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 会

2019-11-13 09:16喻莉娟
湛江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娄山关夜郎李白

◎ 喻莉娟

认识一个人,要用一辈子,认识一座山合成不用半个世纪。

娄山关,认识你,与你相约,用了近半个世纪。在贵州是一个层峦叠嶂的山国,山重山,山山相望;关连关,关关比肩。“关”是古往今来的通衢要塞,不知在这些关塞有多少故事,因此,“关”,更是历史的见证,要认识它是不容易的。

古诗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在贵州,遵义娄山关不但在全国有名,在世界,恐怕也算“蜚声”。

娄山关的知名度,从何而来?来自于1935年红军在这里的鏖战。四渡赤水,二攻娄山,红军大获全胜,展示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天才。从此“赤水河”,“娄山关”成了长征文化教育的圣地。更来自于毛泽东在娄山鏖战结束,远望苍山夕阳,写下千古名词《忆秦娥·娄山关》,把那博大的胸襟,美丽的画卷留在了这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怀想,不尽的追忆。

第一次与你相约,你对我有考验。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我们一群县宣传队的少男少女,到遵义参加地区的文艺汇演,演出之余,大家强力要求要去娄山关,尽管当时对你,娄山关什么都不了解,就因为背得最熟的毛主席诗词中,有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就一定要去娄山关。带队领导见我们满腔热情,不能拒绝,也不知从什么地方找来一辆解放牌卡车,大家站在车厢里,把演出用的旗子插在卡车两边,大声说,走啰,我们走啰!乘车直驱娄山关。

上山的路不好,尽管是一条从遵义到桐梓的国道,也是泥砂路。解放牌卡车颠簸着一车欢乐的人,真是一路欢歌,一路笑。我是满怀一腔热血要见着你,和大家歌唱着,向远方的你奔去。

车到山脚下,停下了,上山的路在维修,车不能行,我们只有下车了。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面临的问题。我想这怎么能不去呢,早就翘首以盼的地方。那首先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也都说,这么远我们都来了,怎么能不去呢,通不了上山的车路,我们走上去。

走上去,这段路程不短,弯道大,沿着公路走,说不上险,对于一群十七八岁的娃娃来说,也就更不算什么。走着,走着,我发现小路要近得多,拉直了弯道,当然走上小道。大家全走上了小路。上小路,陡险之处,也时有出现。不过既有红军攻打娄山关的精神激励,一帮少男少女在一起,也不知何为困难。直走小路,把曲折盘桓的公路远远地甩在了脚下。

登上山来,走到当年红军战斗的山顶,指点着远方,仿佛听到红军当年攻打娄山关时的冲锋号再次响起;激动地唱起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层月。霜层月,马蹄声脆,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歌声的激昂,我们随之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娄山关,第一次与你相约,山上是一片苍茫,留下的是,这路好难走,红军当年打仗的时候是怎样的艰难,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再次与你相约,你对我有展示。再上娄山关,是本世纪初。我对娄山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据《桐梓县志》记载,唐朝时镇守本关的两将领,一姓娄名珊,一姓梁名关,因得名“娄山梁关”,后人习称“娄山关”。这里是千百年来兵家必争之地。遵义是播州旧地,从唐杨端入播,明李化龙平播,到清吴三桂入黔,及其后反清等大战均于此鏖战。

传说大诗人李白也曾经到过这里,留下诗篇。据说唐肃宗李享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因永王璘称兵失败连坐,被流放到今天的桐梓县夜郎乡,从此经过。太白见此天险,想到他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借诗抒怀。据《遵义府志》上记载,有五绝《题楼山石笋》,作者李白,后收入童养年所编的《全唐诗续补遗》:“石笋如卓笔,悬之山之巅,谁为不平者?与之书青天。”有学者认为“楼山”是“娄山”之误。李白是否到过夜郎,这首诗是否就是李白写的,如需定论,那就只有去请教李白。而史学界的争论,一说到过夜郎,其证据之一就是他写下了三十多首有关夜郎的诗;一说未到,那次流放他走到巫山,遇赦得释而返。各自都有理由。而我,当然倾向于到过夜郎之说。一从这首诗的风格来看,近似于李白;二从我内心的意愿,作为遵义人,娄山关是我心中的神山,我当然希望李白到过此地。

如果李白走过娄山关,这首诗是他写的,那么同样是面对大娄山,李白与毛泽东的心境完全两样。他翻越娄山,是那样的艰难,那样的孤独,那样的郁闷,不可能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情志,也难以体会“苍山如海,残阳如雪”的恢弘景象。他孤零零的,只有怨恨与不平,只能写“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因此,即使友人过黔,他也只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当他艰难地翻越娄山关时,凝望山上大石,一定在仰望高天,俯看群山之际,高声长叹“谁为不平者?与之书青天”。

面对同一事物,同一景况,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诗篇,这就是写作者的主观性,人的世界观,人的胸襟性格,人所处的时代,人的遭遇等,决定了作者的特色。再登娄山关,对此道理,加深了感受。

李白在这里“题石笋”,其蕴意竟可析为两层。这一带,到处是擎天石笋,托地石峰,娄山关主峰就叫“笋子山”。“笋子山”,一说山高如笋,直上云天,一说群峰上生长着许多竹子,春回大地之时,竹笋遍地。这里每年要出几百万斤毛竹,几十万斤鲜笋。娄山关的方竹笋很有名,是娄山关镇的一大特产。我没有忘记要买几盒带回去送给亲戚朋友。这算是此行的物质收获。

特别看了娄山关毛泽东词碑,同时见识了当今两位书法大师的墨宝。关口右侧一面的石壁上镌刻“娄山关”三字,是号称“国内一枝笔”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所书;而纪念碑上,描写娄山关战役的诗,是酷爱书法的前国防部长、书法家张爱萍将军所写。这里集中了几个当代书法大师——毛泽东、张爱萍、舒同的作品。再上娄山关,真的是不虚此行。

三次与你相约,你给我深入的展示。年初,参加一个“纪念遵义会议84周年,‘讲好遵义故事’研讨会”。

会议的头天下午,在娄山关山脚下住下。这时候的娄山关,浓雾罩住了两边的山头,有了更多的神秘。“讲好遵义故事”会议,在这里召开,更有现场感。红军当年在娄山关两次战斗,其具体情况我并不十分清楚,今天应该是一个好机会,当地人姓张的小伙子,作为向导带我们上了娄山关。

一路上,可有人讲娄山关故事,讲当年在这里战斗的具体情境。小伙子如数家珍:在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1935年1月7日清晨,红军智取遵义县城。国民党侯之担部队,向北退守娄山关。红一军团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1月9日,红军从关南发动总攻,占领娄山关,随后大部队进驻桐梓、新站、松坎、酒店垭与敌军对峙,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从而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打乱了蒋介石在黔北的军事部署。2月25日晨,中央军委命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负责指挥一、三军团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

彭德怀接受任务后立即命三军团第十三团主攻娄山关,一军团第一团向关东侧石炭关迂回。经过激战,红军攻下娄山关,歼灭黔军四个团,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

一战娄山关,二战娄山关,两次娄山关战役,对于中央红军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家认为:娄山关战役,成功地扭转了战局颓势,彻底摆脱红军在战略上的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

讲好遵义故事这一课,是在我第三次上娄山关,才了解的。

我对小伙子说,对娄山关的故事你很熟悉,他腼腆地笑笑说,那是因为讲得多了,上娄山关,讲两次娄山关战斗的故事,是常有的事,如果今天时间充裕,我们可以具体到战斗的场面,受伤人员的情况。你比如说,当年战斗,胡耀邦就在这里把屁股打伤了。彭德怀红三军团的骁将——钟赤兵,一条腿丢在了这里。这样内容大家容易记住,也记住了老革命家的精神。

沿花岗石铺就的台阶到半山,高高矗立着娄山关战役纪念碑,如两把刺向蓝天的利剑,也象征着娄山关的两次战斗。上有党旗浮雕,气势浑厚凝重。纪念碑基座正面是1982年元月,张爱萍将军于题写的,“纪念遵义战役四十七周年,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红色大字。背面为描绘红军抢占娄山关的汉白玉浮雕,画面气势恢宏,栩栩如生。周围是苍翠的松柏,一派庄严肃穆。

山体上随处可见,当年娄山关战役的碉堡残痕、战壕、掩体,蜿蜒曲折,战壕内还有红军战斗场面的雕塑,栩栩如生。新建的“长空桥”把两峰连成一体,远山的“雁鸣塔”如中国传统山水画,也应了中国传统的“桥是弯弓,塔是箭”的说法。这意境是现代人新创的,很是成功。

站在“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展望四周,万峰矗立,莽莽苍苍,雄浑磅礴,巍峨险峻。远处,那里是娄山关最高峰,海拔1775米,峰顶上,修了西风台,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铜像,还有一座“西风览胜”碑,是观赏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景象的最佳地。

今天已封山,人车都不能前行。雪凌把一切变得洁白,在的半山,还要相互手牵手,随时可能滑到。望着远山浓雾紧锁,雾中,隐约可见冒出头的山顶。那是希望登上去的地方,下次约会娄山关,必须登上主峰。

期待着下次的约会,娄山关,我心中的神山。

猜你喜欢
娄山关夜郎李白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娄山关》
访娄山关感怀
诗仙李白的归宿
黔湘多县争夺“夜郎国”
解说娄山关
倒下的那一刻
忆秦娥 ·娄山关
夜郎自大
谁才是真正的“夜郎故地”
共建夜郎文化品牌