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IHSS评分的分组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11-05 13:22贾丽娜张海珍白爱香
贵州医药 2019年10期
关键词:预见性围术脑出血

贾丽娜 张海珍 白爱香

(商洛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商洛 726000)

脑出血具有发病紧急,病情变化快,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1-2]。我院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基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观察该种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生活量的改善效果,以期为脑出血患者的精准医疗护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20例,按照入院时NIHSS评分进行分组,NIHSS评分<10分(56例)为常规护理组,NIHSS评分≥10分(64例)为预见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男35例,女21例,年龄(58.28±7.36)岁,NIHSS评分(8.04±0.86)分;基底节区出血17例,丘脑出血13例,脑叶出血12例,脑干出血8例,小脑出血6例;手术方式:开颅血肿清除术10例,去骨瓣减压术21例,微创手术25例。预见性护理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58.31±7.33)岁,NIHSS评分(13.21±1.46)分;基底节区出血18例,丘脑出血16例,脑叶出血14例,脑干出血10例,小脑出血6例。手术方式:开颅血肿清除术13例,去骨瓣减压术24例,微创手术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3]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符合手术指征;(2)年龄18~65岁;(3)认知正常,患者及家属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它影响脑神经功能疾病;(2)合并其它严重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精神系统、消化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3)有颅脑手术史;(4)随访资料不完整。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由同一位经过培训的神经科医生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分。常规护理组进行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实施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案:收集每位患者个体情况,由临床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及资深护士对患者的病情、疾病可能发展预后情况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围绕评估结果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罗列围术期护理关键内容和护士应重点关注的患者身心指标及出现偏差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关键指标监测护理频次及出现异常时的报告范围等内容。制定可行的术后康复锻炼方案。确定责任护士严格执行预见性护理方案,并对每个关键护理措施步骤及结果进行真实及时的记录。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NIHSS、生活质量评分(SF-36),计算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减分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患者神经功能疗效评估:(1)痊愈,患者术后NIHSS减分率90%~100%,病残评级为0级;(2)显效,NIHSS减分率45%~<90%,病残评级1-3级;(3)有效,NIHSS减分率18%~<45%;(4)无效,NIHSS减分率<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两组NIHSS和SF-36评分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术前NIHSS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预见性护理组患者较术前减分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术前SF-36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较术前上升,且预见性护理组增加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和SF-36评分比较分]

2.2两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率比较 常规护理组痊愈13例,显效27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07%;预见性护理组痊愈12例,显效31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06%。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常规护理组颅内压增高1例,癫痫发作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肺栓塞1例,并发症发生率7.14%;预见性护理组颅内压增高2例,癫痫发作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肺栓塞1例,并发症发生率7.8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出血患者发病紧急,病因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我国《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对于脑出血的治疗,需根据患者GCS评分和NIHSS评分为主要指标确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4-5]。实施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的康复需要一定的过程,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并发多种功能障碍的几率较高,高质量的护理是获得良好康复的基本保障[6-7]。不同病情脑出血患者在围术期护理过程中侧重点各不相同[8]。在传统的护理模式里,对于脑出血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均按照既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护理的针对性不强[9]。

本研究结果发现,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术前NIHSS高于常规护理组,SF-36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下降,预见性护理组减分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上升,预见性护理组增加分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主要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以尽快稳定患者病情,尽可能降低患者病情变化,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后续术后各系统功能康复提供基础。

综上,基于NIHSS评分分组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使脑出血患者均得到适宜的围术期护理,提高了护理的针对性和整体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预见性围术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