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与《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的比较赏析

2019-10-28 03:23李凤鸣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采薇

李凤鸣

【摘 要】在《采薇》的课堂教学中,将乞巧歌《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与其进行比较赏析,既传承了西和乞巧文化,也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关键词】《采薇》;《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比较赏析

【基金项目】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高中阶段乞巧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8]GHB3088)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7.22;J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2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廳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可见,教师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采薇》的教学中,教师将《采薇》与西和当地优秀的地方文化——西和乞巧歌《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作比较赏析,既是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学生学习知识面的扩展。在比较赏析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步骤:

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的内容

在《采薇》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该诗的内容与艺术手法。在第二课时,将《采薇》与《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进行比较赏析。《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选自赵子贤搜集整理,赵逵夫注《西和乞巧歌》的附录部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采薇》的内容已经是相当熟悉,但对《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却不太熟悉。因此,教师将《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是有必要的。《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内容如下:

没料到前院起火了,卢沟桥上枪响了。卢沟桥枪响世事乱,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东洋鬼子人小野心大,想吞中国坐天下。宋朝有个岳将军(岳飞),打败了金兀术保朝廷。明朝有个戚继光,杀贼寇来保家乡。葡萄上架蔓搭蔓,中国人四万万五千万。翻江倒海出蛟龙,人人都是岳家军。深山的猛虎下了岗,个个都是戚继光。火闪子(闪电)一过炸雷响,好男子拿枪打东洋。

通过对《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的展示,学生对这首乞巧歌有了清楚的认识,鉴赏分析也就显得比较容易。曾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的刘锡诚先生在《西和乞巧歌序》中指出“赵子贤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编订的《乞巧歌》把采集足迹扩展到了前贤所未至的、地处漾水和西汉水流域的西和,第一次记录了农村姑娘们所唱的歌诗,也就弥补了自《诗经》《乐府诗集》以来陇南一带的民间风诗在诗歌史和民间文学史上的阙位”[1]。可见,刘锡诚先生将《西和乞巧歌》提到与《诗经》相似的地位。虽然《西和乞巧歌》附录部分的乞巧歌是杨克栋、常志强等人搜集,但其艺术风格与赵子贤收集的乞巧歌一脉相承,因此将《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当作诗歌,与《采薇》放在一起赏析也是比较合理的。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采薇》与《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进行比较赏析

在比较赏析时,教师先对学生讲解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即从诗歌的意境、语言、情感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学生在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之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析:

(一)在写作背景方面:二者都反映了外敌入侵的社会背景

《采薇》写的是一个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据《汉书·匈奴传》记载,西周后期周懿王时代,王室渐渐衰落,猃狁侵袭,诗人才作《采薇》。这首诗中的士兵因为“猃狁之故”,才离家远戍。由于“王事靡盬”,归期一拖再拖,士兵饱尝了征役之苦。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他既有思念家乡的忧伤,还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自豪,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爱国精神。《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反映了1937年“卢沟桥上枪响了”“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时,西和民众同仇敌忾,抗击“东洋鬼子”的爱国热情。面对外敌入侵,《重修西和县志·耆旧志上》指出:“计自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起截至三十三年十二月底止,我县历年出征军人已达七千人以上。”[2]《重修西和县志·军政志》也指出:“先是每月摊送兵额六十五名,……计自摊征兵额以来,每月选送及额,迄无短缺。五六年来共选兵数已在一万人左右,西和虽蕞尔小县,而人民爱国之踊跃于此亦见其一斑。”[3]可见,二者都反映了外敌入侵的国家大事,体现了作者对时事的关注,反映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

(二)在反映情感方面:二者都反映了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感

《采薇》中采用叠词、叠句将士兵思念故乡、牵挂亲人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表达出来。写士兵急欲回家的迫切心情时,就用叠词“烈烈”,言其忧心的程度像火烧一般。写军中战马高大强壮时,就用叠词“业业”“骙骙”。写军队训练有素时,就用叠词“翼翼”。叠词的使用表现了士兵保家卫国作战的豪情。叠句,如首章“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反复表明士兵清楚认识到离家戍边,不能回家是因为猃狁侵犯的缘故。这反映了士兵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保家卫国的高度觉悟。《采薇》的第四、五章在描写战争生活的图景时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它重点写了战车、战马、弓(“象弭”)、箭袋(“鱼服”)、将帅(“君子”)、士兵(“小人”),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和饥渴难耐。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虽然没有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孟子·梁惠王上》)这样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不仅写出了战争的频繁,还写出了战争的胜利给士兵带来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自豪感。《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同样反映了西和民众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感。“卢沟桥枪响世事乱,东洋鬼子存心挑事端。东洋鬼子人小野心大,想吞中国坐天下”,指出“东洋鬼子”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战争。在反侵略的战争中,这是一首号召全民抗战的慷慨战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它号召“好男子拿枪打东洋”,要当敢于抵御外敌入侵的“岳家军”、“戚继光”。这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一样,既能让人感受到西和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能让人听后热血沸腾,起到鼓舞、教育的作用。

猜你喜欢
采薇
采 薇
这些,你一定知道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杨柳
妖藤
妖藤
广西师范大学采薇诗社作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