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与深化:“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图书馆海丝文献工作
——基于海丝相关区域的考察

2019-11-12 20:58
图书馆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海丝文献一带一路

(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 漳州 363000)

1 引 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两个战略构想合称为“一带一路”。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学界也纷纷开展相关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海丝文献相关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此背景下,作为文献情报中心的图书馆,在海丝文献相关研究方面到底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无疑是图书馆界需要认真讨论的话题。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和调研等途径,综合近年来从事文献采访与文献整理研究的经验得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馆的海丝文献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文献的采访和研究来展开,并提出一些策略建议。

2 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丝文献

要开展海丝文献工作,第一要务就是弄清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和海丝文献的科学内涵。

2.1 海上丝绸之路

目前,学界较为统一的观点认为,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是法国汉学家沙畹。1913年,沙畹在其著作《西突厥史料》中提到:“中国之丝绢贸易,昔为亚洲之一重要商业,其商道有二。其一最古,为出康居(Sogdiane)之一道。其一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而以婆庐羯泚(Broach)为要港。”这样,结合着西方学者之前提出的专指中国通向西方的陆上交通线——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呼之欲出。

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多通过日本中转一样,“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也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一书中正式使用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1981年5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学术研讨会上,陈炎教授正式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其文《略论海上丝绸之路》也于次年发表在《历史研究》上。同年,朱少伟先生也在《历史知识》上发表了《海上丝绸之路》一文。根据文章可以清楚知晓,他们都是受到了日本学者的影响而开始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

“海上丝绸之路”概念提出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又相继提出了“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瓷器之路”“丝瓷之路”“书籍之路”等名称,用来指代中国和各国之间的海上航线。这些提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无论是丝绸、瓷器,还是茶叶、香料等,都仅仅是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贸易往来中诸多商品中的一种,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又有不同侧重。因此,在描述古代中国和海外各国的海上往来时,既不可能将全部商品名称都罗列出来,也不能用某一种商品来概括所有,正如用“丝绸之路”来命名东西方之间的陆上交通往来,也不是完美无缺一样。由于“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大家在描述东西方陆上交通往来时约定俗成的概念,故将之移植到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往来航路上,把这条海上大通道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热潮的兴起,“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精简成了“海丝”,并广为人们所接受。这一点,陈支平在《关于“海丝”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作过相关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2.2 海丝文献

2.2.1 研究概况。自从“海上丝绸之路”概念提出来以后,相关研究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热点。不过,研究者对海丝文献的关注还比较少,特别是关于海丝文献的内涵问题。

目前,学界对海丝文献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王展妮在述及泉州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时,认为“是指记载或内容述及泉州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全部相关文献,不仅包括纸本文献,还包括民间族谱、碑刻、史迹等载体;既涵盖记载泉州海上丝路或与之相关的古代历史文献,又包括以泉州海上丝路为研究内容或与之相关的近现代文献资料。”这里除了文献载体以外,在时间界限、涵盖区域、内容主体等方面都比较模糊。其他更有称为“海丝文化的重要文献”“研究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原始资料”等,似乎对海丝文献概念还不甚了解。

当然,也有学者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如陈彬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是反映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通过海上航线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各种历史文献以及现代研究文献的总和,涉及的文献类型包括各种史料、方志、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考古资料、族谱、碑刻、铭文、舆图,以及现代学者的各种研究论著。这种阐述虽较其他表述详细,但也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

2.2.2 海丝文献内涵解析。笔者认为,考虑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特性,对海丝文献的定义应该包括四个维度:时间界限、区域范围、主题揭示和载体。

(1)时间界限。众所周知,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但这里的“古代”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如果依此来定义海丝文献,则在文献的界定上会含混不清,不是把不该属于范畴之内的文献也当做海丝文献,就是把本属于海丝文献范畴的遗漏了。1991年,陈高华等人所著《海上丝绸之路》一书认为:“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对外关系的性质起了根本的变化,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至此也就终结了。”该论述明确提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终止的下限,是比较科学的论断,在定义海丝文献时应予以采纳。

这里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年代,虽然学界多认为是秦汉时期,但受可见文献的局限,以及未见文献的可能性,故暂不对上限作界定。二是历代学者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成果,毫无疑问属于海丝文献的范畴,不受上述时间界限的约束。

(2)区域范围。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古代中国与沿线各国,是所有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缔造的。因此,在定义海丝文献的时候,必须将着眼点放在所有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之上,要将历史时期的情况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来考察。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将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路和南海航路两条,在研究海丝相关问题时也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现实国际政治格局和地理环境相较于历史时期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研究海丝相关问题时不能被现实情况所桎梏,既要结合现实,又要尊重历史。

(3)主题揭示。海丝文献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对海丝文献的定义,也应该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功能主题揭示出来。从功能上来看,现代人往往从经济的角度把海上丝绸之路当作一条贸易航路。事实上,在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多被视为海外各国向中国进行朝贡的外交通道,即历史上对丝绸之路主体功能的认知,是政治功能大于经济功能的。当然,事物是联系的,其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被看做外交通道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在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科技发展、人员流动、宗教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言及海丝文献的定义,在主题揭示方面也应涵盖全面。

(4)载体。根据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的定义——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我们可以发现,弄清楚载体对海丝文献的定义也很重要。从文献学意义上来说,文献的载体包括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和电子等。在不同时期,文献载体的主体也不相同。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的上限学界并无定论,现代学者对海丝问题开展研究所得出的成果不少以电子形式流传。因此,在述及海丝文献的定义时,宜将一切载体形式的文献都包含在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海丝文献的涵义可以概括为:反映古代(1840年以前)中国与相关海外各国和地区通过海上航线进行政治、经贸和科技文化等方面交流的一切文献,以及历代学者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研究所产生的一切文献的总和,其载体包括金石、纸帛、数字影音等一切形式。

3 图书馆海丝文献工作剖析

图书馆是文献情报中心,采访、汇集文献以丰富馆藏是天然的使命。海丝文献作为文献的重要部分,图书馆理应入藏,这是由其本职属性决定的。海丝研究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热潮,图书馆作为文化部门占据着文献优势,应该在海丝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此外,海丝文献自身的特殊性,也是图书馆开展海丝文献工作的重要依据。但在目前,图书馆对开展海丝文献工作的认知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次剖析,以加深理解。

3.1 图书馆海丝文献工作的必要性

3.1.1 海丝文献是相关区域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反映古代中国与海外国家、地区联系纽带的知识载体,海丝文献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了解古代中国和海外国家、地区文化的重要材料,有利于地方文化的挖掘、传承和播扬。另一方面,对于海丝相关区域来说,研究海丝文献还与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高度契合。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档口,通过研究海丝文献,可以加强所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相关区域的地方文化影响力,进而凝聚共识,增加区域和社会认同。

3.1.2 海丝文献工作能助力重要国家战略的实施。图书馆界已有的一些关于海丝文献的研究表明,海丝文献研究对“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譬如,王展妮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构建奠定基础;陈彬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文献,对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提供历史借鉴和启发,有利于我国在争端岛屿拥有主权的历史证据和法理依据,同时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也有重要作用;蓝静红在对海上丝绸之路文献之一的侨批档案进行研究时,认为其有利于加深华侨华人与祖国的情感交流,促进“海丝战略”认同与实施。当前,正值“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时期,图书馆开展海丝文献工作,就是为国家贡献力量。

3.1.3 海丝文献流传的迫切需要。海丝文献具有时间跨度大、区域分布广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得它的流传面临着诸多困难。文献的生命受到社会文化形式、载体更新、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很多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海丝文献也一样。从现存的海丝文献数量来看,明代以前的文献比明清以来的文献要少得多;动乱地区的文献比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地区的文献要少得多。所以,从文献流传的角度看,迫切需要开展海丝文献的采访搜集与研究工作。

3.1.4 图书馆的研究职能使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研究职能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图书馆通过开展科研,不仅能提高馆员的科研素质和业务能力,也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而海丝文献本身就是相关图书馆开展科研的一个非常好的着眼点,有助于图书馆在履行好职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区域影响力。因此在本质上,图书馆也有开展海丝文献工作的必要性。

3.2 图书馆海丝文献工作的难点

3.2.1 时间跨度大。虽然目前关于海丝的起始年代学界没有定论,但不论是起始于汉代还是隋唐,距今都比较久远。前文已经述及时间因素对文献流传的影响,而就流传至今的历史文献来看,随着近几年各级机构对相关文献采访的重视,以及民间收藏家收藏内容的扩展,多数文献已经被纳入馆藏,或流入私人收藏家之手。另外一部分,或埋于地下,或散落民间。因此,巨大的时间跨度,以及所衍生出的文献流传与采访挑战,无疑给海丝文献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3.2.2 地域跨度大。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多起点、多目的地的特殊纽带,跨越了广阔的地理空间。由于其连接的地域非常广泛,各地区政治环境、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千差万别,使得图书馆在开展海丝文献工作时,要么招募精通多语种、熟练掌握各地文化习俗等丰富知识的一专多能的人员进行相关工作;要么在人员构成上扩大配置,按照实际需求配齐各种人才。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广阔的地域跨度是海丝文献工作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3.2.3 载体类型多。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献的载体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由于海上丝绸之路时间和地域跨度都很大,海丝文献的载体类型也因此十分庞杂。相对于一般的文献而言,对海丝文献的采访和研究要求相关人员具有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要具有对各种载体的文献进行辨别和保护的基本能力,还要学会在采访和研究过程中运用新设备和新技能。

3.2.4 涉及学科广。前面在论述海丝文献的内涵时已经提到,海丝的功能涉及多个方面。相应的,研究海丝,也必然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宗教等若干学科领域。因此,图书馆在开展海丝文献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针对性地解决学科人才问题,不论是聘请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也好,还是组织各学科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也好,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

3.3 图书馆海丝文献工作的可行性与误区

3.3.1 可行性。图书馆开展海丝文献工作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资源方面。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包括从文献的采访、辨识、筛查到保管的全系列环节,都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在文献的数量上质量上,都较其他机构或个人更为丰富和可靠。在此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为开展相关研究夯实了基础。因此,图书馆开展海丝文献工作,既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有专业能力保障,又在文献研究方面有可靠的资源基础。

(2)研究基础方面。虽然“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国学界的研究中是1981年,但事实上关于海丝的研究却要早得多。龚缨晏在其主编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一书中,就认为我国关于海丝的研究开始于1840年,并将1840—1900年看作我国海丝研究的萌芽阶段。书中还列举了海丝研究的形成阶段(1901—1948年)、停滞阶段(1949—1977年)和繁荣阶段(1978—2000年),并详细梳理了各个阶段的研究情况。20世纪以来,海外交通史(或称中西关系史、中外海上交通史等等)的研究从未停歇,包括海外交通文献的整理与海外史地的考证、海外贸易史、港口与华侨、海外航线、中外关系、科技文化交流等等,发展到今天已经较为成熟,这为图书馆开展海丝文献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方向。

(3)政策支持方面。海丝研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政策层面对海丝研究的支持也非常优厚。图书馆在此时开展海丝文献工作,必然也能更多地获得政策层面的支持,从而更多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实施贡献自身力量。

3.3.2 应避免的误区。开展海丝文献工作,还要注意避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是避免在海丝认识上缺乏客观。在开展海丝文献工作之前,一定要树立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所共同缔造的。不能片面地夸大或忽视某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贡献。当前学界的研究中,有部分人热衷于探究各种所谓的海丝之“最”,甚至不惜为此罗列各种“理由”,这很大程度上就是认识不客观造成的,对海丝相关研究工作大大有弊,应该摒弃。二是避免在海丝研究中思维片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我们在研究海丝相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将其放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全面综合地考察,不能片面地将某一问题独立出来特殊化,也不能用今天的社会认知去套历史问题。

4 图书馆海丝文献工作策略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馆开展海丝文献工作,于自身而言,可以挖掘并增加特色馆藏,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读者需求;于读者和社会而言,可以保存和传播地方历史文化,增加人们对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包容性和理解,加深相关各区域之间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加强区域和沿线国家在历史、族群等方面的认同。因此,图书馆要重视并积极认真地做好海丝文献工作。

4.1 图书馆海丝文献采访策略

文献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即使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文献也依然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海丝研究也是一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海丝研究对文献的依赖性还更加突出。因此,积极汇聚人才、经验、力量和共识,做好海丝文献的采访工作,夯实海丝文献工作的基石,是相关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4.1.1 汇聚人才,成立采访小组,强化意识。无论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图书馆是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也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对人才的需求不言而喻。特别是海丝文献采访这种长期性和细致性的专业工作,更离不开人才的加持。因此,图书馆要想做好海丝文献采访工作,就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汇聚人才。具体而言,可以成立专门的海丝文献采访小组,负责统一协调采访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增岗位的方式引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优化馆内人员结构的方式,先调配人员加入海丝文献采访小组,再进行集中训练,培养出专业人才。或者,也可以通过聘请临时馆员的形式,吸引相关研究人员加入进来,互助互利,共同做好海丝文献的采访工作。对于图书馆而言,不论是采用何种方式汇聚人才,都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对所有加入小组的成员,一定要强化其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专业意识,使之不仅在业务上,更要在思想上成为一名合格的海丝文献传承者与守护人。

4.1.2 汇聚经验,开展互动交流,分享心得。前辈及同行们的先进经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在相关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虽然技术日新月异,但在今天的图书馆工作中,“传帮带”仍然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对业务形式和工作对象上都偏于传统的海丝文献采访工作来说,更应注意多和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同行开展互动学习与交流。这种互动交流,可以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灵活形式,开诚布公地分享工作心得,汇聚成功经验,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为今后的海丝文献采访工作提供借鉴,避免做无用功。

4.1.3 汇聚力量,借助联盟优势,分工协作。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相较于单打独斗,抱团取暖的优势越发明显。就图书馆领域来说,某一省或某一区域,乃至跨省、跨区域的图书馆联盟即由此应运而生。前文已述及,海丝文献工作存在时间与地域跨度大、载体类型多、涉及学科广等难点。借助联盟优势来开展海丝文献采访工作,是图书馆提高自身能力以应对这些难点的最优途径。因此,对于还没有加入联盟的图书馆,应该考虑适时加入到一些区域性的,或者是有相同需求的联盟中去;对于已经加入到相关联盟中的图书馆,则要汇聚联盟力量,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在联盟架构内,积极寻求具有相同需求的联盟成员,通过分工协作,优化可支配力量,共同推动海丝文献采访工作。

4.1.4 汇聚共识,融入国家战略,国际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核心之一。故而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展开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当然,也对图书馆开展海丝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图书馆海丝文献采访工作,一方面,要立足大局,从固有的文献资源建设思维中跳出来,积极将海丝文献采访工作融入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去。在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大背景下,海丝文献采访工作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优势和国家支持,图书馆也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着眼于不断汇聚共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寻求最优方案。海丝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地域跨度广,故而海丝文献也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与这些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合作,既方便于开展海丝文献采访工作,也有利于更多更全地采访到海丝文献。

4.2 图书馆海丝文献研究策略

近几年来,在各方面的推动下,海丝几乎成为了社会各阶层争相谈论的焦点话题,学界对海丝相关研究的开展也是如火如荼,遍地开花。面对方兴未艾的研究局面,图书馆拥有丰富而又可靠的文献基础,开展海丝文献研究工作是合适而必要的。但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天然属性,海丝文献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庞杂,研究的切入点、关注点和落脚点都非常丰富。所以,图书馆在开展海丝相关研究的时候,各项工作还必须要进一步的深化,才能把海丝文献工作做得更好。

4.2.1 深化思想认识:立足世界格局,持开放包容心态。海丝的特殊性,以及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决定了我们在开展海丝文献研究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定位,即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立足世界格局,秉持开放包容心态。海丝文献涉及海丝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只有以世界格局来看待,以包容心态来对待,才能在研究中保持客观公正,进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增进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和认同。

4.2.2 深化人才管理:充分引进人才,调动馆员积极性。海丝文献研究虽然不是什么新课题,但由于海丝文献本身的复杂性,以及长期以来图书馆走的是重资源建设轻文献研究的发展路径,导致图书馆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并不充分。就当前一个阶段来说,图书馆要开展海丝文献研究,就必须要进一步深化人才管理。首先,要充分引进人才。图书馆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分批次合理引进人才,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除了要在所涉及的各相关学科领域内选拔人才,还要注意引进跨语种、跨文化、跨学科等方面的人才。其次,要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对于广大图书馆员来说,有的本身就对海丝文献研究感兴趣,有的则是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还有的是希望在不同领域内积极进取。他们作为专业馆员,对图书馆的各项制度比较了解,对馆藏资源分布比较熟悉,便于统筹安排和管理。图书馆要主动对这些馆员伸出“橄榄枝”,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到海丝文献研究中来。

4.2.3 深化学科划分:细分研究领域,有的放矢。前文述及海丝文献的主题涵盖广泛,相关研究涉及学科众多。所以,图书馆开展海丝文献研究工作,必须要深化学科划分,有的放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方面,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在文献、人才、学科等方面的优势来选择主要研究领域,进行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可以根据目前学界对于海丝文献的研究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来选择研究方向,选择“热门”领域或选择“冷门”学科,再根据具体情况配置资源,补缺补差。无论如何抉择,海丝文献的形态复杂、内容丰富、学科交叉等特征,都决定了图书馆在对其开展研究时要细分领域,有的放矢,突出自身优点和长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成绩,也容易在所选领域里形成特色。

4.2.4 深化馆际合作: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与“单枪匹马入曹营”的个人英雄主义相比较,“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合作模式越来越被认同和赞赏。这一点,在图书馆事业中也是一样。从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来看,积极开展馆际合作是大势所趋。良好的馆际合作,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还能更好地利用资源。海丝的特殊性不仅决定了图书馆开展海丝文献研究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图书馆深化馆际合作的重要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馆际合作关系、加入图书馆联盟等方式,与相关图书馆共享文献资源,合作开展海丝文献研究。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各协作馆或联盟成员馆之间一定要在合作框架内建立有效的协调运作机制,以保证合作关系的正常履行。在合作框架内,各馆之间实行分工协作,互惠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达到共赢的局面。

5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对海丝文献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新阐释,有利于图书馆更为准确地认知海丝文献。同时,详细解析了海丝文献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难点和误区,并分别从文献采访和文献研究两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图书馆海丝文献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但本研究也有以下局限:1)本研究偏重于理论分析,在实际论证方面欠缺数据和案例支撑。虽然现阶段各馆在文献资源建设和研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环境相似,但如果有数据和案例予以佐证,将更能清楚地说明问题。2)本研究未提及海丝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情况。数字资源是当前和未来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海丝文献工作也必须予以重视。本课题组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对图书馆海丝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情况予以适当关注。

猜你喜欢
海丝文献一带一路
探索海丝文化阅读推广新模式
——以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首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工作年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