舟山普陀山,再返回宁波离开;“宁绍平原山水游”:以杭州为集散地,串联西湖、鲁迅故里-沈园,取道溪口-滕头景区。也可开发系列主题特色旅游线路:由朱家角、南浔、乌镇、西塘、盐官镇、安昌古镇等景点组成“江南水乡游”;由东方明珠、外滩、杭州南山路、滨江新城、宁波三江口老外滩等都市风景带组成“都市景观游”;由上海崇明岛、杭州西湖、湘湖、宁波东钱湖组成“现代休闲度假游”;由杭州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天目山、莫干山、安吉天荒坪等自然景观带组成“自然山水乡村游”以及“名人故里游”、“历史建筑遗址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如上所述,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整体经济基础良好、交通便利、城市化进程迅速、人文资源丰富、历史遗迹众多、山水文化丰厚、吴越海派文化所凝聚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城市文明、区域一体化发展均处于领先地位。应根据该区域资源禀赋特征,从而开展区域性特色旅游大联动和自然人文互补型产品开发,并借助上海这一城市群“龙头”、国际交通枢纽和客源集散地以及杭州这一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全域旅游典范城市作为支点;加快宁波、绍兴两大副支点城市的创新旅游资源开发和拓展,做好现代都市旅游、商贸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全域旅游建设,积极主动向沪、杭两大城市靠拢;加强嘉兴、湖州和舟山特色旅游线路开发和建设,提升旅游接待环境基础、城市化及交通信息化水平,加强与支点城市互动整合,主动接轨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打响城市组合牌。

(五)区域旅游资源需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模式

从图8、9可以看出,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二级指标排名为:支撑竞争力>资源竞争力>业绩竞争力;三级指标排名为: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创新能力>交通信息>经济环境>接待能力>业绩水平>人力资源。由此可见,湾区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建设较佳,资源禀赋量多质丰,体制机制灵活积极,富有改革创新活力,交通发达,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经济环境基础良好,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和产业机构较为齐全,但其业绩水平及人力资源培养方面较为薄弱,究其原因在于:1.湾区整体经济水平较高,虽然建有不少高校、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储备,但真正从事旅游产业的人员却相对较少,大量优秀高质量人才流失到其他高收入职业领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未能实现“质”的飞跃,从业人员主要从事一线接待岗位,产业分工传统,整体薪酬水平及社会地位较低,导致人力资源流失。2.区域整体资源禀赋虽较为丰富,但多集中在人文方面且产品同质性高,每个单元城市交通发达,导致中长期休闲度假旅游方式未能成为主导,游客逗留时间不长,旅游业绩水平不突出。

图8:区域七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对比(2016)

图9:区域七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数(2016)

所以,湾区城市群旅游产业需积极探索与该区域在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城市化发展、城市知名度、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等均在全国领先相匹配的全域旅游发展道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核心,加强旅游产业中“文化、科技”含量,将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新型的“文创型旅游产品”,多开发出诸如“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等将西湖文化、南宋文化用现代科技手段呈现的宣传演绎城市文化与品牌的旅游文创产品;积极开发建设全域性休闲度假区及高端休闲类度假产品,将自然山水与乡村旅游融入其中,提升旅游产品丰度和体验感;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业绩水平和从业人员薪酬福利,进而提升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

(六)区域旅游产业应积极寻求创新融合道路

以2016年湾区七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数据为依据,计算获得各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各指标权重排名如下: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创新能力>业绩水平>信息交通>经济环境>人力资源>接待能力,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发展依赖于区域资源禀赋,旅游资源是产业核心竞争力;而生态环境、创新能力、业绩水平和信息交通条件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生命力和竞争力层次;经济环境、人力资源和接待能力则是旅游产业发展必要基础,并且是全域旅游发展均衡性的决定性因素。

表3:环杭州湾大湾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权重(2016)

所以,湾区城市群应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借助创新模式和运作方式,将传统资源进行转型升级、创新拓展,开发出新型旅游产业模式,可持续拓展旅游资源生命力,提升湾区整体旅游产业竞争力。1.湾区城市群各级政府积极寻求协同合作机会,构建湾区文旅业发展一体化机制,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为湾区文旅业一体化发展铺平道路,共同寻求融合创新发展道路;2.湾区成立统一的文旅业管理机构,打破城市行政界限,进行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旅游线路共享和拓展,提升资源品质性,创新开发新型旅游线路产品及消费模式,提升区域旅游产品品质度、内涵性、创新力及现代化水平;3.湾区文旅产业各行各业均需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积极探求“旅游+”产业融合创新模式,并以科技、信息化为助力,增强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生命力;4.湾区文旅业积极探求与区域内科技、金融、信息、环保等新兴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以旅游特色小镇转型创新发展为依托,寻求多元产业共享融合发展视域下的“泛文旅产业”拓展模式,实现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结论和讨论

环杭州湾大湾区是新时代背景下湾区城市群积极谋求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共享互融所带来的新经济增长极的集聚升级模式。通过对湾区七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在2003-2016年14年间变化态势分析,探讨其旅游产业竞争力优劣势及特点,为湾区城市群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佐证和思考依据。具体结果如下:

1.湾区旅游产业竞争力在14年间呈现小幅度波动式上升,尤其在“十三五”期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这与中国近年来产业经济“倒逼”促使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有密切联系。

2.湾区七大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较为稳定,且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湾区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逐步提升,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明显,综合旅游资源次之,最后为自然旅游资源。应根据各城市旅游资源种类分布特点及交通、地理位置,将旅游资源重组、互补、创新、融合,借助“文化+科技”两大助力,提升区域整体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品牌生命力。

3.旅游资源禀赋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生态环境、创新能力、业绩水平及交通信息是产业发展生命力和品质保证,需要重视全域生态环境建设,借助信息科技技术以及优良的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和改革创新活力,寻求多元产业共享互融的“泛文旅产业”升级拓展模式,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质”的飞跃,并起到全国性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杭州湾禀赋湾区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杭州湾跨海大桥信号中继站设置方案研究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