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篇中隐喻的认知魅力分析

2019-10-25 01:51冯华
关键词:认知隐喻

冯华

摘 要:文章从隐喻的认知基础、运作机制入手,以新闻媒体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型隐喻现象为例,按照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等对这些现象进行详细分类,并对每一类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从而解读新闻语言中各类隐喻语言风格背后的认知功能、影响及其独特魅力。

关键词:新闻语篇;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067-03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人类诉诸语言来表达重要信息,关系到自己意图的有效表达,也关系到听者对其意图的理解。其中,十八大以来,我们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各大传媒、网站、新闻媒体对此的各类报道层出不穷。作为社会现实报道的重要载体,新闻语篇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通过记者、编辑以及新闻中被引述者话语来反映其观点、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产生影响力。为了吸引大众关注关注新闻,新闻语篇既要通俗易懂,也要实话实说,求真务实。隐喻作为思维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手段,则成了构建新闻语篇的有效手段。

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也是构建意识形态的手段,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在政治,文化,经济语言中广泛使用。大量隐喻的使用成了吸引了人们群众广泛关注的亮点,这不仅让人民群众对抽象的理念不再陌生,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接收,更进一步激发了大众的爱国热情。国内外学者纷纷对这类鲜明的语言特色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本文通过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来研究新闻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认知隐喻理论

一直以来,隐喻(Metaphor)仅仅被人们视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将两种事物进行含蓄比较的修辞手段。Lakoff在1980年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思维的方式和认知的工具,首次将对隐喻的研究转向了认知方向。这一认知过程,隐喻将人类熟知的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陌生事物,体现了复杂的思维映射(Mapping)过程,即从一个较为熟悉的概念即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另一抽象的目标概念(target domain)[1],从而达到对目标的理解,这也为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对比创造了认知基础,并为理解那些不熟悉或抽象的事物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隐喻是将人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自己内心的想象的结合,并将其结合体诉诸语言表现出来。隐喻理论就是人类认知、思维和语言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和实现方式。

隐喻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方位隐喻(Orientional metaphors)[2]。结构隐喻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概念,这两个概念认知不同,但是其结构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如“时间就是金钱”;本体隐喻是指当语言无法满足探索并表达自己的抽象思维和情感时,借助于有形的实体,就可以对之进行推理、陈述、量化和剖析,即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看作是实体或物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方位隐喻指运用人体的空间方位的认知经验来解释某一抽象概念,如参照上下、内外、前后、深浅等之类的空间方位来理解另一概念系统,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趾高气扬”等。本文即从这三方面出發,对习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下的讲话进行研究,试图找出一些这些隐喻现象的共性并尝试分析其认知功能。

二、隐喻语言的分析

(一)结构隐喻的应用

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出现的结构隐喻数量很多,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思想政治领域和制度领域中。如在经济领域,“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隐喻为“做蛋糕”和“分蛋糕”,“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形象地比喻成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在思想政治方面,《人民日报》曾报道“人心就是力量”“人心为国家之基,人心为国家国家之根”人心的向背就是力量的对比,决定了事业的成败,工作的得失,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连接‘安全带……”用这些隐喻很形象地提醒广大干部要廉洁自律,尽职尽责。在两岸关系上,我们一直相信“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此隐喻将海峡两岸人民看成一个大家庭,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整体,两岸一家亲激起了两岸民众的共鸣,有效推进统战政策和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梦想。

在制度建立方面,“中国网”在“理论中国”板块中提到,“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道路”此处即“旅程”,被投射到“社会主义方向”的目标域上,意为社会主义发展是一段很长的旅途,我们的旅行有特定的目标和方向,要一直坚持下去。另外,来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比喻目标“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3],用大家较为熟悉的具体概念“笼子”,来谈论和描述另一抽象概念“权力制约和监督”,使得后者按照前者的结构有规律的对应起来,更易于理解,这也就是结构隐喻的主要特点。结构隐喻使得抽象严肃的思想、政治制度、经济术语形象化,具体化,增添了政治语言的效果和魅力。

(二)本体隐喻的应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于民族未来的大计,所以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们既要绿水青色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典型的本体隐喻的应用,用来形象地说明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关系,这就让老百姓立刻就能听得懂,对难以理解的生态文明和经济术语不再感觉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

本体隐喻有两种实现形式,一种是把无形的实体隐喻为有形的物体,如把中国当成实体“人类”,有血有肉有呼吸有命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们党……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的悲惨命运”等。也可以把“思想”当成实体“人类”,如“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会沾上灰尘……也需要‘洗澡”。上文所提到过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也使用了第一种形式,“权力是实体”这个实体可以是猛兽,因此可以说,“把一头猛兽关进牢笼”加以管理和制约,以防其肆意走动,危害百姓。另外,“历史”也可以成为实体,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历史的洪流中谱写青春乐章”等形象地表达了历史的久远和深厚;人民大众也可以成为实体,如“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强调了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而奋斗。

另外,上述例子中的“制度的笼子”也是本体隐喻的另一实现形式,即把本不是容器的制度视为一种容器,有了边界,能进能出,因此制度成了一个笼子,紧紧禁锢了权力的滥用,牢牢监督了权力的使用。“中国梦”也可以是个容器,可以容纳百川,“中国梦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每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激发全国人民为振兴中国,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方位隐喻的应用

与结构隐喻、本体隐喻不同,方位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不那么任意,其认知基础是人们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概念,是人类共有的物质经验,因此,类似的隐喻表达很多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大同小异,如中心和边缘,上下,内外,前后等。

方位隐喻更多体现在思想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如在思想工作会议上,大会提出的“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其中“聚民心”是宣传工作的关键,也是方位隐喻的集中体现,即把人民群众向核心深处靠拢,巩固发展爱国精神。此外,“壮大”“做大”“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以及“团结一心向前进”都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一致的爱国情怀!其中,中心——边缘隐喻非常突出,“重要即为中心”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科技创新把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体现了目前我国目前把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要途径。

方位隐喻也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使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民生产总值从……增长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等等,把数量同空间联系起来,使得抽象概念更加立体,体现了方位隐喻的特征。根据上下不同,多少有异,“向上即好,向下即坏”“上代表好,下代表少”也不难发现,习总书记曾说,“我们将继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也显示出我国人民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做出的高度的责任感。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的特点。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映射另一领域的经验,是一个异中求同的过程。结构隐喻是用一个界限分明、结构清晰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较为模糊抽象的概念;本体隐喻可以将抽象的事件、情感看作有形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实体;方位隐喻以周围的空间为源域,将人体周围的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结构概念的目标域上,并赋予这些概念新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这些,人们不断地理解新事物并不断地构建新概念。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

人类认识世界并进行范畴化的能力是建立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且人类的概念认知能力也是基于身体体验而形成的。我们对世界认知经历了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普遍规律,在此过程中,隐喻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认知方式的深化和发展。

隐喻的构建并非只依靠个人热情和才学,其形成是其认知主体通过两方面来触发:首先,隐喻主体通过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形成了自身的经验;其次,隐喻主体根据对目标域的认识,加上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性的观察和思考,这些感知信息共同作用于施喻者,引发了其内心世界的丰富联想和想象[4]。这一过程需要隐喻主体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博学的才识,对社会对世界的把握,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活跃的思维能力等为基础。习近平同志正是拥有了这些强大的认识基础,方能将自己的治国施政理念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世界,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以形象的隐喻的方式,引经据典,寓意深远,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即借助于我们生活中熟悉具体的事物,引导人们来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政治概念与理论,也进一步感染和激励了广大民众[5]。

从语言上看,隐喻首先体现在符号上。语言符号虽然单一有限,但这些符号却能指代无限的可能性和无限的包容性[6]。在單一性符号和无限包容性的完美结合中,我国当前倡导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在这种符号的单一性与无限性的完美结合中激起了国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我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梦想,我们都在为一个梦想而奋斗!

四、结语

隐喻语言的魅力影响深远,生动的隐喻不仅增强了修辞效果,也有助于人们理解一些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语言背后,不仅彰显的是我国人民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民族风格和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和大国智慧。通俗易懂的人民群众的语言,给抽象的政治概念、政策法规注入了生命,注重人民的诉求,也让大众在感情、思维和作风上重视“聚民心”,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接受,激励人民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人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54-258.

〔2〕陈锡喜.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2):98-106.

〔5〕王燕萍.语言哲学视野下的隐喻阐释[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07-110.

〔6〕周志远.语言哲学视域下的认知隐喻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36-40.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