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隋代楷书新局面形成过程研究

2019-10-25 01:51刘欢欢李慧聪
关键词:孝文帝魏碑楷书

刘欢欢 李慧聪

摘 要:现实中往往动人心弦的不是结论,而是事态发展中引人注目的过程和事件,隋代虽国祚日短,但隋代书法并没有被历史所湮没。从书法史的角度研究和梳理隋代楷书新局面的形成过程,对于把握楷书书体的发展规律以及指导当代的书法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隋代楷书的形成过程分为4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孝文帝改革与北书南学时期。第二阶段:复古洗礼与魏碑涅槃重生时期。第三阶段:王褒入关与南书北进时期。第四阶段:隋代楷书融南北之精华,达中和之境界时期。这4个阶段无疑对隋代楷书新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隋代;楷书;孝文帝;魏碑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100-03

历史上总是有一些重要的阶段和标志性事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正如叶昌炽先生所言,隋代书法“上接六朝,下开三唐”[1]。承上启下的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阶段。从明清到当代对隋代书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大都太过粗略,不够深入。

隋代历史短暂,因此流传下来的书迹很少,而在这些寥若晨星的书迹当中,比较耀眼的当推隋代楷书碑刻。阮元在其《南北书派论》中认为隋唐碑版书法皆沿袭北碑,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导源》中也认为“诸家之书,无不导源六朝者”[2]。

既然隋碑从北碑而来,隋代楷书只是延续了魏碑的惯性发展,研究隋代楷书新局面的形成必然要从北碑的源头一路追溯下来,才能知其因明其果。本文通过层层分析以及汇总而论,以见其隋代楷书形成过程的风采,进行了隋代楷书的新局面形成过程的研究。

一、孝文帝改革与北书南学

姜寿田先生考诸书史将楷书的成熟时期定在北魏后期[3],并指出北魏孝文帝迁洛之前为魏碑的酝酿阶段,孝文帝迁洛之后,魏碑已经彻底摆脱了平划宽结,波磔明显的汉隶影响,迅速发展成熟。公元494年,孝文帝“太和改制”,迁都至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文化改革,推行全面的汉化政策,将南方汉文化引入北方。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虽然没有明确对书法的改革,但是汉化政策的全面实施也使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大兴龙门石窟,规定迁至洛阳的皇亲宗室死后必须葬在洛阳,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以龙门造像和元氏墓志为主的真书刻石,所谓风格独特的“龙门体”“洛阳体”。如书刻与公元519年的《元珽妻穆玉容墓志》,该墓志虽属北碑,却逐渐摆脱了汉隶的影响,有着南朝书法灵秀的韵味,书法用笔娴熟,刻工精良,令人惊叹。这充分说明了孝文帝改革,使北碑已经受到南朝书风的影响。沙孟海先生将魏碑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认为这一时期的魏碑为“斜画紧结”类型[4],其代表碑刻为522年的《张猛龙碑》。这一时期的魏碑大量使用方笔,既有汉魏雄奇朴茂的古典之美,更有北方少数民族的霸悍直率之气质,也有南方遒媚飘逸之浪漫。从《张猛龙碑》可以看出,虽然此时期受到了南方书风的一定影响,但主要还是北方书法长期自身的积淀。

孝文帝迁都洛阳,使魏碑逐渐摆脱汉隶的影响,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和风格并迅速发展成熟,至此,我国楷书书体已基本发展成熟。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楷书是隋代楷书新局面形成的开端和源头,想要了解隋代楷书新局面的形成原因,我们必须追本溯源。

二、复古洗礼与北碑的涅槃重生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北碑受到南方书风的一定影响,迅速臻于成熟,但因北魏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孝文帝、宣武帝相继去世,年幼的孝明帝继位后,政治混乱,灵太后把持朝政,抵制汉化政策,胡化逆流,文化发展停滞。之后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朝书法受南方书风的影响很快结束。随后,一股复古之风刮到西魏,社会受到复古潮流的影响,书法也随之出现了复古逆流现象。

审视这一时期的北朝铭石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一方面,受北魏后期社会复古潮流的影响,一种楷隶杂糅的书体出现在北朝刻石中,这种书体结构上多以隶书为体,用笔却有楷书的笔法,因此这种隶书只是徒有表象,已经失去了汉隶大气雄浑的体势,或是结体用笔上篆隶楷杂糅;另一方面,经过复古潮流的洗礼,仿如凤凰涅槃重生,变得更加敦厚典雅,平画宽结,它消除了魏碑早期斜画紧结的霸悍姿态,进而追求结构上的平稳,逐渐弱化了方笔平直方折角出的刀法,楷书的点画变得劲键,用笔变得含蓄,结构方正,表现出更为纯粹和规范的楷书样式。

刻于539年《高湛墓志》和550年《呂望碑》等,已不像早期的魏碑,结体上追求灵动飘逸和姿态多变,已经基本看不到隶书的波挑用笔,变而追求结构上的平稳和笔意连贯的用笔,结字方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沙孟海先生将此时期的魏碑归为“平画宽结”的类型。赖非与姜寿田两位先生则不同于沙孟海先生的论述,他们认为“斜画紧结”“平画宽结”不应理解为魏碑的两种风格类型,而应是魏碑具有质的不同的两个书体发展阶段,在此本文赞同这两位的观点[5]。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魏碑经过复古风雨的洗礼,仿如涅槃重生,一改早前魏碑斜画紧结的霸悍气质,而突显了儒家平整敦厚、典雅内敛的文化气质,是促成隋代楷书新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王褒入关与南书北进

南北朝后期,北朝汉化程度不断地加深,政治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南北双方频繁的战争使南方大量的仕族阶层流亡到北方,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当属西魏攻梁的江陵之役,这次战争使南朝梁的大量贵族名仕被俘至长安。《周书》对此事件做了详细记载:“辛亥(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十一月),进攻城(江陵),其日克之。擒梁元帝,杀之,并虏其百官及士民以归。没为奴婢者十余万,其免者二百余家。立萧詧为梁主,居江陵,为魏附庸。”[6]这次南方士族北迁虽是被动,但从客观上却促进了南北双方的交流,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书法艺术的交流,南方书法向北方传播,当以“二王妙迹”为指归的新书体在南方流行之后。

随着北方不断吸收以南方为正统的汉文化,北方书家皆以南方代表书家“二王”的新妍书法为摹写典范。西魏攻打南梁,江陵作为南梁的临时都城迅速沦陷,以王褒为代表的大量南方贵族名仕被迫迁至北方受到统治者的礼遇,更为北方书家学习南方书法提供了条件。《周书·赵文渊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深之书,逐被遐弃,文深渐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7]。王褒的书法是“二王”一脉的书风在南朝的延续。王褒入关受到北方上层社会的礼遇,北方贵游争相学习王褒的书法,而他的书法正是与“二王”书法一脉相承的南方新妍书风。

北朝的著名书家赵文渊,后来看时风难逆,也改学王褒书法,因此,《周书》的记述生动再现了王褒书法在北朝社会受到的喜爱和追捧,可见以“二王”为代表的南方新妍书风在北方社会的流行。

从王褒入关引起南书北传的风潮来看,北朝书家对南朝书风是一见倾心,王褒只是南朝书家的一个代表,使他们倾心的,不单单是王褒个人的书法,更是以“二王”为代表的南方书风。二王对书法的变革,从古质到新妍正好顺应了书法的发展规律,北朝后期,虽然复古之风的影响还在,但北方学习南方书法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以王褒为代表的南方名仕北迁,将南方的书风传播到北方,迅速受到北方的士族书家的青睐,北方的书坛刮起了一阵旋风,导致北朝铭石书在保留其结体平画宽结的基础上,又融入南方书风连贯灵动的笔势和用笔的精致。“北朝书风渐有向南方靠拢的趋势,书法由古质到新妍的发展倾向明显,为隋代楷书新局面的形成做好了铺垫”[8]。

四、隋代楷书融南北之精华,达中和之境界

隋代流传下来的楷书碑刻虽寥若晨星,但我们还是能从中窥探出隋代楷书的特点,以隋代碑刻《龙藏寺碑》为例,其刻立于隋开皇六年(即586年),楷书书体,康有为评此碑为“隋碑第一”,《龙藏寺碑》的碑文中虽没有注明书者的姓名,但此碑精妙绝伦的楷法,为历代书法家青睐,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曾论述和推断,欧阳询和褚遂良皆从此出[9]。

《龙藏寺碑》整体表现出俊美新妍的南朝书风,用笔方法纯出“二王”,点画生动活泼,用笔方圆兼备,细腻有韵味,已不再像北魏前期《张猛龙碑》那样一味地方笔斜出,而是变得端庄方正,它也不像魏碑平画宽结时期追求的敦厚平稳,《龙藏寺碑》笔画挺拔劲健,它在结构上保存了北朝石刻质朴雄强的风貌,在用笔上融入南朝书法新妍的情调,并趋向于向新妍一路发展,在不断融会的过程中,隋代楷书结构上还不断规范,楷书法度不断增强,形成一种形质兼备的新书风,开导了唐初诸家楷书的先河。

下面本文将3个代表不同时期的楷书碑刻中的同一个字做一个纵向的比较,以期望大家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隋代楷书新局面形成的过程,列表如下:

从上述表格中的比较不难发现,隋代楷书是在融会南北书风基础上不断变化形成的,从最初斜画紧结的魏碑,到受复古之风的影响结体变得平画宽结,再到最终,其用笔上多融入南朝书风有韵味的情调,又结构上多保留北朝石刻风貌的朴拙,才最后形成了端庄而不凝重,宽博而又不松散的隋代楷书新风貌。可以说隋代楷书融南北之精华,已达中和之境界,开创了楷书发展的新局面。

五、结语

隋代书法在融会南北书风基础上推进了楷书的规范化的进程,形成了南北书风融合的新局面,为唐代“尚法”书风的登峰造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代楷书新局面的形成过程是南北书风融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是我们所不应该忽视的,正是有了这个扣人心弦的过程,才有了隋代书法在整个书法发展史上“上接六朝,下开三唐”的特殊地位。在北朝雄健书风与南朝尚韵书风之间,隋代楷书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

参考文献:

〔1〕(清)叶昌炽.语石(卷一)[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16.67.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导源第十四[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21.

〔3〕姜寿田.中国书法理论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112-115.

〔4〕沙孟海.略伦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110.

〔5〕赖非.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北朝摩崖刻经研究(一)[M].山东:齐鲁书社,1991.56.

〔6〕周书.文帝纪下(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1. 36.

〔7〕周書.赵文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1.849.

〔8〕李慧聪.王褒入关南书北传[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6.26.

〔9〕阮元.南北书派论参看《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33.

(责任编辑 赛罕其其格)

猜你喜欢
孝文帝魏碑楷书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楷书的笔势
楷书
第二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暨“魏碑书法论坛”在洛阳举行
硬笔楷书3500字
硬笔楷书3500字
孝文帝的宽容
孝文帝的两碗汤
魏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