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9-10-25 01:51陆畅
关键词:对策

陆畅

摘 要:情绪对每个个体都有重要的意义。情绪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为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93名民族预科生进行调查,结论如下:1.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状况良好;2.男性预科生的情绪控制水平好于女性预科生。3.离异家庭的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情绪调节反思能力以及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能力低于非离异家庭预科生。4.四个年级的预科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没有差别。

关键词:蒙古族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129-04

情绪调节既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又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情绪调节能力是个体遇到与个体发展不利的情绪时,积極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的方式解决情绪不适的能力。当人们不能用积极策略调节自己情绪的时候,负面的情绪就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高校蒙古族预科生是在特定历史背景、特殊措施下结成的人群。他们既有着与高校大学生相同的人格特点,又有着自身的人格表现。他们大多来自边远牧区,面对社会关系、经济、知识文化以及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反差,极易导致他们失落感、失重感、自卑感重,自信心不足。这些困扰使他们常常徘徊在心理失衡的边缘,有时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可见情绪调节能力对预科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将针对蒙古族预科生进行情绪调节能力的调查,根据结果,提出相应对策,期望对高校的民族预科生的管理工作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分层的方法以内蒙古高校的预科生为被试抽取230人,实际有效问卷为193份。其中男生34名,女生159名。独生子女53人,非独生子女140人;离异家庭子女51人,非离异家庭子女142人。

(二)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采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嵇家俊编制的《情绪调节能力量表》,该量表分为六个维度(情绪知觉、情绪评价、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反思),共计25道题目。问卷以自陈的方式呈现,采用6级计分法,从每题“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有点不符合”“有点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六个选项中,请被试选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一项,分别计1、2、3、4、5、6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强。中间值为3.5,若各维度项目均分都大于4,则情绪调节能力总体状况良好。

二、情况分析

(一)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研究的问卷总分及各维度项目均分都大于4,由此可见,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总体状况良好。预科生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标准差为5.652,比其他维度都大,个体在该维度上的差异性较大在情绪调节能力的六个维度上,情绪知觉这一维度项目均分最高为4.79,其余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反思、情绪评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这与稽家骏所研究的非预科生高分到低分的排序有所不同。可以看出预科生的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较强,相对来讲,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二)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

以上数据表明,在性别差异方面,男性预科生和女性预科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情绪控制维度上,呈现了显著的差异,男性预科生的情绪控制水平要高于女性预科生,在其他维度上,男女性预科生的差异不显著,与以往非预科生的研究结果相同。

(三)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以上数据表明,在独生子女预科生与非独生子女预科生方面,独生子女预科生与非独生子女预科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及各个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转化为因子分后,非独生子女的各项得分都稍高于独生子女。

(四)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在父母是否离异上的差异

由表4可知,离异家庭的预科生与非离异家庭预科生在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情绪调节反思、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评价、情绪知觉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非预科生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结果显示,非离异家庭预科生的平均分较高,离异家庭预科生的平均分较低,非离异家庭预科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水平较高,与以往非预科生的研究结果相同。以上结果与预科生自身冲动易怒的特点以及他们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关联。

三、分析与讨论

在对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之前,首先要对本研究抽取的被试以及他们的客观条件进行初步了解,以便在分析和讨论的时候更加客观和全面。本次抽取的预科生,从小生活在牧区,温差大、冬春干燥等客观物质条件以及他们从小接受蒙古族文化熏陶,接受蒙语教育,尤其其父母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继而无形的影响其对被试的教育,而这难免会影响到被试的文化、思维等特征,又通过学习等方式加以延续。因此,这里的预科生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是合理的,鉴于此,开始做一些探索性的分析与讨论。

(一)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研究全体被试情绪调节能力总分为 111.06±18.875,与同类研究中的被试相比,个体间差异较大。本研究的问卷各维度项目均分都大于4,由此可见,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总体状况良好。这说明这部分预科生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大学生总体状况相似。

在情绪调节能力的六个维度上,情绪知觉这一维度项目均分最高为4.79,其余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反思、情绪评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这与稽家骏所研究的非预科生高分到低分的排序情绪评价、情绪调节反思、情绪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有所不同。可以看出预科生的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较强,而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这或许与预科生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的教养方式、生活的背景、文化、民族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二)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在性别的比较上,从不同性别预科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情况来看,男女预科生在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和其中五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情绪控制维度上,呈现了显著的差异。男性预科生的情绪控制水平要高于女性预科生,在其他维度上,男女性预科生的差异不显著,与以往非预科生的研究结果相同。这可能与男性本身的特点如:控制性强、理性等有一定关联,使得其情绪控制能力强于女性预科生。有研究表明女性生理上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比男生早,且更易于烦躁,情绪控制能力降低;另外,大学预科生情绪调节上的性别特点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男生预科生在学习生活环境中被鼓励发展理性的品质,女生往往被认为是被动的、情绪化的,这种性别角色期待将会加速男性预科生情绪控制能力的提高。

(三)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比较上,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中共有独生子女预科生53人,非独生子女预科生140人。独生子女预科生与非独生子女预科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以及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由于独生子女受关注较多,发展了情绪调节能力,但非独生子女在与兄弟姐妹交往中也发展出了情绪调节能力。所以,两者没有差异。但转化为因子分后,非独生子女的各项得分都稍高于独生子女。本人认为或许与父母的溺爱有一定联系,且可以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本身的差异性加以解释:1.独生子女本身由于其对家庭的唯一性;受到家庭的关注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使独生子女更加自我、任性;2.非独生子女从小就处于多子女的家庭中,其成长过程中,在言行举止上受到其他家人的影响高于独生子女,因此,在情绪调节策略等方面表现得更受成人影响;3.独生子女是家庭的焦点,获得了家庭的全部关注与投入,于是,在出现情绪问题时,更多依赖父母关注,而非自我调节。这些可能是导致非独生子女的分数稍高的原因。

(四)預科生情绪调节能力在父母是否离异上的差异分析

在预科生被试的父母是否离异的比较上,共有51人父母离异,142人父母没有离异。离异家庭的预科生与非离异家庭预科生在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情绪调节反思、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评价、情绪知觉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预科生的研究结果相同。以上结果与预科生自身冲动易怒的特点以及他们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关联,而且一般来说离异家庭对子女的照顾、关怀能力要低于非离异家庭,尤其是情感上的沟通较少。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人是在父母有着积极婚姻关系的环境中成长的。单亲家庭的子女由父或母一方单独照顾,家庭气氛较为冷漠。这些子女没有得到家庭功能有效的支持,尤其是情感上更好的支持,也没有较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使得情绪调节能力较弱。这也说明,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和家庭情感氛围是子女成长中的重要环境变量,与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四、调查总结

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状况良好。男性预科生的情绪控制水平好于女性预科生。离异家庭的预科生情绪调节能力总水平、情绪调节反思能力以及有效应用情绪调节策略能力低于非离异家庭预科生。独生子女预科生与非独生子女预科生在情绪调节能力上没有不同。

五、教育对策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情绪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会给子女带来更多的困惑和问题,尤其是情绪方面的问题。子女对家庭支持的需求比较高,不仅需要家庭给予物质、生活的关心与照顾,更需要精神的支持与鼓励,以及情感的理解与安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除了重视智力的发育发展外,也应多关注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营造一个关心支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为他们创造健康活泼的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成就感及控制能力,以达到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情绪智力的目的。

(二)学校环境

学校应给予女大学预科生以及离异家庭的预科生更多的关注。学校应开设专门关于调节情绪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其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高校是民族预科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多数学校都进行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具有特殊需要的部分群体。根据结果,学校可以开展专门针对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另外,辅导员、班主任也要针对离异家庭的预科生给予更过关怀和关注。

(三)增加社会活动

鼓励预科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社团,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组织有意义的活动,鼓励预科生多与同学交往,这是增强预科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另外,要重点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素质,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眼界,开阔心胸,教给他们遭遇情绪不适时寻求外界帮助的技能,以及理智地对攻击性行为进行调控的技巧,不要过度地压抑情绪,也不能任由情绪肆意发泄,从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所回收的有效问卷只有193份,被试量少,缺少代表性;在研究对象上,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本研究的研究范围局限在内蒙古两所高校的预科生,且男女预科生人数、独生子女预科生与非独生子女预科生人数、父母离异预科生与父母未离异预科生人数相差较大,可能导致数据出现偏差;研究对象层次划分过于简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细化样本类型,努力使最后的结论更加准确。在后续研究中应扩大调查范围,并控制样本特征,以使结论更具有代表性;研究对象及环境方面的无关变量难以避免。(如被试情绪、生病否、环境是否嘈杂、测量的时间等等。)在研究内容上,对预科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水平的分析上不够深刻,对于一些结果的解释由于认识水平有限,暂时未能给予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定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31-33.

〔2〕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02).

〔3〕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卢家媚.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对教育的启发[J].教育研究,1995.

〔5〕刘海燕,郭德俊.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4.

(责任编辑 赛罕其其格)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